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量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和礦物質。蛋白質蛋白質是所有生物細胞的基本構成物質。人體中含有63%的水和22%的蛋白質。蛋白質是由含氮的成分構成的,稱為氨基酸。氨基酸大約有25種,人體不可或缺的氨基酸有8種,被稱為必需氨基酸,而其他的一些有時也被稱作半必需氨基酸。氨基酸以不同的形式組合在一起,構成不同的蛋白質,以建造人體的細胞和器官。不同形式的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它們不僅是生長和修復身體組織所必不可少的,還是製造荷爾蒙、酶、抗體和神經傳遞素的原料並幫助在體內運送物質。所攝人的蛋白質的質量和數量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其質量是由這些氨基酸之間的均衡決定的。假如攝入的是優質的蛋白質,那麼總熱量的10%可由蛋白質提供。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蛋白質的最佳攝入量每天為35克左右,在懷孕期間、手術恢復階段、需要進行大量的體育鍛煉或繁重的體力勞動時,才有必要加大攝入量。優質的蛋白質食品,其氨基酸的含量應該是均衡的,這樣的食品包括:蛋類、肉類、魚類、大豆、蠶豆以及小扁豆。含有動物性蛋白質的食品中通常含有很多無用的飽和脂肪。而含有植物性蛋白質的食品中通常還含有更多對身體有益的合成糖類,且酸性弱於肉類。每週食用肉類的次數限制在3次。事實上,不管你是嚴格的素食者、一般的素食者、還是肉類食用者,從日常的每日三餐中,人體則可以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叫糖類,它是人體最主要的熱能來源。糖類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糖類是人類機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生長髮育和體力活動的主要熱能來源,特別是大腦的熱能必須由葡萄糖來供給。一旦血糖下降,腦細胞活力會受到限制,並出現低血糖綜合徵。糖類不僅可直接提供機體能量,而且可以糖原形式儲存於肝臟和肌肉中。當人體血糖消耗完後,為維持機體的能量所需,要進一步分解糖原來補充能源,以保持良好的精神和體力。糖類也是構成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如細胞膜和結締組織中的糖蛋白,神經組織中的糖脂等都含有糖類成分。足夠的糖類供給,還可節約蛋白質消耗,減少脂肪過度分解中不完全代謝產物酮體的積蓄,從而防止酸中毒,有保肝解毒作用。糖類來源於糧穀類、薯類食品,其次還有少量來自食用糖及蔬菜、水果中的少量單糖。人體每天應攝入的糖類以佔總熱量的60%為宜。脂肪脂肪稱為中性脂肪,是人體的能量庫,是生命活動的輔助劑,又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基本營養素之一。要實現最佳健康狀態,選擇食用合適種類的脂肪絕對至關重要。必需脂肪可以降低心臟病、癌症、過敏症、疲勞、抑鬱、關節炎、溼疹、感染和經前期綜合徵的發病率。這些列舉的症狀和疾病都與脂肪攝人的種類和量的多少有關。如若擔心體重增加而避免攝入脂肪,那麼就會失去身體必不可少的有益健康的營養物質,並可能會使身體進入不良的健康狀態。根據脂肪中所含的脂肪酸不同,可將脂肪分為兩類,飽和(固體)脂肪和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並不是人體必需的,攝人過多對身體無益。其主要來源是肉類和乳製品。不飽和脂肪分為兩類:單不飽和脂肪,主要含於橄欖油中;多不飽和脂肪主要見於堅果、植物油和魚類。亞油酸和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它們是大腦和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面板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缺乏這些物質的一個常見跡象就是面板乾燥。避免缺乏這些物質,實現這兩種基本物的平衡,最佳的辦法是科學合理地飲食。礦物質(1)鈣。鈣在人體中總含量達1300克,為體重的1.5%~2%。其中99%以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其餘1%以遊離的或與蛋白質相結合的離子狀態存在於軟組織、細胞外液及血液中,與骨骼中的鈣維持著動態平衡。人體對鈣鹽的吸收主要在小腸上部完成。在普通膳食中,攝人的鈣僅有20%一30%由小腸吸收並進入血液中。其餘將從糞便、尿、汗液中排出。維生素D的適當供給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奶和奶製品是鈣的主要來源,其含量高且吸收率也高。發酵的酸奶更有利於鈣的吸收。(2)磷。磷與鈣都是構成骨骼、牙齒和神經組織的重要材料。磷在人體中的含量為600—700克,約為體內礦物質總量的25%,而80%的磷是在骨骼和牙齒中,其餘20%主要分佈在軟組織中。