回覆列表
  • 1 # 四五學習

    乾隆年間,詳見:

    堂名、齋名一般是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這種風氣在清代尤為盛行。據《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一書記載,當時有據可查的齋名、室名就有數千個。清代帝王也常將自己居住的地方冠以書齋、堂名、以明其志、抒其懷。這種堂名、齋名之風在瓷器上也有所表現。

    清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說:“瓷款之堂名、齋名者,大抵皆用楷書,製品之人有四類,一為帝王,一為親貴,一為名士而達官者,一為雅匠良工也。”其書漢雲:“稱堂、稱齋者,親王、親貴、達官、名匠皆有之,若稱書屋、山房者,稱珍藏、珍玩、雅制、雅玩者,親王達官有之,而帝王無是也,故此類款,概謂之稱家款。”據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鑑定》一書中對清代瓷器的不完全統計,屬於堂名款一類的瓷器有250多種,但是在這些堂名款瓷器中,哪些屬於帝王專用之瓷,文獻中卻很少記載。

    針對“旭華堂”堂名款的來歷,筆者認為目前存在兩種可能性。

    其一。王奐曾,字元亮,別字思顯,號誠軒,山西太平人。康熙丙辰進士,歷官湖廣道監察御史。北京翰海拍賣公司曾2005年1月14日上拍王奐曾行書鏡心,0585號。王奐曾著有《旭華堂文集》(北京圖書館藏)。乾隆十二年(1747)其孫婿趙熟典考訂整理,於十六年(1751)刻成行世。“旭華堂”作為書名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刊印書局之名,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一種情況是王奐曾的書齋之名作為書名。筆者贊同後者。“旭華堂”應為王奐曾或其後人訂燒瓷器家藏款識。

    其二。圓明園、故宮、頤和園、瀋陽故宮等處未見有“旭華堂”建築物和遺址。與之名稱相近的古建築物有“旭華之閣”遺址,位於海淀區香山南路團城西南側,建於清朝乾隆27年(1762年)。此地為當年乾隆皇帝敕建的寶相寺,建築格局完全仿建山西五臺山山臺懷鎮殊像寺,原有旭華之閣、牌坊、圓廟、方廟、香林室等,幾經戰亂,現僅存旭華之閣及寶相寺御製碑。旭華之閣是一座琉璃樓閣,全部用磚石砌成,為無樑殿結構。

    松堂在旭華之閣以東,他原是焚香寺旁的小敞廳,名“來遠齋”。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為清高宗於團城閱兵時休息用膳之所。曾在此為征伐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凱旋的將士設宴慶功。來遠齋坐西朝東,以漢白玉石仿木為結構主體的敞廳,在石枋柱上御筆楹聯雲“指雲際千峰興懷蜀道,聽松間萬籟頓入梵天”。橫額曰“策功績武”。廳內建一紫石雕琢的須彌座,上置臥碑,系乾隆御筆書,內容為讚美健銳營的詩和序,是研究乾隆評定金川叛亂可貴的資料。敞廳後有數十株白皮古松,松堂之名即由此而來。乾隆皇帝曾在此為徵大、小金川迴歸的將士設宴慶功。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於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的普陀宗乘之廟之西,仿香山寶相寺建寺,寺內主尊為文殊菩薩,取名“殊像寺”。會不會有這樣一種可能,“旭華之閣”和“松堂”在承德被仿建時,合名為“旭華堂”。由於資料缺乏,尚待進一步考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遊文案朋友圈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