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點明題旨,同時創造了一種安靜優美的氣氛,引出全文。
這一段以一個懸想(“忽然想起……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緊扣文章題目,點明瞭描寫的內容;接著從“月亮”、“孩子們的歡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幾個方面記述了夜深人靜的時間,而且把讀者逐步引入一種靜謐的境界,成為全文一個極好的引起。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時間、地點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極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著力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先寫來路(第二、三自然段)。“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鬱鬱”的樹木包圍,再籠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靜悄、幽寂的氛圍,這也正是統照全文的氣勢。“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筆反襯,由此更襯托出“今晚”月色籠罩下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這一片靜謐的天地裡,“我”彷彿到了另一個世界,頓覺自己是個“自由的人”,抒發了“我”對這片天地格外欣賞喜愛的情懷。
繼寫荷塘(第四自然段)。這是先寫田田的荷葉,晶瑩的荷花;葉與花各有所似,越見出玲瓏,晶潔。再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芳而不濁,“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歌聲”比況“荷香”,實在新穎、透闢,極熨貼地傳達出一種香遠益清的韻味。既有微風,必有所動,接下去順筆寫了花與葉在微風掠過時剎那間的動態,從動態中表現出葉與花一種欣欣然生機活潑的情狀。這動態與上邊的靜態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鮮明生動。最後點出被荷葉遮住了的“流水”,雖不能“見一些顏色”,但由它那脈脈流動聲的點染,的確葉子“更見風致了”,整個畫面都更富有神韻了。
再寫月色(第五自然段)。先直寫“如流水般”的月光“靜靜地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是給畫面塗上一層底色:素淡、恬靜、柔和。“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則又使畫面上呈現出迷茫空濛的景象。在這種色調下,“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形象何等鮮活、迷人。前邊兩句都是把靜態事物作動態的描繪,句中兩個動詞“洩”和“浮”選用的極為精到傳神,足見出作者觀察之細,體物之工和語言錘鍊的精心。後邊兩句中的兩個比喻,又那樣貼切傳神,滿貯詩意。接下去再寫陰影。陰影是月光隔了樹木造成的,因而自然成為對月光的一種襯托。“參差的斑駁的黑影”,“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宛如一副清淡的水墨畫。最後又合寫光與影:“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是由聯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作者藉助於聯想、比況,使這幅荷塘月色圖就更加形神兼備了。
第六自然段,寫月下荷塘的周圍。“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這是總寫四周。“陰陰”的樹色,“乍看象一團煙霧”,“但楊柳的風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這是寫近處,然後,又寫了隱隱約約“只有些大意”的遠山。而樹縫裡漏著的一兩點“沒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的路燈光……依然是一片靜悄、幽寂的景象。“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這種“熱鬧”喧噪,是一種反襯,使得那靜悄、幽寂的氛圍更濃郁了。
以上是第二大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這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吸引著讀者如身臨其境,和作者同領那美的感受。
第三段(最後幾個自然段),偏重於抒情,抒發由月下的景緻所引動的鄉思。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順此,文章放了開去,追溯了歷史上採蓮的盛況,又援引《西洲曲》裡的詩句,表現出對採蓮盛事的嚮往。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的景緻,“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同前文相呼應,並且進一步將今昔相比照,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
這一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放巧收,最見出疏朗又曲折的工夫。
綜上分析,《荷塘月色》出神入畫地描繪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表達出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賞識和欣喜,其中也流露著一些淡淡的思鄉之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點明題旨,同時創造了一種安靜優美的氣氛,引出全文。
這一段以一個懸想(“忽然想起……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緊扣文章題目,點明瞭描寫的內容;接著從“月亮”、“孩子們的歡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幾個方面記述了夜深人靜的時間,而且把讀者逐步引入一種靜謐的境界,成為全文一個極好的引起。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時間、地點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極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著力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先寫來路(第二、三自然段)。“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鬱鬱”的樹木包圍,再籠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靜悄、幽寂的氛圍,這也正是統照全文的氣勢。“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筆反襯,由此更襯托出“今晚”月色籠罩下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這一片靜謐的天地裡,“我”彷彿到了另一個世界,頓覺自己是個“自由的人”,抒發了“我”對這片天地格外欣賞喜愛的情懷。
繼寫荷塘(第四自然段)。這是先寫田田的荷葉,晶瑩的荷花;葉與花各有所似,越見出玲瓏,晶潔。再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芳而不濁,“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歌聲”比況“荷香”,實在新穎、透闢,極熨貼地傳達出一種香遠益清的韻味。既有微風,必有所動,接下去順筆寫了花與葉在微風掠過時剎那間的動態,從動態中表現出葉與花一種欣欣然生機活潑的情狀。這動態與上邊的靜態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鮮明生動。最後點出被荷葉遮住了的“流水”,雖不能“見一些顏色”,但由它那脈脈流動聲的點染,的確葉子“更見風致了”,整個畫面都更富有神韻了。
再寫月色(第五自然段)。先直寫“如流水般”的月光“靜靜地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是給畫面塗上一層底色:素淡、恬靜、柔和。“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則又使畫面上呈現出迷茫空濛的景象。在這種色調下,“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形象何等鮮活、迷人。前邊兩句都是把靜態事物作動態的描繪,句中兩個動詞“洩”和“浮”選用的極為精到傳神,足見出作者觀察之細,體物之工和語言錘鍊的精心。後邊兩句中的兩個比喻,又那樣貼切傳神,滿貯詩意。接下去再寫陰影。陰影是月光隔了樹木造成的,因而自然成為對月光的一種襯托。“參差的斑駁的黑影”,“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宛如一副清淡的水墨畫。最後又合寫光與影:“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是由聯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作者藉助於聯想、比況,使這幅荷塘月色圖就更加形神兼備了。
第六自然段,寫月下荷塘的周圍。“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這是總寫四周。“陰陰”的樹色,“乍看象一團煙霧”,“但楊柳的風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這是寫近處,然後,又寫了隱隱約約“只有些大意”的遠山。而樹縫裡漏著的一兩點“沒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的路燈光……依然是一片靜悄、幽寂的景象。“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這種“熱鬧”喧噪,是一種反襯,使得那靜悄、幽寂的氛圍更濃郁了。
以上是第二大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這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吸引著讀者如身臨其境,和作者同領那美的感受。
第三段(最後幾個自然段),偏重於抒情,抒發由月下的景緻所引動的鄉思。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順此,文章放了開去,追溯了歷史上採蓮的盛況,又援引《西洲曲》裡的詩句,表現出對採蓮盛事的嚮往。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的景緻,“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同前文相呼應,並且進一步將今昔相比照,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
這一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放巧收,最見出疏朗又曲折的工夫。
綜上分析,《荷塘月色》出神入畫地描繪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表達出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賞識和欣喜,其中也流露著一些淡淡的思鄉之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