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夯七婚戀指導
-
2 # 心理諮詢師四四
古代時,人們的資訊閉塞,許多事物是沒有標準的,科學侷限,認識不足,沒別的參照物,只能以自己為出發點。正如人類的嬰兒時期,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觀照世界。人類在不成熟時期會認為人類是宇宙萬物之主,地球是中心,都圍著地球轉。比如,嬰兒時期還沒有客體意識,如果玩具不在自己眼前,就認為玩具消失了一樣。
無論是古代還是新生兒,他們對任何一個新生的事物都一樣,沒有前者留下的經驗,只能靠摸索,先必以自我為出發點,試著讓外界適應自己,然後從各種不適中摸索經驗,延宕反覆,經過無數失敗和教訓,朝規律靠近。掌握規律後,會自然放棄這種原始思維。
另一種原因是個體的自我中心論,很多人是因為缺乏合理的教育和適當引導,導致自己沒有意識自己的自我中心,從小在自己的內心沒有規矩和標尺去衡量自己的行為,然後也沒有人教他這些規矩和行為,或許有人會教,就像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一樣,但是我們接受的教育,大多是重視外在形式,而忽略內心體驗。
自我中心觀點,又被認為是源於自私,心智不成熟的個體會以自己為中心,別人都得圍著他轉。自己的利益高於別人。
人類發展到再高階時代,也總會有自欺欺人的人,包括自欺者和欺人者。
自欺者,因受利益誘惑或意識蠱惑,遮心蔽智,以想當然和自我暗示的形式形成自欺,然後再以同樣的形式示於外界,就是自以為並不是欺人的欺人。
綜上,人們以自己為出發點來衡量萬物,一是因為自己的認知中缺乏參照物,一是因為自己不願意接受其他的標準。前者透過學習和累積可以改善,後者就很難改變自己的想法了,需要做一次徹底的認知升級。
-
3 # 螞蟻科學
個體最初的參照物便是自己。
我是誰?我是媽媽的孩子,我是爸爸的女兒,我是班級裡的同學......
隨著社會化的深入,個體的心理自我開始成長,我們開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認知。
“自己→他人”的認知規律,決定了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的必然。
但我們不能說人生來就自私,
自私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衝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
自私也是相對於他人而出現的概念。
一個嬰兒拿走了本來要給姐姐吃的東西,他能算自私嗎?
當然,隨著社會化的深入,隨著對他人、對社會的認知的提升,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巨大的損失但仍然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那就是自私。
也有人,時常將他人的利益考慮在第一位,除了基因的較小影響之外,這都是後天社會化的結果。
-
4 # Gilbertmars
人類認知(其實可以將之擴充套件為所有智慧生物的認知)都有兩個前定的侷限。一個是“存在形態”的侷限,另一個是認知可能的侷限。
舉個例子,對於井底之蛙而言,“那口井”以及青蛙感官知覺可能的延伸就是其存在範疇的侷限,另外,生物的存在形態具有質能特定意義的具體性和範疇性。“宇宙和本質意義上的存在”其質能模式無論在形式的廣度、樣態的多樣以及其相應的時空形態以及延展所呈現出來的本質和深刻都絕非生物存在形態的範疇和形式特定所能涵蓋。青蛙甚而人類都只是基於這種“本質的宇宙意義上的存在形態”的狹隘區域性和形式特定而存在,而這種存在形態和本質意義上的“前定差異”正是形成人類認知因而具有“井底之蛙”侷限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人類除了必須在如此特定和狹隘的存在形態的區域性展開其認知和了解自然和宇宙的步伐的時候,還必須面對著自身在感官知覺可能上的侷限,我們能看多遠?能看多久?如何看?基於哪種視角?又選擇何種觀念性的立場同樣決定了我們的認知以及認知的成果,在這個意義上,這類感官知覺可能的侷限以及相應的思維取向和立場的差異,是所謂“認識論”的範疇。也正是所謂“盲人摸象”的原因和結果。
“井底之蛙”的現實反映了“人類認知可能”的問題。
“盲人摸象”的狀態呈現出“人類認知如何可能”的困局。
基於井底之蛙和盲人摸象的前定侷限獲得的思維成果在宇宙以及存在本質的層面具有怎樣程度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這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分歧同樣是巨大的。
瞭解了背景之後,回答問題就簡單了。
不管人類認知的成果是否具有存在意義上的準確性和本質性。人類認知的可能都首先也只能“無奈地”、“無可選擇地”是擬人的,基於人的存在形態(即便是侷限的)以及人的感官知覺(即便同樣是侷限的)開始、展開並形成相應的認知觀念和體系的,這顯然並不圓滿,但必須、也只能如此。
畢竟,人類不是上帝,我們並不擁有上帝視角,也更不可能擁有一如上帝一般的感知洞察力!
回覆列表
我們可能最瞭解的人就是自己,而且大部分人都會有自我中心的現象。英國文學家薩克雷曾經說過:“生活好比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
這句話說明,外界事物在人們眼中的形象源於人自身的表現,人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來觀照萬事萬物的。下面這三個心理學效應將能很好的解釋這一現象。
第一個是知覺銳化效應,說的是價值觀對人的知覺發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在感知事物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總的來說都與個人的既有價值觀有關。如果人們的價值觀在知覺物件前已經形成,或者說已經被啟用,那麼這種價值觀就會在知覺的過程中起到促進作用,而且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第二個效應是視網膜效應。以自身狀況為核心,在感受中將事物某方面的情形加以誇大。有句俗語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平常的人看到一段繩子不會有什麼感覺,但被蛇腰果的人就會覺得特別恐懼,這是因為自己曾經有過受害的經歷,所以對相關事物就會特別敏感。
第三個效應是虛假一致偏差。人們在考慮事情的時候,常常以自身的體驗為衡量的標準,認為他人的情形與自己的感受是相同的,自己的情況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往往在很多時候,這種設想只是一種主觀的臆斷,是違背真實的。對於這種心理偏差,是因為人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考慮問題,把自我的感受看成是看待問題的標準,在這個情況下,也就不會從更多的他人視角來看待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