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元奔古典情懷
-
2 # 開拓的世界
北宋官帽有翅膀這問題困繞我多年!有時候認為這是為防止他們交頭接耳,搖頭晃腦,有損儀容,是為了莊重威嚴起見。還有可能是讓那些官員端正思想態度,做個正直的官員。因為,朱元璋是草根出生,要過飯,放過牛,恨透了貪官汙吏。所以,讓他們注重儀表、端正態度,做個好官,是為他的江山社稷作想。還有可能是為了與那些被他滅掉的各國官員的官帽官服有所區別而設計的。
沒見過有關史料,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只是猜猜而已。
-
3 # 大宋說書人
現在很多人普遍都宋朝的官帽長翅膀是皇帝趙匡胤為了防止大臣們“交頭接耳”,我個人覺得太片面。
如果單純的只是為了防止大臣們交頭接耳,那麼我們就要提出這麼幾個疑問:
1、古代的皇帝是有生殺大權和任免大權的,為什麼大臣們還敢在朝堂上交頭接耳?他們就不害怕皇帝嗎?
2、這麼好的官帽制度為什麼沒有延續下去?
我們再對疑問一一進行解析,
1、現在公司老闆開會都很少有交頭接耳的,除非你不想幹了,更何況是古代擁有生殺大權的皇帝開會的朝堂。如果朝堂上交頭接耳的事時常生,那就說明一點大臣們不怕皇帝趙匡胤,趙匡胤時期的大臣們真的不怕趙匡胤嗎?趙匡胤是實實在在的軍人,得軍隊者得天下,千古不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剝奪了武將的軍權,趙匡胤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敢這麼做嗎?沒有十足的把握,你可小心譁變。趙匡胤連武將都不怕還怕文官嗎?從這個就可以看出宋朝的官帽是為防止交頭接耳僅僅只是表象。
2、宋朝的官帽制度這麼好,為什麼沒有延續到元、明、清?難道元、明、清的官都不交頭接耳了?其中元、清都是外族,與宋朝的官帽樣式差之千里,明朝的官帽與宋朝來說最為接近,比宋朝官帽倆翼較短且較寬,如果僅僅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明朝都不該把官帽倆翼縮短,官帽倆翼縮短後不是更容易交頭接耳麼。所以宋朝的官帽是為防止交頭接耳太過牽強。
我認為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代的更替相應的政策和制度都有所改變,一個新的朝代的建立必定要在前朝代的基礎上做一些改變,如果一個新朝代在舊朝代的基礎上什麼都沒變,新朝代的臣子們和百姓們是什麼樣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新皇帝上臺都要施恩的原因,就是要讓天下人知道現在皇帝變了,宋朝的官帽長翅膀是為了防止大臣們“交頭接耳”只是一個表象,宋朝的官帽以及一系列的變革,都是朝代更替的產物罷了。
-
4 # 安定郡小書生
這種帽子名為“幞頭”,為了全面詳細回答題主所問,這裡有必要了解學習一下帽子文化。
幞頭(fútóu),又名折上巾、軟裹,經過發展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故也稱“烏紗”,也就是俗稱的“烏紗帽”。幞頭其實就是一種包頭的軟巾,其起源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那時男子二十而冠,士族戴的是冠帽,而一般底層人群戴的為幘。幘本是一種用以束髮包頭布,在不同地區稱謂不同,關西秦晉稱為“絡頭”,南楚湖湘稱為“帕頭”,河北趙魏之間稱為“幧頭”或“陌頭”。這種幘就是用一塊巾布從後腦向前把髮髻捆住,在前額打結,使巾布兩角翹在前額作自然的裝飾。這種裝飾方便、美觀,逐漸成為一種美的標誌,至東漢時期已經在上層人士圈子流行開來。
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隨著鮮卑等少數民族漢化,將幅巾戴法加以規範化,並以皂紗為之,作為常服。出現了折角巾,就是將幅巾疊起一角從前額向後包復,將兩角置於腦後打結自然垂於腦後。這種形式就成為初期的幞頭了。
唐朝時期,正式稱為幞頭,從上至皇帝、下至人臣都戴幞頭,但是對其加以改進。材質為輕便美觀舒適的紗羅,但因軟而不挺,又在裡面增襯了桐木片,讓固定高挺起來。在額前打兩結,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隨後取消前面的結,又用銅、鐵絲為幹,將軟腳撐起,成為硬腳;皇帝所用幞頭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
五代時期,幞頭造型漸趨平直,變的方正起來;也就是開始有稜有角,不再像以前那樣又圓又尖。
宋朝時期,出現裡面為草巾藤織,外用紗為面,再塗以漆,稱為“幞頭帽子”。由於形狀比之前更加固定,可以隨意脫戴。式樣有直角、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不同身份有不同式樣,皇帝或官僚的展腳幞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份低的公差、僕役則多戴無腳幞頭。
幞頭作為漢族服飾重要內容,起源於秦漢時期,成型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隋唐時期,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完善,最後形成帽身端莊豐滿,展角於動勢中擴大視覺空間,虛實動靜結合,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歷久不衰。直到明末清初,隨著滿清入關,關外服飾文化的進入,滿式冠帽取代了幞頭冠帽。
下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北宋的官帽“長翅膀”的問題。這裡所謂“長翅膀”,就是幞頭的腳,以前也有,不過為軟腳,自然下垂。宋代變成了硬腳,因此就挺了起來。之所以能夠挺起來,據說還宋太祖趙匡胤有關係。
經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宋太祖趙匡胤就開始削弱武將權利,將前朝就設有的樞密使改為專掌軍事政令,調動禁軍,與宰相文武並立。中書省與樞密院號稱“二府”(政府、樞府),宰相與樞密使分別朝奏,互相制衡。
據說有一次趙匡胤上早朝,文武大臣分列兩行開始奏事。在聽取某個大臣奏事時,趙匡胤發現下面兩側不少文武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中就非常不高興,心想這不是再拉幫結派嗎。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在退朝後,他傳旨在幞頭紗帽的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的鐵翅各穿出一尺多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並不用戴。
戴上這種帽子的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就無法私語,因帽翅礙事,側臉說話十分困難。自此以後,官吏們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保證了朝堂的嚴肅性。
回覆列表
北宋的官帽帶著“長翅膀”,大抵有兩個作用:一是有助於透過端坐或站姿端正,養成公正的為官心態,如果官員坐站不端,別的官員或皇帝一下子就可以根據長長的“翅膀”的傾斜看出來。二是有助於嚴肅朝廷紀律,官員帽子上的“長翅膀”迫使官員之間保持了適當的空間距離,而且也不便於他們交頭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