磷也是構成各組織中的重要原料,如核酸、磷脂、輔酶等,並參與糖類和脂肪的代謝過程,此外,它與其他元素相結合以維持滲透壓和酸鹼平衡。磷廣泛存在於動、植物組織中,如食物中的蛋、奶、血、肉、禽、豆類、果仁等,都是磷的良好來源,在膳食中一般不缺乏磷。(3)鈉。鈉是組成體內重要無機鹽的元素之一,正常成人體內鈉含量約為每千克體重1克。其中50%在細胞外液中,40%~45%存在於骨骼中,約10%存在於細胞內。鈉主要來源於食鹽,食鹽的攝入因地域而各異。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的調查資料表明,中國普遍存在食鹽攝入過量的現象。中國居民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平均為13.5克,如能減少到8克左右,則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就可減少。所以,調味要掌握合理、勿使過鹹,這是保證健康的基本原則之一。(4)鉀。鉀在人體生理的諸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維持體內水分平衡;維持體內滲透壓;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啟用體內若干酶的活性,透過酶參與體內蛋白質和糖類的代謝;維持肌肉和神經的敏感度,使肌肉和神經處於正常的興奮狀態;使心臟舒展和伸縮自如,有助於調節心律,維持腎上腺的功能等。鉀主要在小腸吸收,經體內代謝利用後從尿道和汗腺排出。正常人每人每日必須從膳食中攝入2~4克的鉀。新鮮水果和蔬菜含鉀豐富,多吃豆類食物、水果或新鮮蔬菜是補充鉀的最好途徑。另外,防止缺鉀就不要過多吃鹽。(5)鎂。鎂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元素,缺鎂使人產生疲乏感、易激動、抑鬱、心跳加快和易抽搐。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伴有嚴重的缺鎂症狀,使得體內升血壓物質的作用增強;缺鎂使得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高胰島素血癥和糖代謝紊亂,誘發糖尿病;導致抽搐和動作震顫,還會引起痙攣、眩暈、出汗過多、記憶力下降、感情冷漠、精神憂鬱,甚至會產生妄想症。水與食物是人類鎂的主要來源,穀物與蔬菜可提供日攝人鎂量的2/3。成人每天需鎂350毫克,飲食中的鎂相當豐富,鎂離子在腸道吸收良好,一般不會缺乏。
宏量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和礦物質。蛋白質蛋白質是所有生物細胞的基本構成物質。人體中含有63%的水和22%的蛋白質。蛋白質是由含氮的成分構成的,稱為氨基酸。氨基酸大約有25種,人體不可或缺的氨基酸有8種,被稱為必需氨基酸,而其他的一些有時也被稱作半必需氨基酸。氨基酸以不同的形式組合在一起,構成不同的蛋白質,以建造人體的細胞和器官。不同形式的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它們不僅是生長和修復身體組織所必不可少的,還是製造荷爾蒙、酶、抗體和神經傳遞素的原料並幫助在體內運送物質。所攝人的蛋白質的質量和數量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其質量是由這些氨基酸之間的均衡決定的。假如攝入的是優質的蛋白質,那麼總熱量的10%可由蛋白質提供。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蛋白質的最佳攝入量每天為35克左右,在懷孕期間、手術恢復階段、需要進行大量的體育鍛煉或繁重的體力勞動時,才有必要加大攝入量。優質的蛋白質食品,其氨基酸的含量應該是均衡的,這樣的食品包括:蛋類、肉類、魚類、大豆、蠶豆以及小扁豆。含有動物性蛋白質的食品中通常含有很多無用的飽和脂肪。而含有植物性蛋白質的食品中通常還含有更多對身體有益的合成糖類,且酸性弱於肉類。每週食用肉類的次數限制在3次。事實上,不管你是嚴格的素食者、一般的素食者、還是肉類食用者,從日常的每日三餐中,人體則可以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叫糖類,它是人體最主要的熱能來源。糖類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糖類是人類機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生長髮育和體力活動的主要熱能來源,特別是大腦的熱能必須由葡萄糖來供給。一旦血糖下降,腦細胞活力會受到限制,並出現低血糖綜合徵。糖類不僅可直接提供機體能量,而且可以糖原形式儲存於肝臟和肌肉中。當人體血糖消耗完後,為維持機體的能量所需,要進一步分解糖原來補充能源,以保持良好的精神和體力。糖類也是構成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如細胞膜和結締組織中的糖蛋白,神經組織中的糖脂等都含有糖類成分。