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野鶴亦有情 雅舍小品也言志
——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全集》
談到梁實秋,人們或許不會忘記在文學階級性爭論中曾被魯迅罵作“喪家的資本家的‘泛’走狗。”,或許不會忘記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但是,我們畢竟對梁實秋先生了解得甚少,遠遠不如讀魯迅的雜文多。其實,梁實秋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就很出名,曾經與聞一多,朱湘等組織過“清華文學社”,也曾經應邀上廬山參加過“學界名流談話會”被定為資產階級文學的代表,想去解放區看看而不受歡迎。面對這麼一位“半魔半仙半神半鬼是非待辯”的神秘文豪,我們有理由對他探個究竟,窺視一下他所走過的心路歷程和文學苦旅。
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子”,也就是說要探知一個人的心靈須仔細觀察他的眼睛。但是,對於一個作家而言,其作品就是他心靈與眼睛的交融物。最近,當我重讀梁翁的《雅舍小品全集》時,就彷彿感受到他的心靈、他的人格、他的氣質、他的神韻、他的藝術追求,彷彿與他有種感情的交流、精神的交流,有種美的享受。當我們還在玩味魯迅的雜文時,還在津津樂道他那以“匕首”和“投槍”的姿態抨擊舊世時,驀然回首,再重新審視一下那高雅溫馨、脫俗情調、風趣詼諧的雅舍小品,便會油然升起一股輕鬆自在、迴歸自然、賞心悅目的快感。從“雅舍”中,我們看到他“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的心懷,如果用“官場齷齪,亦非正直之人涉足之所,區區書生,只能埋首做點學問聊慰平生而已”來形容他的人生觀是最為確當不過了。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在四川定居時的宅名。以雅舍冠名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便是他的代表作,以後又出版了三本續集再加“合集”,奠定了他作為散文家不可動搖的地位。梁實秋先生的文筆如同閒雲野鶴般“收”“放”自如,以人性化風格為主旋律。他往往避談政治、時事、兩性關係、宗教等熱點問題,而是另闢蹊徑,放談生活瑣事,知識命題,風雅幽默,情趣橫生,哀惋悽切,貫穿著失意者的憂鬱情調。
《雅舍》是《雅舍小品》的開宗首篇,歷代文人寫自己居住的樓、室、齋、園的文章很多,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陸游的《居室記》;明末東林黨人高攀龍的《可樓記》;顧炎武的《復庵記》;鄭日奎的《醉書齋記》……等,而“雅舍”卻有它自己的個性和風格,“雅舍”築在半山腰,簡陋,僅能蔽風雨,又不能全蔽風雨。作者非獨居,而是與他人共住一套,常有“隔壁戲”,又有鼠、蚊相憂。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作者仍能以諧謔的語言,說“壁間不掛顯要照片,也沒有牙醫的博士文憑;更不須張帖電影明星畫片以各種髮式招徠顧客似理髮館”……從而批露“雅舍”之雅卻在於有月光或煙雨入窗相親,嵌鑲著一幅“米點”山水,而我更以為主要是作者為人處世之“雅”。同時,在文章中,作者又說“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這又讓我們看到作者身處劣境卻有萬般的無奈的感情。
人文主義是《雅舍小品》的主要特色,其中散文《孩子》是寫如何教育後代子女的,作者主張對待孩子不廢體罰,不管不行,證之當今“中國小皇帝”,因為家家獨生子女溺愛之、縱容之、天下父母皆因成了“孝子”,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告誡天下父母:“體罰固然不人道,偶一用之,亦有效,未嘗不可——倘若孩子過分頑劣的話” 。當今“孩子問題”仍舊困惑每個家庭的父母,重讀散文《孩子》,不禁佩服作者的預見性。
《喝茶》又是一篇人文主義極濃厚的散文,作者不涉理路,只平實地回憶著與茶有關的生活往事。回憶起那能保溫的大茶壺;樸實的綠豆茶碗;那極其講究的銀託白瓷小蓋碗;到大柵欄買茶的殷勤招待;以及窨茶的方法;潮州鉅商喝工夫茶的那份兒規矩等等。俱往矣!回憶這些舊事物,難免要情動於中而言於外。文章從茶具說到茶葉,說到飲茶,話題離不開茶,但內裡卻透出“懷念”二字,那種睹物思鄉,黯然傷神的姿態躍耀然於紙上。
