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滴

    後世對諸葛亮有一個非常中肯的評價就是: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是一個理智而富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因為他投靠的主子,他所處的集團在亂世紛爭中,在三足鼎立時,一直都是處於最弱小的位置上,在夾縫中掙扎求生,在強敵壓迫之下,他不得不選擇謹慎!這是他和他所處集團的生存立足之道。如果不謹慎,早就沒有機會了。早就失敗或者滅亡了。三國這場大戲也許就不會拉開帷幕。即使上演了,也可能早就草草收場了!在勾心鬥角,弱肉強食,波詭雲譎的角逐戰場上,他在能做到的就是知己知彼,不打無準備之仗。用兵絕對不會去冒險和莽撞行事。古人不是早就說過了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未曾行軍,先尋退路!通盤謀劃,把很多的未知因素以及變數都考慮進去,精心安排(諸葛亮也有第一次北伐時用人不當,痛失街亭,功敗垂成的前車之鑑)。那樣才能量力而行,有條不紊,臨危不亂,處變不驚,進退有序。這樣訓練有素,陣法不亂的軍隊是很可怕的對手,是任何一個敵人都不敢小覷,也不敢等閒視之的!老謀深算如司馬懿,在諸葛亮那裡也討不到半點便宜。儘管魏國是守,蜀國是攻。魏國的實力,軍力都遠遠強於蜀國。佔盡所有優勢,以逸待勞的魏軍對於出蜀道翻山越嶺而來,勞師遠征的,地勢極為不利的蜀軍,是不敢貿然出戰,更不敢展開決戰的。

    蜀軍糧草運輸困難,後勤補給難以為繼。兵力也不充足,所謂的北伐,大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未盡全力。他它看做是一種以攻為守的戰術騷擾之舉也許更合適一些。這是不可能動搖魏國的根基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獨木難支,回天乏術。是諸葛亮一生都擺脫不了的宿命與悲哀。大勢已去,垂死掙扎,苟延殘喘,英雄陌路!

    自從荊州丟失,夷陵之戰慘敗後,蜀國就幾乎敗光了家底,元氣大傷,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歷史契機。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確立的戰略方針已經失去了現實基礎,化為泡影,一腔熱血付諸東流。當時的蜀國已經沒有任何希望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後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嘔心瀝血,苦心孤詣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外乎是在儘量延緩蜀國走向衰落和滅亡的時間而已。

    敵強我弱,小本經營。蜀國的國力太弱,地盤也小,兵力非常有限,經受不起折騰,更承受不起任何的大敗。蜀國的歷次北伐,兵力最多時也不超過十萬(但卻是一支能征善戰,紀律嚴明的精兵)。作為一個明察秋毫的軍事大家,諸葛亮在練兵,行軍,佈陣,戰術,攻堅,撤退,設計,製造兵器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也是很有謀略很有章法的。何況在山地爭奪戰中,也不適合大兵團作找,兵力太多反而是一種拖累,根本就施展不開。而諸葛亮也不希望因為連年征戰而耗盡國力,他是有所保留,量力而行的。因為他不是一個賭徒,不會把一個國家的身家性命全部都作為賭注而押上去!由於國力的懸殊,地形的不利,後勤補給跟不上,作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諸葛亮在戰略上失敗了,他屢次的北伐並未如願獲得成功。但是他在戰術上是非常成功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十分亮眼的。即使是失敗,或者是撤退,他每次都能有驚無險,從容不迫,全身而退。不是潰敗,更不是倉惶逃竄,肯定是有所防備,留有後手的。所以追軍也是心存疑慮,十分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魏軍的每一次追擊,都是無功而返,甚至是損兵折將(王雙,張合這兩位魏國名將就是例子)。以弱攻強,諸葛亮主攻,司馬懿主守。這已經證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了。同樣作為軍事家的司馬懿又豈能不知呢?

  • 2 # 偉人雜談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軍事家、思想家,人們認識他最早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而聞名,其實不然,很早就有縫處臥龍得一人者可得天下的傳說,不是因為劉備發現了諸葛亮,我想不管換做誰,只要他是真心請諸葛亮出山,是想幫他成就一番事業,帶領老百姓脫離苦海,諸葛亮應該都不會拒絕。諸葛亮一生大大小小的戰爭經歷了無數,突出顯現個人的軍事和戰略才能,孫子兵法常講,大丈夫能屈能伸;知其兵,百戰不殆,戰略上要懂得可攻可守,胸襟膽量、氣度等等,諸葛亮在這方面是很全面的一個人。當他知道要戰敗,他會提前退兵,減少士兵的傷亡和損失,對待任何事物考慮的很全面、周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對聯大全帶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