足夠的糖類供給,還可節約蛋白質消耗,減少脂肪過度分解中不完全代謝產物酮體的積蓄,從而防止酸中毒,有保肝解毒作用。糖類來源於糧穀類、薯類食品,其次還有少量來自食用糖及蔬菜、水果中的少量單糖。人體每天應攝入的糖類以佔總熱量的60%為宜。脂肪脂肪稱為中性脂肪,是人體的能量庫,是生命活動的輔助劑,又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基本營養素之一。要實現最佳健康狀態,選擇食用合適種類的脂肪絕對至關重要。必需脂肪可以降低心臟病、癌症、過敏症、疲勞、抑鬱、關節炎、溼疹、感染和經前期綜合徵的發病率。這些列舉的症狀和疾病都與脂肪攝人的種類和量的多少有關。如若擔心體重增加而避免攝入脂肪,那麼就會失去身體必不可少的有益健康的營養物質,並可能會使身體進入不良的健康狀態。根據脂肪中所含的脂肪酸不同,可將脂肪分為兩類,飽和(固體)脂肪和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並不是人體必需的,攝人過多對身體無益。其主要來源是肉類和乳製品。不飽和脂肪分為兩類:單不飽和脂肪,主要含於橄欖油中;多不飽和脂肪主要見於堅果、植物油和魚類。亞油酸和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它們是大腦和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面板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缺乏這些物質的一個常見跡象就是面板乾燥。避免缺乏這些物質,實現這兩種基本物的平衡,最佳的辦法是科學合理地飲食。礦物質(1)鈣。鈣在人體中總含量達1300克,為體重的1.5%~2%。其中99%以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其餘1%以遊離的或與蛋白質相結合的離子狀態存在於軟組織、細胞外液及血液中,與骨骼中的鈣維持著動態平衡。人體對鈣鹽的吸收主要在小腸上部完成。在普通膳食中,攝人的鈣僅有20%一30%由小腸吸收並進入血液中。其餘將從糞便、尿、汗液中排出。維生素D的適當供給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奶和奶製品是鈣的主要來源,其含量高且吸收率也高。發酵的酸奶更有利於鈣的吸收。(2)磷。磷與鈣都是構成骨骼、牙齒和神經組織的重要材料。磷在人體中的含量為600—700克,約為體內礦物質總量的25%,而80%的磷是在骨骼和牙齒中,其餘20%主要分佈在軟組織中。磷也是構成各組織中的重要原料,如核酸、磷脂、輔酶等,並參與糖類和脂肪的代謝過程,此外,它與其他元素相結合以維持滲透壓和酸鹼平衡。磷廣泛存在於動、植物組織中,如食物中的蛋、奶、血、肉、禽、豆類、果仁等,都是磷的良好來源,在膳食中一般不缺乏磷。(3)鈉。鈉是組成體內重要無機鹽的元素之一,正常成人體內鈉含量約為每千克體重1克。其中50%在細胞外液中,40%~45%存在於骨骼中,約10%存在於細胞內。鈉主要來源於食鹽,食鹽的攝入因地域而各異。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的調查資料表明,中國普遍存在食鹽攝入過量的現象。中國居民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平均為13.5克,如能減少到8克左右,則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就可減少。所以,調味要掌握合理、勿使過鹹,這是保證健康的基本原則之一。(4)鉀。鉀在人體生理的諸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維持體內水分平衡;維持體內滲透壓;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啟用體內若干酶的活性,透過酶參與體內蛋白質和糖類的代謝;維持肌肉和神經的敏感度,使肌肉和神經處於正常的興奮狀態;使心臟舒展和伸縮自如,有助於調節心律,維持腎上腺的功能等。鉀主要在小腸吸收,經體內代謝利用後從尿道和汗腺排出。正常人每人每日必須從膳食中攝入2~4克的鉀。新鮮水果和蔬菜含鉀豐富,多吃豆類食物、水果或新鮮蔬菜是補充鉀的最好途徑。另外,防止缺鉀就不要過多吃鹽。(5)鎂。鎂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元素,缺鎂使人產生疲乏感、易激動、抑鬱、心跳加快和易抽搐。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伴有嚴重的缺鎂症狀,使得體內升血壓物質的作用增強;缺鎂使得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高胰島素血癥和糖代謝紊亂,誘發糖尿病;導致抽搐和動作震顫,還會引起痙攣、眩暈、出汗過多、記憶力下降、感情冷漠、精神憂鬱,甚至會產生妄想症。水與食物是人類鎂的主要來源,穀物與蔬菜可提供日攝人鎂量的2/3。成人每天需鎂350毫克,飲食中的鎂相當豐富,鎂離子在腸道吸收良好,一般不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