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蔣營平涐一夢秋水

    “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提出來的極富智慧的命題。說起“無為”,人們自然想到那種隱匿山林與世無爭的思想,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碌碌無為”,什麼事情也不做,只是不做那些愚蠢的、無效的、無益的、無意義的,乃至無趣無聊的事。“無不為”是指沒有不作為,即有所作為。回首平生,一個人可能經歷了許多事情,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做出了一點成績,可讓自己唏噓不已的則是一些糊塗的事以及一些無意義的事。比如說無謂的爭執,庸人自擾的患得患失,長篇累牘的空話虛話,以及許許多多的實現不了的一廂情願,無為就是不幹這樣的事。無為的要義在於有所不為,而不是無所不為,才能使自己脫離低階趣味,不糾纏於雞毛蒜皮之事,不醉心於蠅營狗苟之利,誠如王蒙所言,就是力戒虛妄,力戒急躁,力戒脫離客觀實際。

  • 2 # 湯圓電影Vlog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作為,以不生事的態度做事,以恬淡無味為滋味。“無為”,大致是指用順任自然的方式來作為。“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圖”即反覆考慮。“為”即做、辦成。這句話意思是說,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來報答怨恨,從難事的容易處入手來解決它,從大事的細小處入手來完成它。“報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沒有著落,似乎是衍文,這裡可以不必管它。除此之外,意思還是能夠貫通的。《老子》是從大與小、多與少的關係著眼,來思考“圖難”“為大”的門徑的。接下來的解釋,就使這個意思更加明確了:“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難”與“易”相反,“大”與“細”也相反(“細”即細小、細微)。天底下的難事一定產生於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產生於一件件細小的事。惟其如此,解決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終也就解決了難事(因此可以“圖難於其易”);完成了一件件細小的事,最終也就完成了大事(因此可以“為大於其細”)。在《老子》看來,這就是“聖人”做事和處世的方法了:“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所說的“聖人”,具體內涵自然跟儒家典籍中的“聖人”不完全相同,但同樣是指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它認為,那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終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偉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意思是說,輕易向人許諾,就一定缺少誠信,因為總是踐諾並不容易;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就一定會遭遇很多困難,因為沒有拿出足夠的心神力量去面對那些事情。“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這句話意思是說,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難,因此他始終沒有困難。  人生境界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問題,也是一個古老而恆新的哲學話題。它包括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生活方式、處世原則等諸多的內容。不同時代、不同閱覽的人見解自然不同,因此哦也沒有標準答案。我這裡給你介紹幾種關於人生境界的知名看法吧,供你參考。  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子百家對人生境界的不同追求,使他們對人生採取了不同態度,或入世、或出世、或既入世又出世,這便繪就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生理論的多重色彩,同時也影響和造就了中國數千年來芸芸眾生的多彩人生。  A,孔子的聖賢人生  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至今仍被許多華人沿用和仿效的一段妙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描述自己一生修養經過的不同階段和發展過程。用今天的話說,這是一種大徹大悟而又大通的聖靈境界,是在知“真 ”、得“美”而又至“善”之後達到的真善美的高度統一。也是儒家夢寐以求的“內聖外王”的最高境界。  B,老子的無為人生  道家創始人老子,主張人生不要刻意追求什麼,應當一切順其自然,即應當"無為"。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人 生的準則是"惟道是從",具體說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是效法之意。效法自然,即順應自然而為,不是有意去為,故稱"無為"。  C,墨子的兼愛人生  墨家創始人墨子,嚴於律已,注重實踐,以"兼愛"作為人生的最高準則。 一是博愛眾生。墨子說:"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意思是,實行兼愛相利,是直接利人,同時也間接利已,自己也受兼愛之利。 二是苦行救世。"子獨苦而為義"。為實行兼愛目標,墨子棲棲惶惶,奔走各國,宣傳"非攻",即制止戰爭。 三是勤儉節用,主張"節葬"。  2,近代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說”是他哲學思想中最為珍貴的一個部分。馮友蘭認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覺解多者,其境界高,覺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據人的覺解程度的不同,將人生境界從低到高劃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  3,西方人崇尚理性。他們認為用理性馴服慾望、使慾望得到節制、既不禁慾也不縱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蘇格拉底倡導“認識你自己”。柏拉圖認為“哲學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亞里士多德則強調人的理性天然的高於情慾,因此應該成為統治者。尼采則強調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超人境界”。  我記得某一存在主義先驅曾把人生分為三境界(我的記憶可能有些詞句上的偏差):情慾境界(以一時的苦樂、慾望為行事標準,少年多如此),善惡境界(有是非觀念,並能管住自己,以功利標準或是非善惡標準為行事標準,成熟的成年人多如此),宗教境界(能“從心所欲不逾矩”,老練、安詳,飽經風霜的老人多如此)。  4,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  其中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為爭奪心理能量而衝突,衝突的結果是能量的提取與分配,不同人的心裡能量在本我、自我與超我中的非配不同也就構成了不同人生境界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餅鐺能做雞蛋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