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弦月A
-
2 # 健身花草
有關賦的起源、名詞、定義、解釋等,一般可百度檢視到。
但是,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需要破費的。我具體透露補充一下。
賦也是無賦不韻。就是賦押韻。順便說明,賦的發展有個過程,直到漢唐基本成熟。古代的賦,韻字少,句型散,不太套路。
成熟的賦,一般是駢律賦,其句型非常縝密。
句型有緊句,長句,狀句,隔句,漫句等。隔句還有好多細分句型。一篇賦基本是有這種句型組成。如果偶然出現幾句散句,賦也是允許的,但不能太多。
開頭一般是緊句,長句,隔句,運用多。結尾大抵方有狀句出現。中間就是除了狀句,散句外的標準句型。且每種句型,可以最多連續用兩次,不能太多。最好是,各種句型交替使用。以有利於朗讀和不呆板。
每一段必須有引導詞。換韻必須有引導詞。
唐代固定八韻為科舉考試。
用韻是必須平仄交替使用。比如,用了平韻後,下一個韻部必須仄韻。
特別說明,句型節奏點走馬蹄韻,要對偶,有虛詞。隔句必須對仗。一般緊句,狀句,儘量不要用虛詞。
押平韻用平水韻,押仄韻用詞林正韻。
-
3 # 燕北林叢
“賦”字的特點,從字面上講,最初就是指收稅,從貝、聲武,其本義就是徵收。
“詩詞歌賦”中的“賦”,大約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司馬相如和他的《長門賦》、《子虛賦》等,還有曹植的《洛神賦》、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等等,是一種以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文體。介乎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散文詩的一個體裁。
賦,除了是一種文體之外,它還有另外一個和作文相關的意思。就是論述、陳述,或敘事。王充《論衡·對作》有“賦奸偽之說”;在《左傳》中又指朗誦詩歌:“文子賦《采薇》…”;“臨清流而賦詩”(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又當創作講。賦、比、興、風、雅、頌,在古代是寫文章的“六義”,即鋪陳、比喻、起興、民風民俗、歌功頌德、祭祀等等。
但“賦”作為文體,就是一種韻文,其主要特點就用是“韻”。不論諸子百家的“短賦”,還是屈原的“騷賦”、漢代的“辭賦”、魏晉的“駢賦”,以及唐宋時期的“律賦”、“文賦”,都是以鋪陳敘事的手法,或言志、或抒情,或歌功頌德。行文要求必須押韻,講究文采;語句以四、六句為主,句式要錯落有致;要求駢偶、聲律諧調,講究用典等等。
說白了,賦就是用詞華美、句式排偶、節奏協調、韻律悠美的古代散文詩。
-
4 # 綺閣書生
跟詩詞歌文一樣,賦是古典文學中的一種體裁,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到了漢朝,達到完全成型,並且出現了一大批辭賦名家與辭賦名作。
當然,賦不僅限侷限於漢賦,還有南北朝時候的駢賦,唐朝的律賦,文賦等。
賦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形式看,它在於鋪採摘文,從賦的內容看則側重體物寫志。漢賦可分成五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行程經歷,四是抒發懷才不遇之感,五是雜論花鳥蟲魚。
名篇辭賦有:
賈誼的《吊屈原賦》,班固的《兩都賦》,揚雄的《解嘲》,《甘泉賦》,張衡的《二京賦入向子期的《思舊賦》等。之後有陶淵明的《自祭文》,孔稚歸珪的《北山移文》,江淹的《恨賦》,《別賦》,庾信的《哀江南賦》,李華的《弔古戰場文》,李昂的《旗賦》,劉禹錫的《陋室銘》,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
回覆列表
賦的大概發展過程。
先秦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紛紛揭竿而起搶山頭,思想大運動浩浩湯湯。賦的雛形,隨諸子散文出現了,此時叫“短賦”。從屈原騷體/騷賦,開始了詩向“賦”的過度。漢進入鼎盛,此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賦”。賦在建安文學後,地位一度達到頂峰,連“詩”都望“賦”興嘆。在宋時進入衰退期,先後被詞和曲壓制,退回歷史的角落。
藉助專業術語,這個過程即: 短賦(先秦)→騷賦(屈原)→辭賦(漢)→駢賦(魏晉後南北朝)→律賦(唐)→文賦(宋散文)。
賦的主要特點。賦,作為《詩經》三大表現形式之一,它本身意思就是“陳鋪排比”。這就註定了賦的高格調。
一,形式上,句式錯落有致,多四六字句,追求駢體、對偶。看上去整齊,有格調。
二,內容上,偏重景物描寫,洋洋灑灑,富張力......但“形散神不散”,華麗的景物描寫要有所依託,☞借景抒懷 ☞說出你的故事。
三,賦有詩的特點,自然講究音律。賦,不像詩可以唱,它更適合朗誦(腦補屈原臨江),所以要講究語調、節奏上的和諧。
四,注重詞藻。華麗、張揚、用典,竭盡所能的如長虹貫日、鳳舞九天、水銀瀉地、氣勢磅礴......一句話: 參照曹植《洛神賦》。
賦的興盛期。
至於南北朝時賦的極高地位,應和駢文風有關。賦多用四六字句,駢偶形式,這和南北朝崇尚駢文風氣不謀而合。自然備受推崇。
賦的衰落和主客觀原因。
東漢後段漸入亂世,賦也隨之衰落。唐朝雖也算賦的盛期,但唐詩才是古代文學的巔峰!宋詞的興盛,更把賦擠到牆角一隅數梅花去了。此時,賦已更像散文。唐詩宋詞元曲三連發,賦最終奄奄一息了......
賦自身特點的限制。賦介於詩和散文之間,歸屬感上就有點尷尬;格調高,講究整齊駢偶和華麗詞藻,篇幅也相對長,這都不利於廣為傳頌;詩詞歌賦曲5個文體,唯一不能用來歌唱的就是賦,這是賦的死穴。古詩詞曲很多都是唱的,所以都講究韻律。賦講究最多,最後都成了短板。腔調過高,百姓就玩不轉;名作雖好,民間沒法傳唱☞缺乏競爭力註定了賦在古代文學上的配角命運。
備註☞古代極負盛名的賦作品:
賦,比詩詞瀟灑,比散文優雅,但向來曲高和寡。古時辭賦名篇: 曹植《洛神賦》,司馬相如《長門賦》,杜牧《阿房宮賦》,宋玉《高唐賦》,蘇軾《前赤壁賦》,歐陽修《秋聲賦》,陸機《文賦》,張衡《二京賦》,袁枚《秋蘭賦》......以上排名隨機抽取,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