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遷予一個時代的詩人與詩歌大致雷同的震撼與影響,在一個漸趨變化的時代氣質影響下,詩人們的感受與關懷,總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悄悄發生改變。唐朝盛衰二百八十九年的歷史固然可以分為三個風氣大為不同的階段,而唐詩發展的歷程也大致呈現相應的趨勢變化:散發著自由奔放、剛健浩大青春活力的盛唐氣象與盛唐氣質;漸漸走向“內向”、面對現實另僻蹊徑的中唐情;落日黃昏時哀婉衰颯的晚唐氣氛。
而說到詩歌的晚唐氣氛,則不能不提到李商隱的詩歌和他開創的唐代詩歌第三重境界。
一 從《天涯》看唐詩第三種境界的特點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傷春與時世、身世之傷相交織,愁牽恨縈卻又不明一端,這是詩人潦倒天涯、艱難苦恨中難以驅遣的情懷,而重繭亂絲般的感觸無從細細直陳,便只能以虛涵混括的意境來表達難以言盡的心緒,李商隱深曲綺麗而又感傷細膩的詩風在這首詩上達到一個極致,無怪乎馮浩箋引楊守智評:“意極悲,語極豔,不可多得。”而這一句,也恰恰點明瞭由李商隱開創的唐代詩歌的第三重境界的特點。
(一)隨著時代的盛衰變化,詩的內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攝取轉為更多對內心體驗的搜尋,詩人的心理由宏放開朗轉為深潛細膩,詩歌情感由清晰轉為晦澀,氣勢由張揚轉為收斂。
無論是李白的豪情萬千,還是杜甫的樸實無華,從整體而言,他們的詩歌都展現出一種宏大而廣博的氣勢,敘述之內容可能有喜有悲,但在那喜那悲之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種向上的勃然生機。但是李商隱為代表的晚唐氣氛則漸漸不同。如上面所提到的這首詩歌中,詩起首二句寫春日良辰而人卻置身天涯,置身天涯又逢日斜時分。天涯淪落情已不堪,更何況淪落之人面對黯淡中的殘陽。幾經轉折,箇中氣氛已經轟然紙上。未寫情,情已動。而到了後兩句寫到了鶯啼之淚染溼最高花,更是令人感嘆深情奇想之餘不由得暗自唏噓。在我們的腦海中,會浮現這樣一個鏡頭,遠景處殘陽漸斜,慢慢推近,鏡頭落在枝頭的最高花,原本最為芳美的最高花,在這寂寞清冷的天涯自開自落,那樹枝上的鶯鳥不由得為之哭泣,淚水漸漸沾溼了凋零的花瓣,此情此景,豈不能叫人為之落淚?
細節的描寫細膩至此,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淚水的觸感和天涯的清冷。傷時遲暮與天涯飄零等等複雜難掩的苦楚,在這些細膩的情景描寫中不言而明。
(二)隨著詩歌奇巧的發展,語言由通俗平易變得越加雕琢,結構由自然舒展變得精緻工細。
相較於初唐、盛唐和中唐努力追求的明白如話和詞句原生態的清新,晚唐則在詩歌技巧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更多的關注。在此詩中,有兩處修辭值得我們注意,其一是曲喻,其二是頂真。曲喻是修辭的一種手法,比直接比喻曲折。兩物相比,僅有一端相似即可作比,而之外的內容則全靠讀者奇情幻想或引申開去,與雙關有相通之處,都是用委婉含蓄的比喻烘托, 而意思卻在言外,須多轉個彎,方能理解。“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取鶯啼的啼,有啼哭意,因此聯想到鶯也有淚,能溼到高花,著墨不多,而神韻悠遠。曲喻有助於在有限篇幅中容納更多內涵,詩意的奇曲深至與此不無關係。而“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兩句,“天涯”一詞迴環反覆的使用,對詩意起到了迴環推進的作用,增加了唱嘆之意味。而“斜”、“啼”、“溼”,簡練傳神的三個字,卻使得整個詩篇的情感緩緩流出。
在結構來說,正如在第一點中提到的前兩句描寫的淪落人在天涯遭逢殘陽搖曳的景緻,而後兩句忽而一轉又寫到了孤鶯淚溼落花的場景。表面上看,詩人所寫的是傷春的老主題,但將傷春植入天涯淪落的背景,蘊涵就深厚多了。詩人透過攝取典型的自然情景,以特定鏡頭傳達其傷時之感,遲暮之悲,沉淪漂泊之痛等等複雜難言的感慨。而這種感慨的傳達,與這種結構的工細安排有很大的關係。
二 李商隱開創的唐詩第三重境界的成因
