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郎64

    農曆,是華人按照農時編排的歷法,服務於農業。以月亮繞地一週29.5306日為一月,一年12個月,計29.5306*12約為354天,與迴歸年相差的11天透過設定閏月,農村人一般以五年二閏,或十九年七閏彌補天數的不足,來達到迴歸年的天數。

    公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365.2422為基礎制定的歷法,平年為365天,閏年為366天, 因平年多出的0.2422日每四年將多出一天,所以設為閏年,每400年多出97天。

    公曆、農曆,天數一樣,因制定曆法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區別。

  • 2 # 中學地理楊老師

    農曆與公曆,說到底只是兩種不同的歷法,只不過兩種曆法的編纂是依據不同的週期,得出的結果自然也就差異很大。世界歷史上,各華人民根據不同的週期編纂出了很多種不同的歷法,但是總結起來無非就是三大類,陰曆、陽曆以及陰陽曆。

    晝夜交替

    四季更替

    曆法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計量時間,晝夜交替與四季交替是自然界最常見的兩種週期。一個晝夜交替是一天,它是世界萬物作息的最小週期,而四季更替一次則是一年,它關係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特別是古代社會最為重要的農業生產活動。

    恆星日與太陽日

    晝夜更替立足於地球的自轉,但這個週期並非是簡單的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而是一個太陽日(24小時),四季更替則立足於地球的公轉,一個週期是一個迴歸年(365.25日),這兩者的時間都和太陽有著緊密的關係。但是一個月多長時間,這個就看情況了,實際上從“月”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它是以月相的變化來設定的,即月球圍繞地球旋轉的週期來計算的。

    月相變化

    首先,來說說陰曆。

    陰曆,是立足於月相的變化規律而形成。在人類歷史上,對太陽迴歸週期的測算要遠遠遲於月相變化的週期,因此陰曆是很多國家和地區最先產生的歷法。月球圍繞地球旋轉一個週期即一個朔望月,約為29.53日,因而在陰曆的一個月中,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由於陰曆12個月的時間最接近一個四季更替,所以陰曆12個月為一年。

    滿月

    陰曆的優點在於每一個陰曆月就是一個月相變化的週期,所以每一個日子都有特定的月相,例如每個月的初一都是新月(理論上看不到月亮),每個月的十五都是滿月,而每個月的月初和月底看到的則是弦月。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每個農曆月都是如此,非常方便人們記憶時間週期。

    弦月

    但是陰曆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因為陰曆是依照月相變化計算的,陰曆的12個月總共為354日,比四季更替的週期(迴歸年)短了接近11天。如果一個地區的人們持續採用陰曆來計算時間的話,那麼今年在大雪紛飛中迎來新年,17年後就要在盛夏季節過新年了。因此,陰曆對於農業生產的指導是十分混亂的。顯然,陰曆作為一種推算簡單的歷法,必須加以調整,才能適應生產生活。

    其次,再來談一下陰陽曆。

    陰陽曆,是一種調整之後的陰曆,也是陰曆向陽歷發展的過渡性曆法。與簡單的陰曆相比,陰陽曆充分的考慮到了陰曆的一年和陽曆的一年(四季更替)的客觀差距。因此在12個陰曆月的基礎上,每隔幾年就新增一個陰曆月,即閏月。閏月每隔幾年就有一個,每一次閏的月可能不同,這次閏五月,也許下次就是閏六月,但是總結起來,19年(陰曆年)中安插7個閏月,這就是“十九年七閏”的由來。配合天干地支的紀年方式,陰陽曆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中一直通用的歷法,一直沿用至今。

    天干地支紀年

    閏月

    一直以來,由於習慣,我們都喜歡把中國的舊曆稱之為農曆,或者稱為陰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中國古代沿用至今的歷法其實並非是單純的陰曆,而是改進後的陰陽曆。

    最後,來說說當代通用的陽曆。

    陽曆,又稱公曆(西曆),是依據地球公轉週期測算出來的歷法。太陽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一次週期移動是一個迴歸年,平均為365.25日,所以陽曆的一年為365日,7個大月(每月31天),5個小月(每月30天),二月則是小月中的例外,只有28天。每隔四年增加一天,即2月的第29日。

    地球公轉

    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也是源於古代羅馬時期的一段小插曲。據說陽曆最早是6個大月,6個小月,一、三、五、七、九、十一為大月(31天),二、四、八、十、十二為小月(30天),這樣一年就是366天。古代羅馬的二月是歲末,也是死刑犯行刑的時間,所以二月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減掉一天,所以只有29天。

    奧古斯都·屋大維

    後來奧古斯都·屋大維稱帝之後,他仿效前人,將自己生日所在的月份(一說是登基稱帝的月份)改名為奧古斯都(August),並且將該月設為大月。這樣一年當中不但多了一個大月,而且下半年的大、小月順序也發生了改變,九月和十一月變成了小月,十二月變成了大月,更重要的是一年多了一天,變成了366天,於是本來就少了一天的二月又被扣掉了一天,只剩下28天,現代陽曆(公曆)的雛形基本形成。

    公元紀年

    在很多人看來,公元紀年是從西方引進的,在中國真正推行也是新中國之後,所以喜歡把陽曆(公曆)稱之為西曆,甚至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覺得公曆是西洋人的玩意,自稱華人就應該用陰曆,實際上這些都是錯誤的。

    授時歷

    中國古代並非沒有陽曆,元代的許衡、郭守敬等人編纂的授時歷就是一種陽曆,準確度與現代陽曆只相差25秒鐘,可以說已經是非常精確了,這是古代華人民智慧的結晶。

    所以說到底,陽曆也好,陰曆也罷,或者是陰陽曆,本質上都是計算時間的工具而已,本身並沒有什麼誰準確,誰不準確的說法。如果僅僅是從計算時間的角度出發,每一種曆法都是準確的,但是如果從四季更替的角度出發,陽曆對於農業的指導意義肯定是要高於單純的陰曆。不過如果拉長時間週期的話,十九年七閏的農曆與公曆其實都是一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容易分神,成績差,小動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