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83849959900

    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其實有很多維度,但我們先來著重和大家分享在情緒與人格上更為成熟的人會有怎樣的表現。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有人會經常遭到誤解或是誤解他人;而有人卻似乎總是可以遊刃有餘的與他人溝通;

    有人很容易慌亂,而緊張感會引起全面的失調;有些人卻在各種狀況下也能穩定發揮;

    有些人在遭遇“信任危機”,遭遇他人前後態度的不一致時,會感到緊張焦慮,甚至徹底崩潰;有些人卻能快速的理解這些矛盾背後的複雜人性,以包容和冷靜的態度去面對與解決……

    這些例子中的後者往往會被我們認為是“更成熟”的一類人。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們的成熟到底是表現在什麼方面呢?

    情緒上的成熟

    實際上,導致我們在情緒成熟度上差異的,就是我們都聽說過的“情商”。心理學教授John Mayer與Peter Salovey認為情商包含四個維度:

    a. 感知情緒的能力(perception)

    b. 使用情緒的能力(facilitation)

    c. 理解情緒的能力(understanding)

    d. 管理情緒的能力(management)

    那麼,一個情商高、情緒上成熟的人,究竟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首先是“感知情緒的能力”。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感知並識別出自己的情緒,才是情緒管理開始的第一步。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發現這樣兩種不同的人,其中一種人他們可以在簡單的一段話裡,準確的描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而另一種人永遠只能用很單調、籠統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同樣在情侶吵架中,當遇到伴侶的誤解,回憶起當時的情緒感受,前一種人可能會這樣表述:

    “當我聽到你這樣誤解我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巨大的憤怒,緊接著是悲傷難過,在我難過的過程中,有一瞬間我真的覺得很無助”

    而後一種人可能只會這樣表述:

    “我感到很不開心,只想要停止這種感覺”

    心理學家們把這種善於感知並識別自己情緒的人,稱為“情緒粒度更高”的人。這些人應對情緒的能力會不斷變得更系統、更精細。經驗會隨著人生閱歷而增加。漸漸地,他們會形成關於如何應對自己每一種情緒的“工具庫”。

    回到剛剛的例子,不難想象,那些能細緻的捕捉並描述出,自己在不同階段情緒反應的人,也會更容易讓自己與伴侶找到應對不同情緒的方法,久而久之形成兩個人情緒關係處理中的“工具庫”。

    其次,“使用情緒的能力”。

    情緒更成熟的人,或者我們平時所說的,情商更高的人在思考時,能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反應,意識到它對我們思維造成的影響,並善於使用情緒資訊來更好地做出決策。

    比如說,在考慮擇偶時,人們會面對許多資訊,對方的人品、職業、收入、學歷等等,而情商高的人會憑藉自己面對不同資訊時的情緒變化,譬如聽到對方表達對某個社會熱點事件的判斷中表達出的“價值觀”,而覺得更加緊張,來挑選出對自己而言更重要的資訊。而情商低的人則容易忽視情緒訊號帶來的提醒,可能對方的某些舉動已經讓自己感到不適,卻無法察覺這種不適感到底出在哪裡。

    第三,“理解情緒的能力”。

    具備這種能力的人能夠理解情緒底下的複雜含義,比如“對方不開心是因為我剛剛說了一句反駁ta的話”。他們也能理解“人的情緒是複雜的”,明白人們可能會同時感受到多種情緒,並且這些情緒甚至彼此衝突,例如對一個人“又愛又恨”。情商較高的人也能分辨出情緒與情緒之間的細微的差別,像是緊張和焦慮的不同;並可以理解情緒在一定程度下能夠互相轉換,人們可能從羞恥變成憤怒,而憤怒中可以夾雜著嫉妒。

    最後是“管理情緒的能力”。

    也就是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進行調節的能力。例如,透過對方的肢體語言,判斷出我們應該嘗試先安撫對方的情緒,再進行進一步討論,並且能用合適的方法來幫助對方緩解憤怒與不安。值得注意的是,管理情緒不代表一味地壓抑、消除情緒,而是使用恰當的方式,對情緒進行積極的調節,從而提升自己的積極情緒、舒緩自己的負面情緒。

    情緒更成熟的人往往總是能在負面情緒剛萌芽的時候,就能對負面情緒進行識別和干預,因而也在危機或困難出現時,更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看,情緒更成熟的人在心理上也更為成熟。

    人格上的成熟

    一個人的成熟程度與他深入瞭解世界的複雜性有著緊密的關係。

    正如我很喜歡的毛姆的一句話,“那時我還不瞭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著美德。”

    舉個例子,這種成熟表現在,即便親密關係中的“不信任”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可能也不會過分緊張焦慮或是感到失調,因為他們能夠接受“一個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單純、真誠對待我的,而也會在一些時間裡出現自私、醜陋,或者說人在一些層面和情境裡是真誠的,另一些層面和情境裡會有虛榮、欺騙”,也能夠明白“並不存在愛或不愛這樣極端、純粹的狀態”。

    對他們來說,當自己對發生的事感到困惑和不適時,無需急於動用原有的認知方式去尋找潛在原因,而是會冷靜地認識矛盾本身。如果這矛盾難以解決,我們需要做的,則是承認人性和世界的無法完全被解釋的複雜性,接受它們,允許它們存在。

    人心的複雜,是每分每秒、無時無刻的,每個人都是如此。只要選擇相信某一些主要的傾向,就已經足夠了。

    就像克爾愷郭爾在《愛的作為》指出:要去愛彼此的人性。真愛不會因為他人的缺點而不去擁抱他人,彷彿高高在上。相反,當愛人出現了過錯,人們應該更牢靠、更緊密地相擁,為了克服那些不足。

    (ps這樣的能力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非整合能力”,想要詳細瞭解的知友戳這個回答的連結:有哪些是讀書學不來,卻很重要的素質?)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群,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相關原文發表於: 為何有些人在壓力狀況下,反而表現更好?| 提升情商:保護你不被情緒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棵樹如果養分和陽光充足的情況下可以活多久,可以長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