無論單究李商隱一個個體,或者是推究整個晚唐詩人群體,他們在詩歌風格的演化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或者說促成他們的風格以如此的模式發展的原因,是大同小異的,都是建立在時代背景和時代背景作用下的個人經歷——沉痛的歷史和坎坷的人生。因而,在試圖解讀李商隱這種綺麗而又哀怨的詩風成因,這兩個原因,也自然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沉痛的歷史
文學史上所說的晚唐時期,一般指的是文宗大和以後的約八十年的時間。經歷極盛的繁華如夢,經歷安史之亂的狼煙滾滾,一夕夢醒,整個時代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衰敗,時代將一層失望和惆悵的陰影投射在文人的心中。盛唐時候自由奔放的氣息消弭了,元和時期滿懷激烈的勇氣也消失殆盡了,空餘下來的,只有惆悵與濃重的無奈。哀婉和衰颯的氣氛始終籠罩著這一個時段的詩歌,揮之不去。
(二)坎坷的人生
李商隱的人生經歷可謂曲折迂迴而憂多樂少,少年時期的寄人籬下與父親早逝,而後在黨派之爭中四處碰壁從此政治上一路的窮困潦倒,在情感上經歷愛而不得和得而復失的悲哀,使李商隱時常被一種感傷抑鬱的情緒糾結包裹,這種感情基調便漸漸影響了他的審美情趣。他偏愛用精美華麗的語言,含蓄曲折的表現方式,迴環往復的結構,構成朦朧幽深的意境,來表現心靈深處的情緒與感受,令人惻然。
三 對於李商隱的詩歌和唐詩第三重境界的理解
從本質上說,李商隱是一個純粹的抒情型詩人,無論寫景、狀物,還是詠史、酬贈,他的詩歌更重要是指向自我內心世界的探索與思考。或許因為此時目前所見之物興感,其感觸是一點生髮,但是抒情過程中,多重的人生感受漸漸被連結,擴充套件為對整個人生的感性認知。眼前之景最終不過仍是心下之感的一個物化,以心造境,以景寫心,複雜深沉的感慨與隱約幽微的心緒,便在多種闡釋的可能中源源不斷流來,這也正是李詩旨趣難求的根本原因。
因而在閱讀李商隱與同風格的晚唐詩歌時,我們不必過分苛求於具體細節的深究,而更重要的應該在於一種心緒、觸感的如實體驗和深刻理解,領悟到其特有的藝術魅力。
時代的變遷予一個時代的詩人與詩歌大致雷同的震撼與影響,在一個漸趨變化的時代氣質影響下,詩人們的感受與關懷,總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悄悄發生改變。唐朝盛衰二百八十九年的歷史固然可以分為三個風氣大為不同的階段,而唐詩發展的歷程也大致呈現相應的趨勢變化:散發著自由奔放、剛健浩大青春活力的盛唐氣象與盛唐氣質;漸漸走向“內向”、面對現實另僻蹊徑的中唐情;落日黃昏時哀婉衰颯的晚唐氣氛。
而說到詩歌的晚唐氣氛,則不能不提到李商隱的詩歌和他開創的唐代詩歌第三重境界。
一 從《天涯》看唐詩第三種境界的特點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傷春與時世、身世之傷相交織,愁牽恨縈卻又不明一端,這是詩人潦倒天涯、艱難苦恨中難以驅遣的情懷,而重繭亂絲般的感觸無從細細直陳,便只能以虛涵混括的意境來表達難以言盡的心緒,李商隱深曲綺麗而又感傷細膩的詩風在這首詩上達到一個極致,無怪乎馮浩箋引楊守智評:“意極悲,語極豔,不可多得。”而這一句,也恰恰點明瞭由李商隱開創的唐代詩歌的第三重境界的特點。
(一)隨著時代的盛衰變化,詩的內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攝取轉為更多對內心體驗的搜尋,詩人的心理由宏放開朗轉為深潛細膩,詩歌情感由清晰轉為晦澀,氣勢由張揚轉為收斂。
無論是李白的豪情萬千,還是杜甫的樸實無華,從整體而言,他們的詩歌都展現出一種宏大而廣博的氣勢,敘述之內容可能有喜有悲,但在那喜那悲之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種向上的勃然生機。但是李商隱為代表的晚唐氣氛則漸漸不同。如上面所提到的這首詩歌中,詩起首二句寫春日良辰而人卻置身天涯,置身天涯又逢日斜時分。天涯淪落情已不堪,更何況淪落之人面對黯淡中的殘陽。幾經轉折,箇中氣氛已經轟然紙上。未寫情,情已動。而到了後兩句寫到了鶯啼之淚染溼最高花,更是令人感嘆深情奇想之餘不由得暗自唏噓。在我們的腦海中,會浮現這樣一個鏡頭,遠景處殘陽漸斜,慢慢推近,鏡頭落在枝頭的最高花,原本最為芳美的最高花,在這寂寞清冷的天涯自開自落,那樹枝上的鶯鳥不由得為之哭泣,淚水漸漸沾溼了凋零的花瓣,此情此景,豈不能叫人為之落淚?
