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72861878303

    腳上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

    1、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從循行部位起於足小趾下面,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狀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膕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沿足背向上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行過膝內側。

    3、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

    4、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佈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交於足厥陰肝經。

    5、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本經脈另一分支從膝下3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又一分支從足背上衝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6、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中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讚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華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瞭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北韓。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鍊。

    從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係。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透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佈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衝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絡。因此,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足療,是一種非藥物療法,透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 2 # 中醫按摩朱師傅

    腳上三陰有三條經絡,三陽有三條經絡,其中,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各一條,分別起於內眼角的睛明穴,上行至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部,(百會穴)。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於大椎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膕窩處的委中穴,下行穿過小腿,出走於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迴圈行到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足少陽膽經左右各一條,分別起於外眼角瞳子髎穴,上行至兩邊額角,沿頭側面下行至耳後,沿頸,肩下行,從腋下沿身體側面向下循行,下行至腿部外側中線下行,繞外踝部循行指足背部,止於第4趾和第5趾之間,其中內連分支從缺盆進入到體內和胸中,穿過膈肌,經過肝,膽。另外,大頭部還有兩個分支。足陽明胃經左右各一條,起於頭面部鼻翼兩旁的迎香穴,從頭走足。在頭面部路徑,在鼻頭下左右交會,然後旁行入眼內角,再沿鼻外側下行,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下唇下方凹處左右相交,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耳側,沿髮際,到額前。由此可見足陽明胃經在頭面部分佈範圍是非常廣泛的。足厥陰肝經左右各一條,起於足大趾的大敦穴,沿足背內側向上,經過足內踝,沿小腿內前緣前行,至內踝上8寸,與足太陰脾經交叉,行於小腿內側面中線,上行至膝關節內側,沿大腿內側面中線上,進入陰毛中,環繞外生殖器,上行至小腹,進入體腔,與肝臟,膽腑相連,向上透過橫膈,過橫膈,分佈於身側脅肋部,循喉嚨上行進入鼻咽部,連線目系,向上經前額到達頭頂與督脈交會。有分支在體腔內與肺相連。足太陰脾經屬於十二正經之一,與足陽明胃經相互聯絡,構成一對陰陽關係。足太陰脾經左右各一條。其從足大趾內側端開始,沿足內側赤白肉交界處循行,經過內踝,沿小腿內側面上行,沿大腿內側面上行,進入腹部,聯絡脾與胃,向上經過膈肌,胸腔,從食管兩旁上行,連舌根,散於舌下。足少陰腎經左右各一條,分別起於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沿著內踝,進入足跟,上行於小腿內側面的後線,經過膝蓋後的膕窩,經大腿內側後緣,上行與脊柱 (也就是中醫的督脈)相連,進入腹腔,與腎膀胱相連,從腹部淺出體表,沿腹中線旁開0.5寸上行,至胸部,旁開更多一些,沿胸中線旁開2寸處上行,到達鎖骨下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兵器冶煉技術是如何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