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163627864334
-
2 # 使用者2964201284439
鋼琴之王”弗朗茲·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絃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階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 一、與名人有緣的兒童 李斯特年僅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才。為了李斯特的進一步深造,父親變賣家產,湊了一些錢,全家遷居維也納。一家三口在維也納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們擠在一間小屋內,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 為了學琴,李斯特的父親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作為教師。小李斯特每週上三次課,每次來回都要步行兩個多鐘頭,但十歲的李斯特不辭辛苦,從來沒有間斷過鋼琴課。車爾尼也十分欣賞這位刻苦的學生。 兩年後,李斯特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他已經可以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了。有一次,他的演奏會觀眾中出現了一位全聾的老人,這位老人雖然無法聽見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靈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少年天才的偉力,於是老人在演奏會結束之後,熱情地摟住這位“神童”,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位老人正是音樂大師貝多芬,而這一珍聞則上了當時歐洲的各大報紙,使十二歲的李斯特一時名揚全歐。 二、“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開朗、熱情,交遊廣闊。他在巴黎時,經常與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來往,他們都具有人道主義思想,追求平等、博愛、自由,在藝術上主張革新。相似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使二人十分投機,雨果總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個欣賞者,而李斯特也經常第一個欣賞到雨果的文學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幾首就是根據雨果的詩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詩,也是從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靈感而寫出來的。難怪後人將這兩位藝術家稱為一對“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三、慈祥的鋼琴大師 一天,李斯特路過一個小鎮,恰逢小鎮舉行鋼琴演奏會,而演奏會的海報上公然說,這次鋼琴演奏會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學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為他不記得自己教過這樣一個學生。為了弄明白這件事,他找到了這位女演奏家的住處,親自登門拜訪。 那位女鋼琴手是一個青年人,她見到李斯特後,大驚失色,撲倒在李斯特的腳下邊哭邊說:“對不起! 先生。我實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學生。可是不這樣做,人們怎麼會來聽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並沒有生氣,他慈祥地對女鋼琴手說:“請你彈一曲給我聽聽,好嗎?” 女鋼琴手感覺到李斯特這位大師並沒有什麼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於是消除了緊張和恐懼的她,帶著對李斯特的無限崇敬,全神貫注地彈起了自己的曲目。結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熱心地為她糾正了幾處處理不當的地方,並進行了一些指點。然後,李斯特微笑著對女鋼琴手說:“現在,我不是教過你彈琴了嗎?今後,你就是我的學生了,你可以放心大膽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話令女鋼琴手感動萬分,李斯特的寬厚、熱情、平易近人使她終生難忘。 四、“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聽了帕格尼尼這位小提琴魔術師的演奏絕技以後,就下決心做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他學習用鋼琴去做那些輝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蹟般的事情。他也寫一些過去從來也沒有人嘗試在鋼琴上彈過的樂曲。他相信:沒有任何音樂是鋼琴這種他所熱愛和選擇的樂器所不能表達的。他改編了過去曾經被人們寫過的幾乎一切種類的音樂,從大歌劇到貝多芬的交響曲。 當今,若要把一部貝多芬的交響曲豐富的音響改編成僅僅一首鋼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時就不同了。人們沒有各種機器來給他們提供音樂——沒有收音機,沒有留聲機,沒有自動鋼琴,只有各大城市能夠供養得起的歌劇團和交響樂隊,但是在較小的市鎮裡只有鋼琴,而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鋼琴家旅行中會停下來進行演出。李斯特認為:若為鋼琴改寫歌劇和交響曲,他就能把那些可愛的旋律帶給那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聽到它們的人。 當李斯特不過是一個男孩子的時候,他就開始從有旋風般急轉的西班牙舞蹈和殘酷、吸引人的鬥牛場的馬德里,到北歐各國安靜的灰色鎮市,進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義大利、瑞士、英國、德國——無論哪個地方的哪一個鎮市,不論大小,幾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樣悄悄地走上音樂會講臺,忽然猛撲到鋼琴上,從中抓出一些人們從未聽過的音樂。在巴黎,著名音樂家如同五月裡的知更鳥一樣多,可是李斯特還是成為他們中間的寵兒。夫人們敬慕他並在路上為他撒滿鮮花;一個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財產送給他;一個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時,來到了羅馬,到那些美麗的古老教堂去禱告。在這裡,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們,曾經為歌頌上帝的光榮而完成了他們最好的工作;許多偉人和善人曾經也來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為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此時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個牧師。但是教區裡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規勸他,認為他不應當浪費上帝賦予他的超群的音樂才能,於是他暫時放棄了這一念頭。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認為自己既然已經老了,理所當然應該進入教堂,皈依基督。於是在晚年,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為人所知。
回覆列表
有鋼琴之王之稱的是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出生於雷汀,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絃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他也因在鋼琴及以上的巨大貢獻而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