細節的描寫細膩至此,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淚水的觸感和天涯的清冷。傷時遲暮與天涯飄零等等複雜難掩的苦楚,在這些細膩的情景描寫中不言而明。
(二)隨著詩歌奇巧的發展,語言由通俗平易變得越加雕琢,結構由自然舒展變得精緻工細。
相較於初唐、盛唐和中唐努力追求的明白如話和詞句原生態的清新,晚唐則在詩歌技巧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更多的關注。在此詩中,有兩處修辭值得我們注意,其一是曲喻,其二是頂真。曲喻是修辭的一種手法,比直接比喻曲折。兩物相比,僅有一端相似即可作比,而之外的內容則全靠讀者奇情幻想或引申開去,與雙關有相通之處,都是用委婉含蓄的比喻烘托, 而意思卻在言外,須多轉個彎,方能理解。“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取鶯啼的啼,有啼哭意,因此聯想到鶯也有淚,能溼到高花,著墨不多,而神韻悠遠。曲喻有助於在有限篇幅中容納更多內涵,詩意的奇曲深至與此不無關係。而“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兩句,“天涯”一詞迴環反覆的使用,對詩意起到了迴環推進的作用,增加了唱嘆之意味。而“斜”、“啼”、“溼”,簡練傳神的三個字,卻使得整個詩篇的情感緩緩流出。
在結構來說,正如在第一點中提到的前兩句描寫的淪落人在天涯遭逢殘陽搖曳的景緻,而後兩句忽而一轉又寫到了孤鶯淚溼落花的場景。表面上看,詩人所寫的是傷春的老主題,但將傷春植入天涯淪落的背景,蘊涵就深厚多了。詩人透過攝取典型的自然情景,以特定鏡頭傳達其傷時之感,遲暮之悲,沉淪漂泊之痛等等複雜難言的感慨。而這種感慨的傳達,與這種結構的工細安排有很大的關係。
二 李商隱開創的唐詩第三重境界的成因
無論單究李商隱一個個體,或者是推究整個晚唐詩人群體,他們在詩歌風格的演化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或者說促成他們的風格以如此的模式發展的原因,是大同小異的,都是建立在時代背景和時代背景作用下的個人經歷——沉痛的歷史和坎坷的人生。因而,在試圖解讀李商隱這種綺麗而又哀怨的詩風成因,這兩個原因,也自然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沉痛的歷史
文學史上所說的晚唐時期,一般指的是文宗大和以後的約八十年的時間。經歷極盛的繁華如夢,經歷安史之亂的狼煙滾滾,一夕夢醒,整個時代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衰敗,時代將一層失望和惆悵的陰影投射在文人的心中。盛唐時候自由奔放的氣息消弭了,元和時期滿懷激烈的勇氣也消失殆盡了,空餘下來的,只有惆悵與濃重的無奈。哀婉和衰颯的氣氛始終籠罩著這一個時段的詩歌,揮之不去。
(二)坎坷的人生
李商隱的人生經歷可謂曲折迂迴而憂多樂少,少年時期的寄人籬下與父親早逝,而後在黨派之爭中四處碰壁從此政治上一路的窮困潦倒,在情感上經歷愛而不得和得而復失的悲哀,使李商隱時常被一種感傷抑鬱的情緒糾結包裹,這種感情基調便漸漸影響了他的審美情趣。他偏愛用精美華麗的語言,含蓄曲折的表現方式,迴環往復的結構,構成朦朧幽深的意境,來表現心靈深處的情緒與感受,令人惻然。
三 對於李商隱的詩歌和唐詩第三重境界的理解
從本質上說,李商隱是一個純粹的抒情型詩人,無論寫景、狀物,還是詠史、酬贈,他的詩歌更重要是指向自我內心世界的探索與思考。或許因為此時目前所見之物興感,其感觸是一點生髮,但是抒情過程中,多重的人生感受漸漸被連結,擴充套件為對整個人生的感性認知。眼前之景最終不過仍是心下之感的一個物化,以心造境,以景寫心,複雜深沉的感慨與隱約幽微的心緒,便在多種闡釋的可能中源源不斷流來,這也正是李詩旨趣難求的根本原因。
因而在閱讀李商隱與同風格的晚唐詩歌時,我們不必過分苛求於具體細節的深究,而更重要的應該在於一種心緒、觸感的如實體驗和深刻理解,領悟到其特有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