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止一個問題。
第一次結集——佛滅後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闍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於王舍城外,七葉巖窟中,然後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經藏,優波離負責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
當時有數萬比丘後至,欲參加巖窟內聽法,迦葉不許,由是乃在巖窟西北二十餘里處,各誦三藏,另行結集。計分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是即所謂大眾部結集。
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於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於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第三結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窮於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眾。時有六萬比丘,聚謀挽救之策,結果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於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馱羅國,迦膩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王如言,選阿羅漢五百人,以婆須密或稱世友菩薩為上首,集於迦溼彌羅城,將三藏各制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刻於赤銅諜中,建塔藏之,是為第四次結集。
這裡說了,第一次結集,其實是最接近佛陀原來教化的,也是這個原因,推薦看上座部的經文。
佛陀曾經在阿含經的遊行經和大般涅槃經也談到類似的僧團,正法的延續問題——
長阿含經卷第二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佛告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二曰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三曰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四曰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六曰淨修梵行。不隨欲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七曰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選自南傳大涅槃經
佛陀居住在王舍城靈鷲山時,摩揭陀王阿闍世想征伐鄰國跋祗國,特派大臣禹舍(婆羅門)前去徵詢意見。佛先問身邊的阿難一個問題:你是否聽說跋祗華人經常集會議事,參加的人很多?
阿難回答:是的。
佛說:如果能這樣,跋祗華人可望繁榮,當無衰亡。
接著,佛又問了六個問題:你是否聽說跋祗華人共同集合,共同行動,一起做他們應當做的事?是否聽說跋祗華人不做尚未規定的事,不破壞已有規定的事,對以往制定的規制能遵奉而施行?是否聽說跋祗華人敬重老人,服侍供養,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是否聽說跋祗華人對本族的婦女閨幼不迫誘使同居?是否聽說跋祗華人對城內外的宗廟尊崇維修,不廢供養,供法合於以前的規定?是否聽說跋祗華人對前來其國的修行者,妥善安排他們的住處?阿難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佛陀在阿難的每一回答之後說:如果能這樣,跋祗華人可望繁榮,當無衰亡。跋祗華人所做的這七件事,佛稱之為“七不退轉”。
1、常聚會交流。
2、有共同的行動,承擔各自的責任。
3、不做尚未規定的事,不破壞以規定的事,對以規定的事遵奉施行。
4、敬重和供養老人,並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
5、男性對本族或本國的婦女閨幼不迫誘她們與之同居。
6、對城內外的宗廟神社不廢維修和供養,供法合乎以前的規定。
7、對來本國的修行者(有德行者)安排合適的保護。
在長久的傳播過程中,很多人帶著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在摻雜東西進去佛的教化裡……
佛經,其實只有唯一 一乘“佛乘”,不是佛教化有大小乘,是人根基有大小,智慧有高低,修行有勤懶,而後因才施教,故說聲聞圓覺乘,故有大小乘,這是因為我們這些要受佛陀教育的人的分別,而非佛有分別。
佛經,有一些例如《瑜伽師地經》等,不是當時的比丘聽佛親口說,可是,不代表就是假的。
佛陀有法鏡——
「阿難,何名法鏡?若聖弟子有此,即能預知其未來:地獄已毀,我不墮於畜生、餓鬼及其他苦趣?阿難,謂聖弟子於世信佛——相信佛陀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信法——相信佛所說法利益世間、永恆、歡迎群眾、示解脫道、使智者各自證悟。信僧——相信僧是佛之弟子,修持八正道之四階段、正直、奉法、具足淨戒。彼等是值得敬禮,為世間無上福田,為善人所喜;其戒行是不犯不缺,不染不沾,使人解脫,為智者所稱讚,不為有欲,或相信外在作為之效力所玷汙,及助長禪定。「阿難,此是法鏡。若聖弟子有此,即能預知其未來:地獄已毀,我不墮於畜生、餓鬼及其他苦趣。我已獲取不墮惡趣的須陀洹果,必證佛果。」
其實真假何足論,現在沒有證得的人不足信,證得了的人你不信,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去親自證得了。
四阿含經(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是囊括了所有釋迦牟尼佛在世說的話,可以先看(不是自己親自證明是假的,不妨先存疑,畢竟,地藏經說天宮為佛母說法,也不是這個五濁惡世中所說的),等你有了證量,你自己就知道真假了。
送你法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翻譯文句可能有不同,請等您親證了再糾正),
還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有了這些,再看一些經,修行行持一段時間(不一定出家當和尚),就沒什麼人可以隨便騙你了。
這裡不止一個問題。
第一次結集——佛滅後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闍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於王舍城外,七葉巖窟中,然後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經藏,優波離負責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
當時有數萬比丘後至,欲參加巖窟內聽法,迦葉不許,由是乃在巖窟西北二十餘里處,各誦三藏,另行結集。計分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是即所謂大眾部結集。
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於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於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第三結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窮於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眾。時有六萬比丘,聚謀挽救之策,結果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於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馱羅國,迦膩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王如言,選阿羅漢五百人,以婆須密或稱世友菩薩為上首,集於迦溼彌羅城,將三藏各制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刻於赤銅諜中,建塔藏之,是為第四次結集。
這裡說了,第一次結集,其實是最接近佛陀原來教化的,也是這個原因,推薦看上座部的經文。
佛陀曾經在阿含經的遊行經和大般涅槃經也談到類似的僧團,正法的延續問題——
長阿含經卷第二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佛告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二曰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三曰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四曰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六曰淨修梵行。不隨欲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七曰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選自南傳大涅槃經
佛陀居住在王舍城靈鷲山時,摩揭陀王阿闍世想征伐鄰國跋祗國,特派大臣禹舍(婆羅門)前去徵詢意見。佛先問身邊的阿難一個問題:你是否聽說跋祗華人經常集會議事,參加的人很多?
