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海”(Orange Ocean)不一樣,他們在《Vodka》、《Crash For Loneliness》和《Orange Ocean》三首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就是那種充滿靈性的創造力,是那種除了悅耳、動聽這些要素之外,旋律還自帶輕盈、舒展氣質的自在。
《Vodka》既有Blur那種英倫小調的好聽,也有Suede式的戲劇張力,還有Echo & The Bunnymen那樣的後朋式律動。雖然“橘子海”(Orange Ocean)確實受到了很多“英式搖滾”名團的影響,但這一點反應在他們的作品裡,卻不是一比一的複製、取樣,甚至是挪用。在《Vodka》整首作品裡,他們呈現的音樂結構是開放的,也是充滿想象力和有創意的。除了鼓點的設計,有著舞曲的特徵之外,中間甚至還用一些小打,呈現出非洲或拉美的節奏特色,既為作品立體的分了層,也用音樂的豐富細節,為《Vodka》這首作品點題。
《Crash For Loneliness》的結構,同樣是設計匠心和巧妙。懷舊的吉他Riff和迴響音色,就像是讓人重回上世紀中期的加州海灘,重新聆聽到The Beach Boys和The Mamas & The Papas等等樂團的經典之聲。而除了在樂器的結構上佈局巧妙,《Crash For Loneliness》整首歌曲,還運用了非常唯美的和聲,聲部的差異與和諧,也讓整首作品充滿了一種人性之美,那種柔和與迷幻,更帶來久違的溫暖。
其實,從《Crash For Loneliness》的“衝浪搖滾”結構,就可以看到“橘子海”(Orange Ocean)的音樂世界,並不僅僅只是侷限於所謂的“英式搖滾”定義。像和樂隊同名的作品《Orange Ocean》,除了保持英倫小調的悅耳之外,尤其是後置且空間感極強的人聲之外,還在整體意境下延伸,並透過吉他的噪音美學,讓整首作品有了近似後搖滾式的遞進,排山倒海又連綿不絕,極其充滿想象力和張力。明明像是一首作品,但卻又像是兩層空間,這也證明“橘子海”(Orange Ocean)已經是一支基於“英式搖滾”,又已經自成一格的樂隊。
先定個性吧,“橘子海”(Orange Ocean)是一支逆潮流而行的樂隊!不要覺得逆潮流而行,僅僅只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酷,那確實是酷的,但酷的代價,就是要付出比順行更多的力氣。因為這涉及到風阻、摩擦係數等等一大堆物理學名詞,反正,說了你也不懂……
從音樂的概念再定個性吧,“橘子海”(Orange Ocean)是一支很英式的樂隊。曾幾何時,“英式搖滾”(Brit-Pop)可是搖滾樂領域最光鮮耀眼的門派,它不髒、它好聽!於是惹得主流、另類各個圈都愛。甚至可以說,“英式搖滾”在十幾年前,已經成了可以和搖滾大類都能分庭抗禮的型別音樂,一時風光無限。
當然,現在再提起“英式搖滾”,多少會讓人有些傷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英式吉他搖滾復興,再到本世紀初那幾年,後Coldplay時代的新人不斷,“英式搖滾”在經歷第二次近二十年的輝煌後,如今卻已經隨著搖滾樂大勢的沒落,漸漸將時尚、時髦等等定義,讓位給了EDM、Trap、Alternative R&B等等後起之秀。
當年英式吉他搖滾復興的幾大班霸,Suede已經成了華人民的老朋友,Radiohead在通電之後,音樂形態早就已經無法概括和形容,Blur則因為Damon Albarn的“不務正業”,其音樂走向也開始變得撲朔迷離。至於近二十年屹立不倒的Coldplay,作為英式搖滾門面和象徵的他們,如今對於EDM的興趣,也遠遠大於了搖滾樂本身。而和Coldplay同期或稍後的Keane、Starsailor、Travis等等,更已經成了主流榜單中的“失蹤人口”,提起來只留下情懷二字。
總結下來,就是搖滾已死、舞曲橫行!在這樣一個時代,“橘子海”(Orange Ocean)能夠堅持“英式搖滾”大旗,就是典型的逆潮流而行。
