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心感受當下

    1條回答

    這個問題,問的有意義,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

    古代家規家訓的都是老一輩人經過自己的閱歷與智慧定的,代代有序的傳承~是民間性。

    在當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心境早已不在了。

    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語境,更讓人們的性情變得乖戾、浮躁,甚至逆反心理。並且已成普遍現像。

    我們正視現實,返璞歸真,迴歸傳統。

    *用先輩的人生感悟與人生閱歷智慧,啟迪我們幾近麻痺和迷茫的心靈,

    *用先輩的人生教訓滋養我們困惑與虛無的靈魂。

    先輩的家訓與感悟都是由人生慘痛經歷與失敗。換來的感悟與心得。必須用心理解是最好的捷徑

    當前在繼承傳統家規家訓的社會大背景下,每一個普通人,都應當把好三個環節。

    第一,讀書明禮。閱讀不僅可以使我們“明目”,還可以讓我們的心靈柔軟起來,精神越來越飽滿。

    更重要的是,老輩的傳統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積澱,早已轉變為一個道德準則。

    而“閱讀”,就是我們要不斷的認知,提升自己唯一途徑。

    第二,做為我們百姓之家的道德修為,主要就是勤儉持家,與人為善。“修身”自律是基礎,“齊家”是目的。就是勤勞、誠意、正心。同樣需要與時俱進。

    第三,善莫大於孝。就是對父母,對親人的一種情感度。可以看到自己對朋友的友善度。

    讓我們浮躁的內心,找到歸屬。

    只有這樣,當下名存實亡的家族大家庭觀念與每況愈下的家庭意識往一起凝聚,才會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精神信仰與物質追求兼顧

    個人心得,僅供參考。

  • 2 # 東方G視界

    好的家規要與校規和國法在核心意義上不發生牴觸

    每個家庭都要根據自家實際立個適合有效的家規,把它當作家法,全家上下三代都要遵循,特別是對晚輩要有制衡與激勵作用。

    立個家規要有自家特色,簡潔、上口、易記,但意韻深厚。家規要傳承上輩上上輩的家風,再結合現代家庭特性,對下輩下下輩有好的影響作用。

    家規家訓家法要與國法鄉規民約在核心本質上不發生衝突,要與校規校紀在核心意義上不發生牴觸。

    家規的制訂者是家長,但也要諮詢長輩和晚輩的意見,使家規在家庭民意上得出最民主的響應;家長是家規的制訂者,也是執行者和遵守者。家長帶頭遵守家規實際是在護家規的權威性,在運用好家規治家治人中,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家風家德,併發揚傳承下去,就會光耀門庭、光宗耀祖。

    社會中的每個家庭,如果都有一套各自的良好的家規的話,實際是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貢獻。

  • 3 # 酷夏的風哥哥

    感謝邀請。家訓和家規都是一個家族優秀的傳承,是先祖智慧的結晶。而且,以前有家訓的家族都是一些名門望族,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力,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家族繁榮昌盛,福綿萬代,就不自覺或自覺形成了獨特的家風,同時寄望將一些寶貴的治家經驗和家風傳承下去,讓後世能時刻保持驚醒,嚴格要求自己,不給家族丟臉,所以就有了家訓和家規。可以說,家風成就了一個家族,而家訓和家規是讓家族興旺發達的保障和基礎。但,隨著社會不斷的變化,有一些家訓已不能適應社會,我們需要本著傳承和發揚的目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應時制宜,讓優良的傳統造福社會和更多的人。

  • 4 # 斷劍66336482

    家規,家訓,家風……是世風(社會風氣)的基礎。世風,又會影響家風,影響每個人的價值體系的形成。所以家規、家訓什麼的,不可能孤立存在。每所學校都會有校訓,但走出校門的學生,前途不一。家訓再好,當老子的酗酒嫖娼嗜賭,當孃的霸座撒潑偷人,那兒女又能長成什麼形狀?家訓,銘言,不是掛在牆上的幾個漂亮字,而是家人必須堅守的行為規範。行為規範,一是必須遵守的國家法律,二是應當自律的社會道德,第三,是各個行業單位以及群體的規矩方圓,不得違背。這三條做不到,再漂亮的家訓,留有何益?現代祠堂,玩玩而已!一部《菜根譚》,有幾人能嚼出味道?一部《增廣賢文》,又有幾人窺得賢在何處。"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這人啦,這家呀,這社會啊……咱華人,不服養,不服教,不服管,不服訓,啥都不怕,只認罰!咱家也有家訓,"做人不欺",不欺天不欺地不欺鬼神,不欺他人,不欺自己,當然,天地鬼神和他人,也不得欺負咱。做人不欺,得有擎天立地的本事。這家訓,似佛,模道,仿儒,還有點象共產主義。太難。正因為難,才值得堅守。從這個角度看家訓,家訓,也是信仰,也屬於理想。那是一份神聖的堅守!心中有守護,家訓,才留得住!

  • 5 # 古蓮鄉情

    謝邀請!縱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史,說白了~就是“家文化"的延續或發展史,更是區別於世界其它文明古國的顯著標志。做為個體家庭的祖先們,大都深植於這一文化底蘊,結合自家的特點而制定的,它是“修身、齊家"的基本遵循或基礎。否則,“治國、平天下”將無從談起,時下,有人的道德水準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家風~家訓"與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即今天所說的“家國情懷”。既然如此重要,為什麼被人們丟掉了呢?眾所周知,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家長制,給心術不正的家長們,帶來了不受約束的特權,給新的社會帶來了諸多弊端;一向追求人格獨立的人們,往往會對舊事物產生極端反應。他們認為:舊的觀念都是不可取的,必須完全否定。誠然,少數“家訓”是祖先根據自己寄於後代的某種願望,針對當時社會某些事物應採取的態度和做法,當這些事物發生變化時,已不再適用了。但是,大多數的“家訓”是針對後代心性修為怎樣做人的,不但適應當時社會,也同樣適應現代社會,並依然會對未來社會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象近幾年興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熱,以及在國外大力興建的“孔子學院",無一不說明這一切。因此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更是民族發展的靈魂!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延續良好的家風、家訓,正是這一根脈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其實,仁人志士對這一傳承,從未停過腳步~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些“校訓”,不正是中華民族“家訓"的延續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涼皮有什麼好處,涼皮不能和什麼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