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中含有澱粉酶,且作用較強的是什麼動物
人的口腔內有三對大的唾液腺(salivary glands) :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還有無數散在的小唾液腺。腮腺是由漿液細胞組成的,分泌稀的唾液;頜下腺和舌下腺是混合腺,即腺泡由漿液細胞和粘液細胞組成。唾液就是由這些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
(一) 唾液的性質和成分
唾液的pH近於中性(pH 6.6~7.1),無色無味,為低滲液體。唾液中水分約佔99%。有機物主要為粘蛋白,還有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澱粉酶和溶菌酶等。唾液中的無機物有鈉、鉀、鈣、硫氰酸鹽、氯、氨等。
(二)唾液的作用
1.溼潤與溶解食物:有利於引起味覺並易於吞嚥。
2.清潔和保護口腔:唾液可清除口腔中的殘餘食物;它可沖淡、中和進入口腔中的有害物質,並將它們從口腔粘膜上洗掉。
3.殺菌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還有殺菌作用。
4.唾液澱粉酶:在人和少數哺乳動物如兔、鼠等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澱粉酶(狗、貓、馬等的唾液中無此酶),它可使澱粉分解為麥芽糖.唾液澱粉酶發揮作用的最適pH是在中性範圍內。唾液中的氯和硫氰酸鹽對此酶有啟用作用。食物進入胃後,唾液澱粉酶還可繼續作用一段時間,直至胃內容物的pH變為4.5時反應停止。
(三) 唾液分泌的調節
唾液分泌的調節完全是神經反射性的,包括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
食物對口腔機械的、化學的和溫度的刺激。可引起口腔粘膜和舌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發生興奮,衝動沿傳入神經纖維(在舌神經、鼓索神經支、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中)到達中樞,再由傳出神經到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唾液分泌的初級中樞在延髓,其高階中樞分佈於下丘腦和大腦皮層等處。
支配唾液腺的傳出神經以副交感神經為主,副交感神經對唾液腺的作用是透過其末梢釋放乙醯膽鹼而實現的。刺激第9對腦神經(到腮腺)和第7對腦神經的鼓索支(到頜下腺和舌下腺)可引起量多而溶質少的唾液分泌。
抗乙醯膽鹼的藥物如阿托品,能抑制唾液分泌,而用乙醯膽鹼或其類似藥物時,可引起大量的唾液分泌。副交感神經興奮時,還可使唾液腺的血管舒張,進一步促進唾液的分泌。目前認為,引起唾液腺附近血管舒張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可能是以血管活性腸肽為神經遞質的肽能纖維。
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經是從胸部脊髓發出的,在頸上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發出節後纖維分佈到唾液腺的血管和分泌細胞上。刺激這些神經可引起唾液分泌,也引起血管收縮。但其分泌作用則隨不同的唾液腺而有不同,例如,刺激人的頸交感神經,只引起頜下腺分泌,卻不引起腮腺分泌。
人在進食時,食物的形狀、顏色、氣味,以及進食的環境,都能形成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引起唾液分泌。“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條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個例子。成年人的唾液分泌,通常都包括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兩種成分在內。
二、咀嚼
咀嚼(mastication)是口腔各咀嚼肌有順序地收縮所組成的複雜的反射性動作。咀嚼肌包括咬肌、翼內肌、翼外肌和顳肌等,它們的收縮可使下頜向上、向下、向左右及向前方運動,這時,上牙列與下牙列相互接觸,可以產生很大的壓力以磨碎食物。 口腔內消化過程除完成口腔內食物的機械性和化學性加工, 還能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膽囊等的活動,有利於後續的消化過程。
三、吞嚥
吞嚥(deglutation)是一種複雜的反射性動作, 它的作用是使食團從口腔進入胃內,根據食團在吞嚥時所經過的部位,可將吞嚥動作分為下列三期:
第一期:由口腔到咽。這是在來自大腦皮層的衝動的影響下隨意開始的。開始時舌尖上舉觸及硬顎,然後主要由下頜舌骨肌的收縮,把食團推向軟顎後方而至咽部。舌的運動對於這-期的吞嚥動作非常重要。
第二期:由嚥到食管上端。這是透過一系列急速的反射動作實現的。由於食團刺激了軟顎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縮,結果使軟顎上升,咽後壁向前突出,封閉鼻咽通路;聲帶內收,喉頭升高並向前緊貼會厭,封閉了咽與氣管的通路,呼吸暫時停止;由於喉頭前移,食管上口張開,食團就從咽被擠入食管。這一期進行得極快,通常約需0.1s。
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這是由食管肌肉的順序收縮而實現的。食管肌肉的順序收縮又稱蠕動(peristalsis),它是一種向前推進的波形運動。在食團的下端為一舒張波,上端為一收縮波,這樣,食團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前進。
食管的蠕動是一種反射動作。 這是由於食團刺激了軟顎、咽部和食管等處的感受器,發出傳入衝動,抵達延髓中樞,再向食管發出傳出衝動而引起的。
在食管和胃之間,雖然在解剖上並不存在括約肌,但用測壓法可以觀察到,在食管與胃賁門連線處以上,有一段長約4~6cm的高壓區,其內壓力一般比胃高出0.67~1.33 kPa (5~10mmHg),因此是正常情況下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屏障,起到了類似生理性括約肌的作用,通常將這一段食管稱為食管-胃括約肌。 當食物經過食管時,刺激食管壁上的機械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食管-胃括約肌舒張,食物便能進入胃內。 食物入胃後引起胃泌素的釋放,可加強該括約肌收縮,這對於防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吞嚥反射的傳入神經包括來自軟顎(第5、9對腦神經)、咽後壁(第9對腦神經)、會咽(第l0對腦神經)和食管(第10對腦神經)等處的腦神經的傳入纖維。 吞嚥的基本中樞位於延髓內,支配舌、喉、咽部肌肉動作的傳出神經在第5、9、12對腦神經中,支配食管的傳出神經是迷走神經。
從吞嚥開始至食物到達賁門所需的時間,與食物的性狀及人體的體位有關。液體食物約需3~4s,糊狀食物約5s,固體食物較慢,約需6~8s,一般不超過15s。
口腔中含有澱粉酶,且作用較強的是什麼動物
人的口腔內有三對大的唾液腺(salivary glands) :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還有無數散在的小唾液腺。腮腺是由漿液細胞組成的,分泌稀的唾液;頜下腺和舌下腺是混合腺,即腺泡由漿液細胞和粘液細胞組成。唾液就是由這些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
(一) 唾液的性質和成分
唾液的pH近於中性(pH 6.6~7.1),無色無味,為低滲液體。唾液中水分約佔99%。有機物主要為粘蛋白,還有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澱粉酶和溶菌酶等。唾液中的無機物有鈉、鉀、鈣、硫氰酸鹽、氯、氨等。
(二)唾液的作用
1.溼潤與溶解食物:有利於引起味覺並易於吞嚥。
2.清潔和保護口腔:唾液可清除口腔中的殘餘食物;它可沖淡、中和進入口腔中的有害物質,並將它們從口腔粘膜上洗掉。
3.殺菌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還有殺菌作用。
4.唾液澱粉酶:在人和少數哺乳動物如兔、鼠等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澱粉酶(狗、貓、馬等的唾液中無此酶),它可使澱粉分解為麥芽糖.唾液澱粉酶發揮作用的最適pH是在中性範圍內。唾液中的氯和硫氰酸鹽對此酶有啟用作用。食物進入胃後,唾液澱粉酶還可繼續作用一段時間,直至胃內容物的pH變為4.5時反應停止。
(三) 唾液分泌的調節
唾液分泌的調節完全是神經反射性的,包括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
食物對口腔機械的、化學的和溫度的刺激。可引起口腔粘膜和舌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發生興奮,衝動沿傳入神經纖維(在舌神經、鼓索神經支、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中)到達中樞,再由傳出神經到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唾液分泌的初級中樞在延髓,其高階中樞分佈於下丘腦和大腦皮層等處。