當然《雅舍小品》也不都是中庸言情,也具有諷刺批判,風趣幽默的風格。其中《男人》就是一篇極具諷剌意味的散文,作者議論男性弱點,與《女人》堪稱姊妹篇,不過對男人的批評要嚴厲得多,說他們“髒”、“懶”、“饞”、“多半自私”、又“好議論人家的陰私”。簡直就是一篇聲討男人的檄文。使用語言機智閃爍,諧趣迭生,如對男人之髒的描寫:那“強迫入浴”的舉措,那“耳後脖根”的沃壤,那“黑糊糊粘成一團”的手絹,那“具有泡菜黴乾菜再加糖蒜的味道”的一雙腳,那“喜於腳上藏垢納汙之處往往復挖掘,然後嗅其手指,引以為樂”的“逐臭之夫”,那“當眾搔背,結果從袖口裡面摔出一隻老鼠”的窘狀,形態畢現,色味俱備,把醜陋藝術化,真叫人忍俊不禁,棒腹不迭。作者揭示男性的弱點,不是“討伐”男人,而是讓世人驚醒,看到自己的醜陋,進而克服缺點,完善人性。
《窮》是一篇言志的散文,作者在文中揭示窮是相對的,家徒四壁其實也還不算是真正的窮,好歹也還有一個“家”,真正的窮應該是這樣的:他的衣服是從救濟所領來的,晚上往往住在車站或碼頭,倒是每天下飯館,但吃的都是別人的殘羹剩飯,他從來不洗臉,不洗手,頭髮髒亂差,他們無妻室無兒女,顧不得三親六戚父母兄弟,獨來獨往,我行我素,尊卑廉恥一概摒棄,精神上說不定比守財奴還要自在坦然呢。有一句俗語叫“人窮志短”,確乎一針見血。一個有志氣的人,大約不會總是窮下去,如果真一如既往地窮下去,說明他本來就沒有志氣。與人窮志短最能叫勁的例子是晉朝人陶淵明,他雖窮,常常有詩無酒,但他曾經不為五斗米折腰。作者力圖讓人們在某種程度上超脫汲汲於“貧”“富”紛擾,叫你忘懷得失,高舉遠慕。“窮不是罪過,但也究竟不是美德,值不得誇耀,更不足以傲人”。
以上是《雅舍小品》中稍稍具有代表性的散文,當然還有比這些更精彩的,大家如果感興趣不妨找來一讀,確實收益匪淺。梁實秋先生舌耕筆耕勞作一生,如今欣賞他的作品,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我們更多的是對梁翁油然升起的敬偑之情。
“閒雲野鶴亦有情,雅舍小品也言志”,大抵如此罷。
閒雲野鶴亦有情 雅舍小品也言志
——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全集》
談到梁實秋,人們或許不會忘記在文學階級性爭論中曾被魯迅罵作“喪家的資本家的‘泛’走狗。”,或許不會忘記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但是,我們畢竟對梁實秋先生了解得甚少,遠遠不如讀魯迅的雜文多。其實,梁實秋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就很出名,曾經與聞一多,朱湘等組織過“清華文學社”,也曾經應邀上廬山參加過“學界名流談話會”被定為資產階級文學的代表,想去解放區看看而不受歡迎。面對這麼一位“半魔半仙半神半鬼是非待辯”的神秘文豪,我們有理由對他探個究竟,窺視一下他所走過的心路歷程和文學苦旅。
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子”,也就是說要探知一個人的心靈須仔細觀察他的眼睛。但是,對於一個作家而言,其作品就是他心靈與眼睛的交融物。最近,當我重讀梁翁的《雅舍小品全集》時,就彷彿感受到他的心靈、他的人格、他的氣質、他的神韻、他的藝術追求,彷彿與他有種感情的交流、精神的交流,有種美的享受。當我們還在玩味魯迅的雜文時,還在津津樂道他那以“匕首”和“投槍”的姿態抨擊舊世時,驀然回首,再重新審視一下那高雅溫馨、脫俗情調、風趣詼諧的雅舍小品,便會油然升起一股輕鬆自在、迴歸自然、賞心悅目的快感。從“雅舍”中,我們看到他“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的心懷,如果用“官場齷齪,亦非正直之人涉足之所,區區書生,只能埋首做點學問聊慰平生而已”來形容他的人生觀是最為確當不過了。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在四川定居時的宅名。以雅舍冠名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便是他的代表作,以後又出版了三本續集再加“合集”,奠定了他作為散文家不可動搖的地位。梁實秋先生的文筆如同閒雲野鶴般“收”“放”自如,以人性化風格為主旋律。他往往避談政治、時事、兩性關係、宗教等熱點問題,而是另闢蹊徑,放談生活瑣事,知識命題,風雅幽默,情趣橫生,哀惋悽切,貫穿著失意者的憂鬱情調。
