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entley471
-
2 # 雨小農和獺祭魚
當然不是。
有種說法稱李鴻章及其老師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軍閥的鼻祖。實際不然。
軍閥者,兵為將有,武裝私有。曾國藩的湘軍,是地方團練改編而來,嚴格來說,是民間武裝。且曾國藩攻克太平天國後自動解散了湘軍,自然不是軍閥。
李鴻章陸有浩浩淮軍,海有北洋艦隊。但仔細琢磨起來,淮軍性質與湘軍一樣,不做冗述。北洋艦隊雖然是李鴻章及其心腹經營建立,但實際上則是堂堂正正的國家正規軍,不是李鴻章可以任意排程隨便使用的私軍。
李鴻章是什麼人?一生秋風裱糊匠,是大清王朝暮年的追隨者,是清廷搖搖欲墜的支撐獨木,這樣可憐的老頭子,能歸類到袁世凱閻錫山張作霖這樣的軍閥嗎?
歷史早已給出答案,大家心中也自有公論。
-
3 # 歷史三日談
當然不是!一個軍閥基本的身份特徵就是握有一地的軍權、政權和財權,而其中又以軍權為基礎,是獲得政權和財權的前提,從這些特徵上來說,李鴻章絕稱不上軍閥二字,簡直南轅北轍。
李鴻章靠軍事起家不錯,並靠著在太平天國以及北方捻軍起義時的優秀表現,積累了赫赫政治資本,從此躋身晚清重臣的行列,與曾國藩、左宗棠和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首先,李鴻章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愛國思想早已深入骨髓,可能後面“愛國”倆字會有人有異議,單就說“忠君”倆字,李鴻章絕對當的起。
他雖然是透過戰功獲得政治地位的榮升,但卻並沒有一次是武力逼宮,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那種。
直隸總督是慈禧太后封的,兩江總督同樣是清廷認命的,在這期間,李鴻章雖然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認同清廷是自己老闆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他並沒有後來軍閥動不動就“逼良為娼”的作為,有反叛行徑。
再一個,軍閥講究有奶便是娘,甚至達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他們心中乃無父無君,跟傳統的儒家思想偏離甚遠,簡直就是不忠不孝的奸詐小人。
李鴻章雖然在處理外交問題時多有失策,但他絕對稱得上在其位,謀其政。既要做事,又要自保,的確活的憋屈。
軍閥,哪受得了這委屈?
-
4 # 坐古談今
晚清並沒有真正的軍閥,但是,說李鴻章是軍閥也並不為過。因為正是李鴻章才構建了北洋軍閥系統,李鴻章時期已經具備了軍閥基礎,只不過,晚清清廷一直擁有一定權威。
(1)軍閥首先是指軍事集團,李鴻章軍事集團已經有了一定獨立性
如果,我們把所有形成條件都完備的情況才說一說,那就看不出晚清必亡的走向了。以前有些人經常說李鴻章多麼忠心,其實,在個人利益進而集團利益推動下,李鴻章的淮軍、北洋軍,進而出現北洋軍閥。
清廷的權威在一步步地喪失。清廷亡國前,在邊疆地區以及部分中央地區,清廷仍有一定威信。這也是清廷能夠得以善終的根基所在。
軍閥的形成就是在國家體系內形成獨立的軍事集團,在某一地域範圍內該集團控制掌控區域內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的行政權並任命下屬官員的權力。軍事集團內部成員只服從軍事首領的現象。
晚清時期的李鴻章已經具有準軍閥的形式。北洋系統內、淮軍系統內各個崗位的任命也基本上是李鴻章決定,在北洋系統內部也是以李鴻章的命令馬首是瞻。在皇命和李鴻章命令之間,大部分淮軍系統官員也只會聽從李鴻章的命令。
典型代表就是丁汝昌在光緒、李鴻章間的躊躇以及左右搖擺!
(2)李鴻章旗下已經具備一定的人事權、財政權、行政權,所謂的清廷任命權,基本上也就是形式上的
李鴻章在直隸、北洋系統內並不完全控制行政、司法、教育、稅收、軍事、人事權,但卻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但李鴻章及其淮軍系統則遍佈直隸、北洋系統的各個角落,其行政官員的重要崗位、軍事部門的主要領導、軍事院校和軍企的主管也都是北洋人物。
如此,才引出了許多人的反感,比如李秉衡在李鴻章手下幹了十多年,身邊都是淮軍的人,但正是因為和淮軍接觸得多,才使得李秉衡自從離開直隸前往廣西指揮中法戰爭開始就與李鴻章拉開距離。
同樣,根據晚清的特點,財政權和司法權等也是自動放棄掌控權力。
財稅權:中央政府下發經費後,地方官員則可以自主使用;
司法權:作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除了死刑裁決權以外,基本可以自主。
回覆列表
其實,太平天國運動之後,華夏大地就已經是軍閥遍地,互不統屬,中央政府對此也是無可奈何了。就李鴻章而言,他既是軍閥,又不是軍閥,理由如下。
其一、淮軍領袖,自成集團。曾國藩在創辦湘軍之時,所奉行的原則是先挑選將領(一般是儒生),再由將領去招兵,兵歸將領所有,只服從將領的命令,這實際上就是軍閥的雛形。因為這些兵跟本就不是國家軍隊,也不會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也不需要向中央拿錢,當然,中央也不會給錢。曾國藩復出之後,全軍攻打安徽,此時江南大營慘敗,和春自殺身亡,曾國藩趁機推薦李鴻章擔任江蘇巡撫,自己招兵,收復蘇州,這是淮軍的由來,所以也就是軍閥!中法戰爭之時,法國遠東艦隊偷襲馬尾軍港,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這跟直屬於淮軍集團的北洋艦隊不救援有很大關係。甲午戰爭時,淮軍先打,輸了湘軍再打;福建、廣東水師也是坐視北洋艦隊覆沒而不派一兵一卒。
其二、李鴻章實際主持晚清政局,算是朝廷柱石。李鴻章擔任的人很多官職都是地方性的,例如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等,但他又實際上掌握晚清打算,尤其是外交方面,他儼然就是國家的代表。李鴻章也想讓國家變得強大,也想把各地的軍閥消滅掉,讓中國真正實現富強,無奈自己力不從心。就這點而言,他不是軍閥,而且還是軍閥集團的對立面,他是晚清中央政府的代表。
最後,時局決定李鴻章身份。就算李鴻章不想做軍閥,但在晚清中央政府異常軟弱,權威幾乎喪失的情況下,李鴻章若是想拯救清朝,奮發圖強,他必須得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說,李鴻章只有先成為軍閥,他才能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