當然,即使“橘子海”(Orange Ocean)在他們的首張EP專輯《潮溼的形狀》裡,的確有典型性“英式搖滾”風貌的一面,但“英式搖滾”在這張專輯裡,卻不是指具化和固化的模式,而是指那種自由、靈性的特質。尤其是,《潮溼的形狀》這張EP專輯的三首歌,真是應了Brit-Pop最精髓的那個Pop,在旋律上簡直是太英式,也太Pop了。
Pop的核心就是旋律,旋律的創造需要靈氣,這恰恰也是說“橘子海”(Orange Ocean)逆潮流而行的一大原因。因為這個逆的方向,就是現在EDM這個主流班霸,也並不是說EDM不好,只是當一種曲風,強大到已經成為一個領域的標杆,它必然會形成一種“權威”效果,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創意的輸出。
比如,現在的EDM,在技術越來越精緻的同時,實際上很多時候、很多音樂人,都是在重複著相同的事。特別是在旋律這一塊,更是因為技術先導的原因而被弱化,或者很多時候只能靠經典的取樣,來找到悅耳、動聽這個High點。
“橘子海”(Orange Ocean)不一樣,他們在《Vodka》、《Crash For Loneliness》和《Orange Ocean》三首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就是那種充滿靈性的創造力,是那種除了悅耳、動聽這些要素之外,旋律還自帶輕盈、舒展氣質的自在。
《Vodka》既有Blur那種英倫小調的好聽,也有Suede式的戲劇張力,還有Echo & The Bunnymen那樣的後朋式律動。雖然“橘子海”(Orange Ocean)確實受到了很多“英式搖滾”名團的影響,但這一點反應在他們的作品裡,卻不是一比一的複製、取樣,甚至是挪用。在《Vodka》整首作品裡,他們呈現的音樂結構是開放的,也是充滿想象力和有創意的。除了鼓點的設計,有著舞曲的特徵之外,中間甚至還用一些小打,呈現出非洲或拉美的節奏特色,既為作品立體的分了層,也用音樂的豐富細節,為《Vodka》這首作品點題。
《Crash For Loneliness》的結構,同樣是設計匠心和巧妙。懷舊的吉他Riff和迴響音色,就像是讓人重回上世紀中期的加州海灘,重新聆聽到The Beach Boys和The Mamas & The Papas等等樂團的經典之聲。而除了在樂器的結構上佈局巧妙,《Crash For Loneliness》整首歌曲,還運用了非常唯美的和聲,聲部的差異與和諧,也讓整首作品充滿了一種人性之美,那種柔和與迷幻,更帶來久違的溫暖。
其實,從《Crash For Loneliness》的“衝浪搖滾”結構,就可以看到“橘子海”(Orange Ocean)的音樂世界,並不僅僅只是侷限於所謂的“英式搖滾”定義。像和樂隊同名的作品《Orange Ocean》,除了保持英倫小調的悅耳之外,尤其是後置且空間感極強的人聲之外,還在整體意境下延伸,並透過吉他的噪音美學,讓整首作品有了近似後搖滾式的遞進,排山倒海又連綿不絕,極其充滿想象力和張力。明明像是一首作品,但卻又像是兩層空間,這也證明“橘子海”(Orange Ocean)已經是一支基於“英式搖滾”,又已經自成一格的樂隊。
和音樂形態上的逆潮流而行一樣,其實“橘子海”(Orange Ocean)還是一支在態度上,也和同時代年輕音樂人迥異的樂隊。
當更多年輕樂手,會以一種激越的方式,表達自己鮮明態度的同時,“橘子海”(Orange Ocean)的這三首作品,雖然表面上來看很具洶湧的動態,但實際上卻有著難能可貴的內在平和。也正是這份平和,讓他們可以在音樂的世界裡,極盡想象、無拘無束、自由開拓,也正是這份平和,讓“橘子海”(Orange Ocean)的作品,有了更多縱深和下潛。
這可能也是專輯取名《潮溼的形狀》的意義,潮溼有真正固化的形狀嗎?當然沒有!但音樂那種抽象的自由,卻可以用來描繪所有無法固化的景象。這需要創意,也需要想象,而這也正是音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