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偷懶的蜜蜂
-
2 # 老生談笑
《水滸傳》中的反面人物有這樣幾類:
政權內部的奸邪人物,以高俅、楊戩、童貫、蔡京所謂“四大奸臣”為代表。社會黑惡勢力人物,代表人物有鄭屠(鎮關西)、西門慶、蔣忠(蔣門神)。土豪劣紳,典型人物是祝家莊的祝氏父子貪官汙吏,張蒙方(張都監)、張團練、董超、薛霸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以上這些人物的幫兇,比如幫助高俅父子陷害林沖的陸謙(陸虞侯)、富安等人。道德惡人,如潘金蓮、潘巧雲(楊雄之妻)等所謂的“淫婦”,以及王婆等以不法職業為生或者謀財的社會底層人物。朝廷反叛勢力人物,代表人物是方臘。按照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方臘屬於農民起義領袖,但在小說是被作為反面人物描寫的,讀者閱讀時可以自己進行思考判斷。其他反面人物,除了上述這些外,《水滸傳》還有其他不同型別的反面人物,這裡不能一一例舉。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一百單八將中的一些人在內,本來也屬於黑惡勢力人物或者社會不法分子,由於他們進入了所謂“梁山好漢”之列,所以在小說中被納入了正面人物之中,比如把持快活林的施恩,在十字坡開黑店的張青、孫二孃非法,都是些不法之徒,卻被描寫為忠義好漢。我們在閱讀時需要有所分析,自己作出判斷。這裡上傳本人所著《與少年共讀水滸》的序言,供參考。
高俅 (?—1126)北宋末年人。初為蘇軾小史(書僮),後事樞密都承旨王銑,因善蹴鞠,獲寵於端王趙佶 (即徽宗)。徽宗即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在任時宋軍政廢馳。在施耐庵水滸傳中對他有深刻刻畫。高俅于靖康初病死。 高俅是《水滸》裡的重要人物。值得思索的是,儘管人們對《水滸》的認識一直眾說紛紜,唯獨在對高俅這個文學形象的評價上,卻幾乎完全一致。 下面的觀點,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階級壓迫是造成農民起義的基本原因。《水滸傳》透過人物和事件的描寫在客觀上深刻地揭示了這條真理。 全書首先出現的重要人物是高俅。作者把高俅發跡的故事安排在全書的開端,確如金聖嘆在批語中所說,含有表明“亂自上作”的用意。高俅的身上典型地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醜惡和腐朽的本質,成為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王進亡命延安府,林沖刺配滄州道,楊志流落汴京城,都是由於他的迫害。其後,他又和梁山泊勢不兩立,是封建王朝中主張和執行征討最力的一個人。他象一根無形的線,把出現在書裡的那些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大小小的貪官汙吏全都串連起來了。①最近,有一些同志認為:《水滸》在塑造高俅這一反面形象時,不同於宋元“話本”和“雜劇”那樣“往往把封建時代的社會、政治問題,理解為個別人的好壞問題”,而是“把這樣一些個人和個人行為,當做整個的社會、政治問題來處理”,“這就賦予它以強烈的政治社會意義。”②從而深刻地揭露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 我們認為,上述對高俅的文學形象的政治社會意義的評價是不符合作品實際的。正確認識高俅這一同作品熱情謳歌的梁山泊英雄對立的反面典型,對於深入揭示《水滸》的本質,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就來談一談我們的一些粗淺看法,以就正於學術界的先輩和同志們。 一.大家知道,《水滸》是以北宋末年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傳說為題材的。但它並不是一部歷史小說。在宋朝的“說話”藝術中,有所謂“小說”、“談經”、“講史”、“合生”四科的區分。其中“講史”一科,有點類似歷史小說,但也是“歷敘史實而雜以虛辭”⑨;至於被列入名“銀字兒”的“小說”科的“撲刀杆棒”類的“水滸”故事,就更與史實大相徑庭了。但是,《水滸》畢竟是依託歷史傳說來敷衍故事的,所以考察一下從史籍到小說創作的演變,對於認識高俅的典型意義,是會有所啟發的。 在《水滸》中,高俅是與蔡京、童貫、楊戩並列為“變亂天下,壞國,壞家,壞民”的“四個賊臣”的;人們習慣上又把高俅列為“六賊”之一。但是,查一下史書,不論是“四賊”,還是“六賊”,高俅的大名其實都沒有列入。 宣和七年十二月,“太學生陳東等上書,數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勔罪,謂之六賊,請誅之”。④ “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獨東無所隱諱。……欽宗即位,率其徒伏闕上書,論:‘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言極憤切。”⑤ 按《宋史》,“六賊”應是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勔,並無高俅、楊戩二人。關於楊戩,因為他已在宣和三年死去,陳東宣和七年上書,自然無須將其列入了。“六賊”加上楊戩,共七人,《宋史》都有專傳:蔡京入《奸臣傳》,王黼、朱勔入《佞幸傳》,童貫、梁師成、楊戩、李彥入《宦者傳》。唯獨高俅,僅《宋史·徽宗本紀》有兩條極為簡略的記載: 政和七年春正月,“庚子, 以殿前都指揮使高俅為太尉。” 宣和四年,“五月,壬戌, 以高俅為開府儀同三司。” 除此而外,《宋史》並沒有為高俅立傳。從他所任太尉等重要職務來推測,高俅縱使是個弄臣,至少也不是劣跡昭著者。 但是,到了《水滸》中,這種情況卻顛倒過來了。史書上有詳盡記載的“六賊”,都被推到第二位,基本上是面目模糊的概念化人物;而史實最少的高俅,反被塑造成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頭號“奸賊”,一個傾注了作者最強烈的仇恨鄙薄情感的反面典型。 這種情形是值得深思的。自然,文學創作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作家在處理他手中的生活素材時,必然會依照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經驗,有所取捨,有所側重,對此輕率地加以挑剔和指責,是荒謬的。我們只是想指出:《水滸》作者在塑造反面典型的時候,對於史實作這樣的處理,當然不會是偶然的,而是為了突現他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服務的。 按照一般的理解,《水滸》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小說”;而為了揭示“階級壓迫是造成農民起義的基本原因”,塑造一個能集中體現封建統治階級的全部殘忍、貪婪、卑劣、無恥的醜惡本質的反面典型,即一個將封建制度人格化了的反動官僚形象,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從這種設想出發,我們就得假定史書上有關“六賊”的材料尚不足以表現這一點,因此作者只好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另行塑造出高俅這個反面典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