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戈
-
2 # 偉大光榮正義
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個是實時性,偵察衛星的執行方式相對是固定的,除了少數同步軌道衛星外,一般都是定時經過目標區域上空。雖然不少衛星具備機動變軌能力,但是實時性也很難和偵察機比,更何況變軌還會消耗寶貴的燃料。
另一方面,除了部分0.1米解析度的偵察衛星外,大部分衛星解析度也只有0.2-0.5米左右,高軌道的衛星解析度就更低了,因此還是需要偵察機做補充。此外,除了可見光偵察外,偵察機還可以對電子訊號、電子情報進行偵察,所以不存在被衛星替代的問題。
-
3 # 蛋科夫斯基
大家想象中的偵察衛星和實際偵察衛星可能不太一樣。
具有較強“拍照”功能的衛星都在近地軌道,也就是距離地面一千千米以內的軌道。所以衛星可能一兩個小時就換繞地球一圈,它們是不能懸停在一個地區持續偵查的。因為有較大軌道傾角,所以只要等,衛星可以掃過大部分地區。
那為啥不把衛星放到地球同步軌道上呢?這樣就能持續觀測一個地方了吧。
圓形軌道mw²r=GMm/r²,所以環繞半徑的立方r³=GM/w²。w是角速度,可見高度越低環繞週期越快,高度越高,週期越慢。
所以近地軌道的衛星雖然看得清楚,但是太快,不能一直盯著看。去同步軌道週期和地球自轉一樣的話,距離太遠,從剛才的幾百公里高度一下得到三萬六千公里的高度,這就看不清楚了。而且同步軌道觀察赤道還行,靠近兩極就捉急了。
所以,這就限制了衛星。近的沒時間看,遠的看不清。偵察機目前就是彌補了這方面的缺口。如果將來衛星能做的夠大夠多,那到時可以替代偵察機。
-
4 # 奧卡姆剃刀
一句話回答:因為看不清楚,所以還需要偵察機。
作為前陸軍工程大學教師,《軍事通訊基礎》課程的主講人,對衛星和偵察機還是有所瞭解的。
偵察主要分為“看”和“聽”,“看”是指光學偵察,“聽”是指電子偵察。
偵察衛星的優勢是處於太空,沒有佔用他國領空的糾紛,偵察面積大。但劣勢是光學偵察的精度很低,電子偵察的能力較弱。
光學偵察衛星的高度大約1000公里,當然有高有低了,但比約20公里高度的偵察機高多了,這差出了50倍去。
好比你距離女朋友1米處給她拍照片很合適,距離50米肯定就拍不清楚了。
電子偵察更強調距離,因為全向輻射電磁訊號與距離成平方倍衰減。一個距離訊號源遠的高階電子偵察儀器,其效果遠遠不及距離訊號源近的低階電子偵察儀器。
舉個例子,距離一個10萬塊的頂級麥克風20米講話,不如一個在嘴邊的10塊錢麥克風的效果好。
無論是光學偵察還是電子偵察,“距離近”才是王道,而且電子偵察對距離遠近更敏感,所有偵察機不可或缺,寧可冒著侵佔他國領空的重大風險,也得動用偵察機去偵察。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首先只就可見光偵察來說比較好。有人說偵察機比衛星有解析度優勢,衛星還有受天氣影響的劣勢,其實這兩點都不明顯,因為偵察機也會遇到惡劣天氣遮擋目標,而先進偵察衛星能攜帶的照相裝置也比偵察機能帶的大不少,加上光學合成孔徑等新技術,以及偵察機要顧忌他國領空主權和防空武器,也不能飛得太低,甚至經常是斜距拍攝而不是過頂偵察,因而衛星在解析度上比偵察機並沒有太大劣勢。
偵察機相對於衛星,最大的優勢其實是靈活性。因為衛星雖然也有一定變軌能力,但不管怎麼變,其執行軌跡都是相對固定的,它每飛完一圈,重新過頂某一地點的週期也是固定的,這使其過頂時機是可預測的,地面可以據此採取一定隱蔽措施,從而使偵察效果打折。
偵察機當然也會被雷達發現,但除了隱身和高速等手段外,關鍵是它的出現不易預測,很難提前防範。
偵察機的另一優勢是成本,特別是在戰術偵察方面。
不過現在衛星利用小衛星的成本優勢和大量小衛星組網實現大面積覆蓋,也彌補了不足。
現在還出現了結合衛星和偵察機優勢的作法,在飛機飛行高度以上,衛星高度以下的廣闊空間(稱為臨近空間)利用氣球、飛艇和無人機長期飛行,保持對特定地區的偵察監視,又不擔心被擊落,稱為“偽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