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衣小太爺

    對於中國的古建築來說,多為磚木結構,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較大,撲救困難,一旦發生火災,火勢較難控制,極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和損失。因此,中國面臨的防火壓力巨大。預防高於滅火,古建築防火,最為重要!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建築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的,木質建築起火分分鐘就會化為灰燼。因此古人在建築過程中會對材料進行一些處理,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就是使用不那麼容易燃燒的建築材料,比如使用磚石做牆面;二是對易燃的建築材料做加工處理,提升其耐火效能,比如在木材表面塗抹石灰泥等。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文化中就發現了泥土構築的“防火保護層”,木柱上就被塗抹了一層堅固的防火塗料(膠結材料)。

    防火牆的設定有多種。一種是在並排著的建築物中,中間空著一間,在裡面填土,形成火災蔓延的一個障礙;第二種是讓屋頂兩側山牆高出屋面,隨著屋頂的斜坡而呈階梯形,這種牆即為“風火牆”或“封火牆”徽派建築中的馬頭牆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相鄰的兩棟建築物之間,如果都設定了風火牆,就會形成防火巷,火災發生後可以由此逃離火場。 古代建築中,通常都會有用來儲水的水缸、水桶等,平常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用,發生火災時則可以作為消防用具。自商代起,宮廷裡就會擺放水缸。在眾多清宮劇中我們也能看到宮內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大水缸,被叫做“門海”、“吉祥缸”。

    清朝,由於皇宮頻繁發生火災,宮內開始大量設定水缸。據《大清會典》記載,“宮中水缸由皇帝頒佈命令”,缸內要常年保持有水,夏季要保持缸內水質乾淨,冬季還要點火給水缸加溫防止缸內水結冰。

    古建築屋脊兩端翹起的構件,叫做“吻”,形狀多是魚尾、龍頭、龍尾等水裡的動物,也是利用了水放到屋頂以壓火;還有一些更直接的把“水”融入建築的名稱中,比如文淵閣、文瀾閣、文溯閣、文津閣。

    古代也有消防部門和消防員,早在黃帝時就設了專門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安排國計民生時,就明確提出要有節制地使用火,以防範火災,為此,黃帝還設定了專門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稱為“火政”。

    到周朝時稱司煊、司耀。 宋朝稱軍巡鋪、防隅,這也是中國最早意義上的專職消防隊,宋仁宗即位制定了嚴密的防火措施,挑選精幹軍士,建立軍巡鋪。主要任務是“夜間巡警”,督促居民按時熄燈,消防火災隱患。發現火警及時報告;撲救中各支部隊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彈壓,維持秩序:有的救護,安置受傷居民;有的搶救財產;有的運水滅火,紋絲不亂。 到元明時期稱救火兵丁,清朝初年稱防範火班。

    以下文獻關於北宋消防的記載。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防火”條目,詳細介紹了包括望火樓在內的北宋都城東京消防組織系統:“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屋一所。鋪兵五人,夜間巡警,收領公事。又於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及有救火家事.謂如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之類.毎遇有遺火去處.則有馬軍奔報軍廂主.馬歩軍.殿前三衙.開封府各領軍級撲滅.不勞百姓,” 從中可見,望火樓是東京重要的消防用構築物。

  • 2 # 山頂的太陽

    如果是較大的建築群如皇宮,每隔幾間會有“防火牆”,用泥土築成,高於周圍房子,可以阻擋火勢蔓延。中心空曠之處放置多個儲水容器,以備火災時取水。

    在建築物頂部修造水生動物形狀,房內頂部雕飾荷、藕等水生植物,希望以此鎮住火魔,當然,這只是表達了人們美好的願望。

    宋代在人口密集之處每隔一段距離還有專門的“望火樓”,儲存滅火工具,有士兵把守,登高瞭望,發現火情及時處理,相當於現在的微型消防站。

    民間也有在木材上塗抹石灰泥來防火。

    再有就是每晚打更的提醒: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提醒大家注意用火。

  • 3 # 大侃聊歷史

    今天大侃就帶大家瞭解一下,古代勞動人民在預防火災方面有哪些聰明智慧。

    一、建造房屋時,採用防火材料,在屋頂裝設避雷針,在木質材料外包裹鐵皮。

    由於古代科技水平的落後以及物資的匱乏,並不能像當今社會,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房屋,所以古代建築大多采用木質結構建造。同時也面臨著木製建築著火易燃的問題。

    但是聰明的前人,想到了各種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早在元朝時,就已經有人採用磚末、白陶土、桐油、蘆葦灰、石灰等材料混合在一起,塗抹在木質材料上,起到防火作用。

    除了使用防火材料外,古代有錢人家會在一些木質材料上包裹鐵皮,像大戶人家的大門基本都是採用木門外再包鐵皮,既結實耐用,又能起到防火作用。

    還有,去過故宮和平遙古城的朋友們一定見過,建築屋頂都有金屬裝飾,有的安裝在屋頂中間,有的安裝在四角,古人安裝這些一個是有象徵意義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避免雷擊。

    除此之外,古代人民除了在建築本身採用防火措施外,還採取了眾多措施應對火災發生。

    二、重要城市組建消防隊,日夜巡邏,撲滅火情。

    現代社會一旦發生火情,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消防隊,那古代呢,也同樣有類似的機構,只是叫法不同。

    早在皇帝時期就已經有了管理火災救援的官員,稱為“火政”,周朝時期,叫做“司耀”,以後各個朝代都有相關的法律和機構,等到宋朝時,機構已經發展相當完善,裝置齊全,此時叫做“軍巡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電視劇《知否》,故事背景就發生在宋朝,其中有一集就提到了軍巡鋪:劇中顧二爺的澄園被人惡意放火,眼看火情無法控制,蔓延到城中時,軍巡鋪及時趕到,撲滅大火,救下了盛明蘭一家。

    此時的軍巡鋪,已經基本和現代社會的消防隊相同了,宋仁宗時,朝廷在城中各處建立瞭望樓,用於觀察火情和傳遞火警;軍巡鋪的人員配備了水袋,水囊和火衣等救火裝置;還有配有類似高壓水槍的裝置,雲梯等,用於撲滅火災。

    除此之外,各家各戶院內都挖有水井和擺放有水缸,用於救火取水。大家在故宮看到大殿門口擺放的大缸,作用就在於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舟九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