支配唾液腺的傳出神經以副交感神經為主,副交感神經對唾液腺的作用是透過其末梢釋放乙醯膽鹼而實現的。刺激第9對腦神經(到腮腺)和第7對腦神經的鼓索支(到頜下腺和舌下腺)可引起量多而溶質少的唾液分泌。
抗乙醯膽鹼的藥物如阿托品,能抑制唾液分泌,而用乙醯膽鹼或其類似藥物時,可引起大量的唾液分泌。副交感神經興奮時,還可使唾液腺的血管舒張,進一步促進唾液的分泌。目前認為,引起唾液腺附近血管舒張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可能是以血管活性腸肽為神經遞質的肽能纖維。
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經是從胸部脊髓發出的,在頸上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發出節後纖維分佈到唾液腺的血管和分泌細胞上。刺激這些神經可引起唾液分泌,也引起血管收縮。但其分泌作用則隨不同的唾液腺而有不同,例如,刺激人的頸交感神經,只引起頜下腺分泌,卻不引起腮腺分泌。
人在進食時,食物的形狀、顏色、氣味,以及進食的環境,都能形成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引起唾液分泌。“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條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個例子。成年人的唾液分泌,通常都包括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兩種成分在內。
二、咀嚼
咀嚼(mastication)是口腔各咀嚼肌有順序地收縮所組成的複雜的反射性動作。咀嚼肌包括咬肌、翼內肌、翼外肌和顳肌等,它們的收縮可使下頜向上、向下、向左右及向前方運動,這時,上牙列與下牙列相互接觸,可以產生很大的壓力以磨碎食物。 口腔內消化過程除完成口腔內食物的機械性和化學性加工, 還能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膽囊等的活動,有利於後續的消化過程。
三、吞嚥
吞嚥(deglutation)是一種複雜的反射性動作, 它的作用是使食團從口腔進入胃內,根據食團在吞嚥時所經過的部位,可將吞嚥動作分為下列三期:
第一期:由口腔到咽。這是在來自大腦皮層的衝動的影響下隨意開始的。開始時舌尖上舉觸及硬顎,然後主要由下頜舌骨肌的收縮,把食團推向軟顎後方而至咽部。舌的運動對於這-期的吞嚥動作非常重要。
第二期:由嚥到食管上端。這是透過一系列急速的反射動作實現的。由於食團刺激了軟顎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縮,結果使軟顎上升,咽後壁向前突出,封閉鼻咽通路;聲帶內收,喉頭升高並向前緊貼會厭,封閉了咽與氣管的通路,呼吸暫時停止;由於喉頭前移,食管上口張開,食團就從咽被擠入食管。這一期進行得極快,通常約需0.1s。
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這是由食管肌肉的順序收縮而實現的。食管肌肉的順序收縮又稱蠕動(peristalsis),它是一種向前推進的波形運動。在食團的下端為一舒張波,上端為一收縮波,這樣,食團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前進。
食管的蠕動是一種反射動作。 這是由於食團刺激了軟顎、咽部和食管等處的感受器,發出傳入衝動,抵達延髓中樞,再向食管發出傳出衝動而引起的。
在食管和胃之間,雖然在解剖上並不存在括約肌,但用測壓法可以觀察到,在食管與胃賁門連線處以上,有一段長約4~6cm的高壓區,其內壓力一般比胃高出0.67~1.33 kPa (5~10mmHg),因此是正常情況下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屏障,起到了類似生理性括約肌的作用,通常將這一段食管稱為食管-胃括約肌。 當食物經過食管時,刺激食管壁上的機械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食管-胃括約肌舒張,食物便能進入胃內。 食物入胃後引起胃泌素的釋放,可加強該括約肌收縮,這對於防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吞嚥反射的傳入神經包括來自軟顎(第5、9對腦神經)、咽後壁(第9對腦神經)、會咽(第l0對腦神經)和食管(第10對腦神經)等處的腦神經的傳入纖維。 吞嚥的基本中樞位於延髓內,支配舌、喉、咽部肌肉動作的傳出神經在第5、9、12對腦神經中,支配食管的傳出神經是迷走神經。
從吞嚥開始至食物到達賁門所需的時間,與食物的性狀及人體的體位有關。液體食物約需3~4s,糊狀食物約5s,固體食物較慢,約需6~8s,一般不超過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