《雅舍》是《雅舍小品》的開宗首篇,歷代文人寫自己居住的樓、室、齋、園的文章很多,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陸游的《居室記》;明末東林黨人高攀龍的《可樓記》;顧炎武的《復庵記》;鄭日奎的《醉書齋記》……等,而“雅舍”卻有它自己的個性和風格,“雅舍”築在半山腰,簡陋,僅能蔽風雨,又不能全蔽風雨。作者非獨居,而是與他人共住一套,常有“隔壁戲”,又有鼠、蚊相憂。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作者仍能以諧謔的語言,說“壁間不掛顯要照片,也沒有牙醫的博士文憑;更不須張帖電影明星畫片以各種髮式招徠顧客似理髮館”……從而批露“雅舍”之雅卻在於有月光或煙雨入窗相親,嵌鑲著一幅“米點”山水,而我更以為主要是作者為人處世之“雅”。同時,在文章中,作者又說“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這又讓我們看到作者身處劣境卻有萬般的無奈的感情。
人文主義是《雅舍小品》的主要特色,其中散文《孩子》是寫如何教育後代子女的,作者主張對待孩子不廢體罰,不管不行,證之當今“中國小皇帝”,因為家家獨生子女溺愛之、縱容之、天下父母皆因成了“孝子”,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告誡天下父母:“體罰固然不人道,偶一用之,亦有效,未嘗不可——倘若孩子過分頑劣的話” 。當今“孩子問題”仍舊困惑每個家庭的父母,重讀散文《孩子》,不禁佩服作者的預見性。
《喝茶》又是一篇人文主義極濃厚的散文,作者不涉理路,只平實地回憶著與茶有關的生活往事。回憶起那能保溫的大茶壺;樸實的綠豆茶碗;那極其講究的銀託白瓷小蓋碗;到大柵欄買茶的殷勤招待;以及窨茶的方法;潮州鉅商喝工夫茶的那份兒規矩等等。俱往矣!回憶這些舊事物,難免要情動於中而言於外。文章從茶具說到茶葉,說到飲茶,話題離不開茶,但內裡卻透出“懷念”二字,那種睹物思鄉,黯然傷神的姿態躍耀然於紙上。
當然《雅舍小品》也不都是中庸言情,也具有諷刺批判,風趣幽默的風格。其中《男人》就是一篇極具諷剌意味的散文,作者議論男性弱點,與《女人》堪稱姊妹篇,不過對男人的批評要嚴厲得多,說他們“髒”、“懶”、“饞”、“多半自私”、又“好議論人家的陰私”。簡直就是一篇聲討男人的檄文。使用語言機智閃爍,諧趣迭生,如對男人之髒的描寫:那“強迫入浴”的舉措,那“耳後脖根”的沃壤,那“黑糊糊粘成一團”的手絹,那“具有泡菜黴乾菜再加糖蒜的味道”的一雙腳,那“喜於腳上藏垢納汙之處往往復挖掘,然後嗅其手指,引以為樂”的“逐臭之夫”,那“當眾搔背,結果從袖口裡面摔出一隻老鼠”的窘狀,形態畢現,色味俱備,把醜陋藝術化,真叫人忍俊不禁,棒腹不迭。作者揭示男性的弱點,不是“討伐”男人,而是讓世人驚醒,看到自己的醜陋,進而克服缺點,完善人性。
《窮》是一篇言志的散文,作者在文中揭示窮是相對的,家徒四壁其實也還不算是真正的窮,好歹也還有一個“家”,真正的窮應該是這樣的:他的衣服是從救濟所領來的,晚上往往住在車站或碼頭,倒是每天下飯館,但吃的都是別人的殘羹剩飯,他從來不洗臉,不洗手,頭髮髒亂差,他們無妻室無兒女,顧不得三親六戚父母兄弟,獨來獨往,我行我素,尊卑廉恥一概摒棄,精神上說不定比守財奴還要自在坦然呢。有一句俗語叫“人窮志短”,確乎一針見血。一個有志氣的人,大約不會總是窮下去,如果真一如既往地窮下去,說明他本來就沒有志氣。與人窮志短最能叫勁的例子是晉朝人陶淵明,他雖窮,常常有詩無酒,但他曾經不為五斗米折腰。作者力圖讓人們在某種程度上超脫汲汲於“貧”“富”紛擾,叫你忘懷得失,高舉遠慕。“窮不是罪過,但也究竟不是美德,值不得誇耀,更不足以傲人”。
以上是《雅舍小品》中稍稍具有代表性的散文,當然還有比這些更精彩的,大家如果感興趣不妨找來一讀,確實收益匪淺。梁實秋先生舌耕筆耕勞作一生,如今欣賞他的作品,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我們更多的是對梁翁油然升起的敬偑之情。
“閒雲野鶴亦有情,雅舍小品也言志”,大抵如此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