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扣毛
-
2 # 要喝白開水
有一個人,他每天吃不飽飯,被別人瞧不起,他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是怎麼樣的,他就像是一個乞丐。不,他好像還不如乞丐,因為乞丐懂得乞討,可是他不知道什麼是乞討。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有的只是別人的冷嘲熱諷,他還是硬著頭皮,勉強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一個人,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了,他唯一有的就剩下他的腦子了。他唯一的信仰也就是他的才華了。沒有人知道,他是一匹千里馬,不願駢死於槽櫪之間。
突然有一天,有一個人告訴他,你跟著我,我讓你施張你的才華。於是,他就跟著那個人了。果然,後來他在軍事上發揮出自己的才華,成為一個大將軍,戰無不勝,改無不克,沒有打過一場敗戰,幫助自己伯樂建立了一個帝國。再後來,世界太平了,他的伯樂不需要他了,準備殺了他。他也感覺伯樂不需要他了,想除掉自己。他想反抗,可是他又想到了曾經的落破。於是,他放棄抵抗,被殺死了。
有人說他傻,軍事上天才,政治上庸才,也有人說他本打算謀反,被人發現處死。
看到現在,你知道他是誰了嗎?沒錯,他就是一代戰神——兵仙韓信。
縱觀歷史,對韓信的死都是認為他在政治上無才。我並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韓信死在了封建思想。
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
古人崇拜的是孔孟之道,其實孔孟之道便是封建思想(封建思想並不全是壞的,有些也值得我們學習)。在他們眼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才是正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所以,在古代,對於一個可能鬱郁一生不得志的人來說,他是多麼希望自己能遇見一個伯樂。一個人可悲的不是生活多少貧困,而是不得志。自己有能力做大事,卻沒人讓自己做。
所以,那些人就將伯樂視為恩人。就有了所謂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所以在古代,有那些“士為知己者死”的人。
在我們這個新時代,處處是伯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不會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因為這是一個拼搏的時代,只要你是金子,不管在哪都會發光的。
所以在我們現代人眼裡,“士為知己者”死的人彷彿不可理喻。
-
3 # 林武師de文散打
健全的人格應該是一種和諧的統一
一、什麼是人格及人格的定義
說到人格,先來看一段解釋:
人格也稱個性,來源於古希臘語persona。原指演員戴的面具,後指演員本人。現代心理學沿用該詞的含義,轉意為人格: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那麼,戴面具的人和麵具背後那個真實的我該怎樣定義、怎樣區別呢?
來看一下弗洛伊德的說法。他將人格劃分為三個層面:即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個層面對應分為三種人格,即自然人格、實有人格和道德人格。
本我包括先天的本能、慾望,特點就是“放縱和好吃懶做”;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特點是“永無止境地追求完善”。
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矛盾後的統一,特點是“遵循現實原則”。
而健全的人格應該是這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才符合人性,即人類共性的特點。
回到題目所說的那種“人格”,即“士為知己者死——把一切奉獻給賞識自己的人,君王、老闆或朋友”。不排除有存在這種個性(的人),但畢竟還不符太合人性,特別是商品經濟下的人性:即趨利避害的,有付出有酬勞的——如果再加上有益於社會/他人而不是相反,那就是健全的人性了。
題目針對的是君王、老闆或朋友。在封建社會“君為臣綱”君王即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綱常倫理下,確實有捨身赴死的臣民,但估計也是“戴著面具”去死的,蟻螻尚且貪生何況人乎?也有一些看似心甘情願替君王去死的——被封建倫常洗腦的傻蛋些除外——那“不得不”的成分鬼才曉得佔多少?也許只是利弊權衡後的無奈選擇罷了:從,可能榮及家屬;不從,可能禍及家屬。敢不從命?
說到現在,對老闆或朋友,無論知恩圖報也好,或者情義相知也罷,可能多數還是有個底限——至少不得危及自我、累及家人吧?為知己者死更是不太可能。
當然,有一種情況除外。那些為國家、民族大義,或扶危濟困、救急搶險而奉獻、犧牲的,那叫捨生取義。那是個性或人性最高、最完善的境界,是值得敬重的。
《大秦帝國》中的商鞅,為了大秦帝國的變法成功,選擇了被處死。《漢武大帝》中的竇嬰,幾度出山為了大漢的帝國建設,也以赴死。這是不是舊體制下計程車大夫精神?《康熙王朝》中,也有一個情節,王者與臣下有一個默契,有意識的打倒功臣,讓王者的繼任者施恩與臣下,再次為王出力。
是不是有這樣一種人格,只是為了成就賞識自己的人,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回覆列表
趙氏孤兒的故事聽過嗎?
為了保住晉國士族趙家僅存的血脈,不知多少人自盡了。
晉國公卿趙朔與政敵寵臣屠岸賈鬥爭失敗,屠岸賈率軍殺遍趙氏全族,僅存趙朔之妻,晉國公主莊姬懷孕逃跑,數月後分娩出趙氏孤兒趙武。得到風聲的屠岸賈率軍殺入宮中搜查,莊姬將兒子藏在褲襠中,奇蹟的是整個過程中嬰兒沒有哭泣躲過了搜查。
莊姬將趙武託付給趙家門客醫生程嬰,囑託其撫養長大後自縊(料想屠岸賈不會放過她),程嬰帶趙武出宮被大將軍韓厥搜出,結果韓厥掩護程嬰,在放其逃跑後自盡。程嬰為掩護趙武,將自己的孩子獻出,由趙氏門客公孫杵臼裝作趙武獻出,公孫杵臼及程嬰兒子皆被殺。程嬰忍辱負重,撫養趙武成人將真相對其和盤托出後自盡,後來趙武率軍攻打屠岸賈,報了家族之仇,重振趙氏,其後人開創三家分晉,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事實證明屠岸賈是對的,趙家果然謀反了)
另外,在之前晉景公與趙朔之父趙盾對抗時,景公曾派刺客刺殺趙盾,結果刺客四更天來到趙府,發現趙盾穿戴整齊坐在椅子上準備上朝,頓時大呼:“如此為國為民者,安能殺之,不殺,(景)公必罪之”於是自盡。
在春秋戰國時期,士不惜命乃是常態,士為知己者死也絕非空談。
戰國四大刺客之一的聶政,因為被嚴仲子一片花言巧語蠱惑(我對嚴仲子沒有任何好感,他從一開始就是抱著目的接近聶政的),便在母親逝世,守孝三年後單槍匹馬去刺殺了嚴仲子的政敵,南韓首相俠累,並以一己之力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比同為四大刺客之一,卻被秦始皇繞塔反殺的荊軻不知道高明到哪裡去了。
但是,我覺得這種俠義精神值得崇敬卻並不值得推崇,畢竟生命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