阿難回答:是的。
佛說:如果能這樣,跋祗華人可望繁榮,當無衰亡。
接著,佛又問了六個問題:你是否聽說跋祗華人共同集合,共同行動,一起做他們應當做的事?是否聽說跋祗華人不做尚未規定的事,不破壞已有規定的事,對以往制定的規制能遵奉而施行?是否聽說跋祗華人敬重老人,服侍供養,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是否聽說跋祗華人對本族的婦女閨幼不迫誘使同居?是否聽說跋祗華人對城內外的宗廟尊崇維修,不廢供養,供法合於以前的規定?是否聽說跋祗華人對前來其國的修行者,妥善安排他們的住處?阿難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佛陀在阿難的每一回答之後說:如果能這樣,跋祗華人可望繁榮,當無衰亡。跋祗華人所做的這七件事,佛稱之為“七不退轉”。
1、常聚會交流。
2、有共同的行動,承擔各自的責任。
3、不做尚未規定的事,不破壞以規定的事,對以規定的事遵奉施行。
4、敬重和供養老人,並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
5、男性對本族或本國的婦女閨幼不迫誘她們與之同居。
6、對城內外的宗廟神社不廢維修和供養,供法合乎以前的規定。
7、對來本國的修行者(有德行者)安排合適的保護。
在長久的傳播過程中,很多人帶著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在摻雜東西進去佛的教化裡……
佛經,其實只有唯一 一乘“佛乘”,不是佛教化有大小乘,是人根基有大小,智慧有高低,修行有勤懶,而後因才施教,故說聲聞圓覺乘,故有大小乘,這是因為我們這些要受佛陀教育的人的分別,而非佛有分別。
佛經,有一些例如《瑜伽師地經》等,不是當時的比丘聽佛親口說,可是,不代表就是假的。
佛陀有法鏡——
「阿難,何名法鏡?若聖弟子有此,即能預知其未來:地獄已毀,我不墮於畜生、餓鬼及其他苦趣?阿難,謂聖弟子於世信佛——相信佛陀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信法——相信佛所說法利益世間、永恆、歡迎群眾、示解脫道、使智者各自證悟。信僧——相信僧是佛之弟子,修持八正道之四階段、正直、奉法、具足淨戒。彼等是值得敬禮,為世間無上福田,為善人所喜;其戒行是不犯不缺,不染不沾,使人解脫,為智者所稱讚,不為有欲,或相信外在作為之效力所玷汙,及助長禪定。「阿難,此是法鏡。若聖弟子有此,即能預知其未來:地獄已毀,我不墮於畜生、餓鬼及其他苦趣。我已獲取不墮惡趣的須陀洹果,必證佛果。」
其實真假何足論,現在沒有證得的人不足信,證得了的人你不信,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去親自證得了。
四阿含經(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是囊括了所有釋迦牟尼佛在世說的話,可以先看(不是自己親自證明是假的,不妨先存疑,畢竟,地藏經說天宮為佛母說法,也不是這個五濁惡世中所說的),等你有了證量,你自己就知道真假了。
送你法印——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翻譯文句可能有不同,請等您親證了再糾正),
還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有了這些,再看一些經,修行行持一段時間(不一定出家當和尚),就沒什麼人可以隨便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