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保定大土豆

    一首《相約98》,那時候才知道兩個女人唱歌能這麼好聽。

    有屆春晚謝霆鋒和董潔合唱《今生共相伴》,才知道情歌可以唱到這個境界。

    20年後,二人重新開始合作,這首歌聽起來非常好聽,而且還有歲月的痕跡,簡直令人感動和共鳴。。。。等會兒,別急,別拔40米刀呢,我還沒講完。

    但是看到眼前這兩個人,20年後,她們是人設怎麼就崩塌了呢。連續4屆好聲音導師,觀眾還是那些觀眾,審美非常容易疲勞的。您還不下去,還在那點評,您是為了錢還是為了名啊,如果發起觀眾投票選導師,您的名次連前20名都進不去了。綜藝節目就是這樣,賺的雖然多,但是過度消耗藝人形象。

    那位,曾經用不食人間煙火來形容這位,那聲音像遙遠的山谷中傳來的,非常悠揚,飄散在空氣中,久久迴盪。可是您這私生活,確實有點不敢苟同。竇唯就不說了,畢竟年齡大了,頭髮掉了就算了,李亞鵬正是壯年,竟然也脫髮了,然後和您離婚後,頭髮又長出來了。那謝霆鋒,看最近近況不太好,頭髮開始往中間立了,不是吧。。。謝霆鋒你可以走偶像路線的啊!一定要保重你的頭髮啊。

  • 2 # 魚兒歌

    王菲與那英的《歲月》中唱出了很多生活感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的人一定是個大師,就像已經過完了這輩子,站在歲月的最高階看過自己走過的路。

    聽到這首歌,首先你會想到“生活確實是個複雜的劇本”,每個人的劇本看似一樣,其實不一樣,每一次的抉擇都會改變你的人生軌跡,經歷多少煙塵,只要不忘初心,又有多少堅持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你是我心裡那盞燈”,生命中的燈塔,可以是友情,比如王菲與那英,可以是愛情,比如王菲與謝霆鋒,在我們的生命歲月裡,陪伴著我們的人是誰呢?

    珍惜身邊的人,能陪你笑陪你哭,出現在你生命裡的能陪你走一程的人都是歲月的禮物,是珍貴的。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樣變換,只要有你有我,就算生活在複雜,只要心裡有燈,你一定不迷失方向!

  • 3 # 梅虹影

    【虹影電臺】歲月的禮物

    某個午後,在一本我至今已經想不起書名的著作裡,一位國外的心理學家,是一位女性。她說出了這一句話:“你不能把灰塵掃到地毯下面。”

    “因為它(灰塵)雖然沒有被看見,但是你會一直記得,那裡存在不乾淨的地帶。如果你不去解決問題,那麼你自己本身就會成為問題。”

    長久的沉溺,像是有了一絲微弱的光。我是在很多年之後,才覺察到了所謂的“那個瞬間!”的奇妙,或者吃驚的感受——

    從前我的邏輯切入是:我很希望自己能夠重新愛上這個世界,包括與周圍有關的一切;於是我尋覓各種方式,讓自己恢復熱情;但是我越是努力,越是徒勞。

    我大可以讓這些在我自身定義裡認為“不夠乾淨”的人和事,照舊存在;因為這個局面(空間)的磁場,不是以他們為主,而是我的感受為主。

    我只需要接過我自己的感受——我就是不喜歡他們(它們),這就夠了。

    對的,這就夠了。

    那麼下一步決策是什麼——如果你不喜歡這一切?那就離開便好。即便此刻不能離開,這個學年不能離開;但是沒有關係,總會有畢業季那天到來的。

    你聽過一個說法嗎?叫做“教室裡最後一排的野心家”——說的是那些經常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的學生,很大機率上在後來的人生裡,要麼成了頂級學霸,要麼成了一方人物。

    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存在理論依據,還是僅僅用作歸類的一種說法。但是回想起年少求學的日子,但凡可以自己做主選擇座位的階段,我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在教室裡最不起眼的角落,最後一排靠牆處,將自己的課本安置過去。

    後來我並沒有成為頂級學霸,亦沒有成為大人物。我只是在那些長久的年歲中,因為不被人關注,甚至是可以逃離老師或者其餘同學的注意力,而獲得了某種巨大的安全感。

    我在這種刻意製造的“被忽視領域”,練就了一套自己的系統——因為自我訴求而衍生的自律驅動力,因為自我交談而獲得的語言組織能力,因為審視平靜而對長久之後的未來產生的規劃動機。

    這是我作為學生身份的巨大收穫,它不來自於外力的評價,讚美或者質疑。而是形成了一個閉環——我在其中,知道我需要負擔起自己全部的命運,無論是學業,還是生活;無論是愛情,還是其餘的交際。

    進一步延伸就是:如果我無法創造一條自己的體系之河,那麼這世間一定會有人將我拉入他們的體系之河。這個他們,大多時候是父母、一些長輩;再往後,是一些你以為跟你差不多的同齡人。

    但是人到某個年歲,一定會生出無力感的。這種無力感,會讓你對自己從前做出的種種行為、反射,包括價值邏輯,都會產生懷疑。

    我大概是在十八九歲的時候,就提前感受到了這種無力感的能量入侵。但是那個時候我沒有能力解決它,於是才會陷入抑鬱的深淵。

    我就生活在夏日裡,我生活在夏日週期非常漫長的這個北方城市裡。

    我常常在想,所謂“心隨境轉”也好,“境隨心轉”也罷——倘若這佛家所言作為上帝視角,是為了普及“一種大的寬容”。那麼在自我的渺小視角之下,我願意將這本質要義理解為——

    生而為凡人,當然需要依賴讀懂“空氣”這項技能,來存活於這個世間。但是與此同時,“讀懂空氣”——察言觀色、世俗之見、人際往來……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因為在那些看得見的空氣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值得我們去感受。

    你看,這份“矛盾而又並不矛盾”的解答,又將一切拉回到了十年前——我對她說:來日有一天,你一定會愛極了自己天生就擁有的這份“糾結而又矛盾”的脆弱。

    因為只要你足夠善待自己,善待這份“脆弱”,它必將回饋你一份更遼闊的海洋。

    如今我已經知道如何帶著傷痕累累,去穿越自身的黑暗風暴了。——我知道這一生不必攀附別人,光是憑藉自己,就可以游到對岸去了。

    我亦終於知道自己為何從一開始就愛極了大海——因為越是遼闊,越是浩瀚;越是浩瀚,越是危險;而風浪越是厚重,則海底越是平靜。

    唯有接近過最危險之境,才能窺探到深海之下的明亮與新世界。

    這是歲月的禮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付出了多少我從來不計較這句是什麼歌中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