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費燈照夜
-
2 # 別人都叫我老帥
不請自來。老年人易怒,鬧情緒,原因很多,不能單一的說是心理問題還是性格問題。我總結下出現這些情緒的原因,如下:
一、身體機能退化導致的情緒反映。
老年人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機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這直接導致老年人對生活的掌控感越來越差,甚至連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顧。
這和以前能自理時候的生活,形成了特別大的反差,這種落差感,會使老人感到焦慮;不能和同齡人交流,會使老年人倍感孤獨。
二、子女不能正確理解老年人的需求。
很多子女會認為,老年人能吃飽穿暖就行了,還能有什麼需求?這是嚴重的誤解。溫飽不過是最基本的需求,老年人想要的是子女的陪伴和交流,是精神上的關懷和尊重。《論語》中有一段: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色難也。
三,要考慮是否是疾病引起的。
比如阿爾茨海莫症,也就是常說的老年痴呆,這種病最開始的症狀不明顯,只表現為健忘和情緒變化。
所以,平時要多陪陪老年人,別怕嘮叨,聽聽老年人的想法;多帶老年人出去走走,和他的老夥伴聊聊天;每年陪老人去醫院檢查兩次身體。
-
3 # 馮生健談
如果老人的易怒、易激惹以及長期情緒問題是年輕時候就有的,那麼多半是性格的問題,因為性格或者說心理學中的人格在成年後一般不會有太大變化,如果老的時候脾氣大,至少年輕的時候脾氣不會小。如果是人格(性格)問題,外界干預的效果不是特別好,主要需要從溝通、講道理來減少衝突的發生。當然這個可以帶老人去心理研究院或者心理健康中心做一個MMPI(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試)來判斷是否是人格的問題。
如果是步入老年後,尤其是近幾年開始明顯出現這些症狀就要重視,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的確有一些腦部疾病會誘發情緒問題,最常見的是腦萎縮以及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早期,這兩種器質性問題都可以導致情緒的突然轉變、喜怒無常、健忘等。所以一般建議突然出現情緒波動的老人去醫院做一個腦部核磁共振,尤其是有冠心病或者糖尿病的老人,更容易出現腦血管堵塞從而發生血管性痴呆,當確診後需要多重考慮然後進行合理治療。
當排除器質性問題外,其實更多的我們需要從家庭的角度來考慮,因為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存在代溝,再加上認知功能的下降,導致很多時候溝通會出現障礙,可能僅僅是不知道如何去解決一件問題,只能透過情緒的變化來表達。
如果都不能合理的緩解,可以去精神心理科就診,透過藥物對情緒進行改善。
-
4 # 一盞茶的恬靜
專業精神心理科醫生,目前老年人漸多,需要對老人情緒多一些瞭解,老人更加需要我們關愛,這個問題有必要回答一下。
在年齡進入老年人的同時,人體出現許多組織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例如,65歲的老年人和30歲健康軀體相比,前者腦重量只有後者的60%左右,腦血流量為80%,心、腎、呼吸及代謝功能有明顯的下降。因此人的精神功能隨著年紀增大是趨於緩慢和欠靈活發展。也漸向器官功能的減退方向發展,比如腦器質性,功能性退化等
還有高齡老人的生活方式漸趨單調,孤寂者多。一些研究指出部分部分老人在離退休後,家庭就成為其活動中心,隨即的單調生活,空巢現象,喪偶,家庭人際關係以及老年人家庭角色變化都是老人面臨的心理衛生問題,這些問題處理得好,則心情愉悅;若處理不好,就會出血適應不良,心情壓抑,情緒苦悶,甚至喪失生活的興趣。近年來,抑鬱性神經症在老年人中越來越普遍,就是與老年人的社會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此外就是痴呆,痴呆是老年期常見的腦器質性綜合徵。隨著老年人口增多,痴呆總人數也在逐年增多。
因此,老人情緒的波動需要引起注意,也許是心因性,也有可能是器質性。作為子女,應該多學習一些老年的相關保健知識,對老人的心理及身體動態有個初步的瞭解和印象,給老年人更多的關愛,願所有老年人安享晚年。
拙見,望有幫助!
回覆列表
首先,易怒並非老年人的特質,有一句話說:人越活越像自己。年輕時候掩蓋的東西,到了老年已經沒有那麼多顧忌去隱藏,表現的更直接,就是這種人。從這個方面來說,是性格問題。
心理問題有沒有?有,這種人有這種性格就會有這種心理,要麼是對別人不滿意,要麼是對自己不滿意,這說明他始終是個有要求的人,這也很正常,不獨因為他年紀大的原因,他就是這種人,有這種表現。
但是除去性格和心理,老年人特有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身體的原因。不可逆轉的身體衰老了,各方面都感到力不從心,不得不倚重他人。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處事的獨特方式,以自我為中心,即使有意迎合別人也未必能盡如人意。老年人常說:如果我年輕,那麼……,是啊,可是他已經不年輕了。另一方面身體機能衰老,各種生理指標也不是那麼調和,身體不舒服,又說不清是哪裡不舒服,煩呀。他沒辦法,你也沒辦法,他急,他怒,你不能。
對待這種老人第一要義是耐心,要以平常心去對待他,不能跟著他的情緒起伏,更不要扛上。很多明顯是他情緒產物的行為,要理性的制止。如果他不聽,要想辦法跟他談條件,取個折衷。
《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不讓老人幹活,給老人吃好的,是不是就是孝順了呢?不能只是這樣,這些還不難,難的是還要態度好,要有耐心。
佛家也講孝道,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裡講:大家都聽過佛教一句俗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那天有一個同學說,他也該回去對父母盡點孝心了,他說這話時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後,爸爸說:你怎麼又回來那麼晚!他看到爸爸那個臉色,實在不是味道,這一下與想回家孝順那一念相比較,又變成佛在大殿了。爸爸再嘀嘀咕咕訓他一頓,結果本來是想回來盡孝心,現在卻到房間躺在床上睡了,那就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與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