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先來看看植物香的情況,植物花朵、果香或體香等都會有散發出香氣的味道,如植物的花朵香是為了吸引昆蟲和動物採蜜過程,而達到花粉與花蕊的受精作用,才會孕育出種子來傳宗接代。又如果香,樹果是果樹形成的種子形態,其香味的發出是引誘各種動物來採吃,利用各類動物來傳播其種子,能達到物種基因廣泛遺傳之目的。再來談談植物臭的情況,在動物吃植物的過程中,常有些植物會散發出臭味氣體現象發生的情況,主要是觸及動物的嗅覺,提醒動物我是有毒的物質,你不能吃掉我的感覺。

    因而,此類植物的生存,才能獲得有效保障,才不會被素食動物所吃掉。生物的香與臭,是生物氣味的兩極分化現象,都是由化學物質反應過程而形成的,都是天然具有毒性物質的成份存在。不過,人體吸入少量香與臭氣體,不會給人體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況且對於植物來說,是有利於物種發展和儲存的氣味需要。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看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一起討論與學習。宇明於東莞市。

  • 2 # 植物人史軍

    這是個好玩的問題,香臭本身就是一個人類的主觀定義,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說法是不科學也不能出現在任何學術文章和報告裡面。在學術報告和文章裡面,只有具體的氣味兒描述,比如說是玫瑰味兒,柑橘氣味兒,或者是臭雞蛋氣味兒,或者說是具體的一些成分,比如說芳樟醇,檸檬烯,硫化氫等等。

    在不同動物的感官中,香和臭顯然是不一樣。不管是什麼生物,所謂香的氣味兒,通常是對人類是有益的香氣。

    1.這類有益的香氣通常代表著食物。比如說柑橘的香氣和榴蓮的香氣(姑且稱之為香氣吧),包括肉的香氣。這些氣味都是對應於食物的。

    2.這類香氣可以幫助我們避免一些麻煩。比如說樟腦的氣味兒,薄荷的氣味兒,這些氣味兒雖然不是直接食物的訊號,但是這些氣味兒可以抵禦很多食草動物,特別是昆蟲和真菌,而昆蟲和真菌也是人類討厭的東西。

    在演化過程中,確實有香臭對立的情況出現,比如說對待香菜的態度就是截然相反的。這是我們的基因所決定的。在喜歡香菜的人看來,香菜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調料,但是對於不喜歡吃香菜的人來說,香菜就是混合臭蟲的肥皂味兒。

    這種基因上的差異也是跟各自的演化路徑和飲食習慣有關係。 這事兒與我們的一個基因OR6A2相關,這個基因控制著我們嗅覺受體的發育,決定我們對醛類物質的敏感性。

    從大的統計資料開看,東亞人有21%討厭這種氣味,歐洲人有17%,中東和南亞人則只有3-7%,這大概也跟長期以來的飲食文化有關係,畢竟人家西方人已經吃了7000多年的香菜了。

    所以香和臭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已。

  • 3 # 國病

    香臭是具有嗅覺、味覺功能的生物的一種主觀認識,不同生物對香臭的感知還不同。最簡單,狗改不了吃屎。如果狗對人類大便的感知是臭的,它就不會去吃了。

    為什麼生物體會出現香臭的感知,其實這也很簡單。生命需要吸取對自身有益的物質,排斥對自身有危害或無益的物質。所以就對不同物質的感知出現一個基於客觀,但又是主觀的判斷。人吃進食物,排出大小便,當然會對大小便賦予排斥的氣味。如果不是讓它感知是臭的,你又吃進去,那排出的意義就沒有了。尤其人類吃的還是精細食物,並不需要反覆消化。各生物對香臭的感知差異則是由各自演化條件決定的,人獲取食物能力很大,自然更挑,而狗獲取好食物的能力有限,自然會放得很低。這種演化條件的差異就導致生物體對客觀物質主觀感受有了一些差異,但又並非完全不同的差異。比如對於化學品,大多數生物不可能感知是好的。然而生命又有互相對抗競爭關係,所以也就出現了一些欺騙性感知,有的動植物會讓人感知有臭味,但實際是有益的。反之,有些很香,但卻潛藏著巨大危險。

    對香臭等的主觀感知其實就是產生審美的源頭,審美是因為人命要適應環境,要選擇對自己有益的物質和生活環境,這種對物質和環境的多維需要,以及為了適應不同環境給自己達成的多維選擇,把他們放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個可以結合起來有化學反應的綜合審美結果。比如對圖形有一個感受,對顏色有一個感受,對裡面具體的內容有一個感受,這樣綜合起來就對一幅畫面有了一個綜合感受。如果是實景,還有空氣、光照、溫度給你一個綜合感受。又比如,兩個漢字獨立成意,把他們組合起來,一綜合你就會有一個化學反應一般的綜合感受,詩句就是如此,所以有時看到某個句子你立刻就有強烈感受了,你會覺得很妙。

    人對審美的這個綜合運算能力和運算速度是遠遠超過我們想象的,計算機想做到這點,目前科技是遠遠達不到的。而且原理也不對,目前計算機只能就單維能力發揮到極致,遠遠超過人類,但綜合一個審美,卻無法做到。其實人與人審美運算能力也是不同的,就像智商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審美能力同樣。佛家所說的無我和佛,道家所說的真我,科學上說的情商的廣義理解其實是一類東西。它無法學習,但可以訓練,透過藝術、體育、遠足、經歷、特定自然景觀比如很高的山峰上都可以提高。要不怎麼會說高山之巔可以洗滌心靈,就是這個原因。

    認的審美是不受主觀思維控制的,要不怎麼會出現情感不受自己控制。主觀思維不具有審美能力,很多人錯誤以為主觀認知是審美,那是大錯特錯。很多藝術家尤其文人,以為越深刻越好,其實你若過多呼叫主觀去判斷,結果一定是錯的。因為審美是一種不受支配的感受,主觀思維只能影響它,而無法控制它。如果你過分影響他的感受結果,最後可能只有你有感受,別的人看不懂,沒感覺。藝術家自戀很多就是源於這種原因。當然也有受眾接受審美訓練的程度較低,如果華人家庭裡也有音樂歌舞,我想那些口水歌就不會流行了。受眾也有原因,但藝術家很多也是如此,過於使用主觀意識去創作,忘記了藝術是一種感知事物。中國電影尤其明顯,太藝術的往往都是想偏了,把藝術和社會批判搞混淆了,其實是兩回事。所以我才說《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蓮》這種電影是走入歧途了。為什麼《讓子彈飛》不算最好的電影,因為它給你的更多不是感受,而是主觀認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