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參資政事
    潘世恩江蘇吳縣人,清朝中晚期的朝廷重臣。歷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

    乾隆五十八年中狀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

    嘉慶年間擢升為內閣學士,四庫全書Quattroporte、文穎館Quattroporte,翰林院掌院學士,工部尚書,戶部、吏部尚書,武英殿Quattroporte、國史館Quattroporte。

    道光年間任禮部,工部、吏部尚書,拜體仁閣大學士、國史館Quattroporte,軍機大臣上行走,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傅銜。

    咸豐四年,卒於家中,享年86歲,諡號“文恭”入祀賢良祠。

    潘世恩生有五子,長子潘曾沂,官內閣中書。次子潘曾瑩,長於史學,兼擅詩文書畫。三子潘曾綬,年未四十即致仕在家讀書研史。

    潘世恩之孫,潘祖蔭為咸豐二年探花。官至工部尚書,死後皇帝賜諡號文勤,贈太子太傅。

    潘家當時在清朝那是紅極一時,人才輩出,潘世恩“四朝元老”,其子孫也多出士為官,當然你可以說就是因為他們家出了一個潘世恩,不然他的後代哪有那麼多人能夠當官。這個也不能否認,但是翻開史料,你會發現這些官宦世家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詩書傳家,代代讀書,不僅讀而且還大量收藏,潘世恩修建“留餘堂”為藏書樓,在“留餘堂”收藏圖書數萬卷,長子潘曾沂積藏有圖書充棟,次子潘曾瑩的“小鷗波館”,孫輩潘祖蔭“滂喜齋”,潘祖同“竹山堂”等。都是潘家的藏書樓。潘家從唐朝時就有人為官,可以說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

    這一現象充分說明了,讀書才是家族傳承的最佳法寶,當你每天在書山,字海里暢遊時,你或多或少都會被這些東西所感染,如果父祖輩都是讀書之人再在他們的提點下,你總會有所進益的,有句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吟。這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代讀書不行,下一代總會有所成就,只要代代相傳,讀書不怠,相信你的家族崛起是指日可待的。

    這就是環境造就人才,讀書同樣也要有個良好氛圍,孟母三遷說的就是這個理。近代的梁啟超一家,就是最好明正。

    讀書不是說就得當官,而是讓世人明白事理,從中獲得自己所需知識,為在將來社會中立足做好準備。往大了說,文明社會的傳承就是靠世代讀書人的孜孜不倦。之所以中華五千年文明不斷,就是有了文化這一載體。

  • 2 # 奔跑的二二叔

    潘氏家族歷來重視家庭教育,對子孫嚴格要求。潘氏家族的家訓、家風是潘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其積極向上而又不斷創新的特性,賦予了其家族旺盛的生命力,為家族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精神支援,使其得以歷經百餘年而不衰。總結一下有以下幾方面特徵:(1)熱愛讀書。(2)為官謹慎。(3)崇尚儉約。(4)積德行善。

  • 3 # 行者教育

    潘世恩故居,如今是蘇州狀元博物館。

    潘世恩,他所在的潘氏一脈,人稱貴潘,共出過一名狀元,8名進士,16名舉人。“潘”姓因此成了清朝蘇州城裡的大家族之一,據介紹,就是潘氏的故宅,曾有木製朱漆“行牌”上書“祖孫父子叔侄兄弟進士”和“南書房行走,紫禁城騎馬”如此榮耀,當時有“天下無第二家”之譽。

    潘氏家族注重修身養性的族規家訓和具有鮮明特點的良好家風,無疑是這個家族顯赫的內在原因。

    《潘文恭公遺訓》總述潘世恩一生治家之要,由其子輯錄,涵蓋潘世恩關於讀書,立品,居官等方面的心得體會。

    1.刻苦讀書

    潘世恩認為,讀書不僅能夠增長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書中的一些至理名言,能夠錘鍊人們的品格,是人們的道德境界,達到一種“其養愈粹,其氣愈平,其心愈下”的高度,他提倡讀書是要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身體力行”。

    閱讀書籍,心態尤為重要,潘世恩對讀書應有的心態的見解,值得我們體味:第一,讀書是件嚴肅的事情,要求子孫親自整理書屋,營造一種整齊嚴肅的閱讀環境;第二,讀書要有刻苦不懈的精神,要求子孫“年甫十四,宜勤誦讀,戒輕浮,毋見異思遷,毋半途而廢;三讀書要有謙虛的心態,告誡子孫不要自滿,要經常自省,要向他人學習;四,讀書貴在修身養性,要保持心態的平和。

    2.謹慎為官

    謹言慎行,重視人才是潘世恩為官的兩大特色。為官謹慎,體現在議論公事,辦理公事,與人共事三個方面。

    議論公事,既要樹立全域性觀,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切記立異和苟同。“勿魯莽,勿疏急,勿厭倦,從容佈置,次第舉行,便不至手忙腳亂”。辦理公事,堅持公平公正,又要體察民情。與人共事,要保持平和謙虛的心態,要注意團隊合作,不可一意孤行。

    重視人才選拔,應該選擇熟悉業務,辦事認真的管理,加以重用。他還教育子孫,在人才選拔上盡心盡力,切實履行好考官職責,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

    宦海沉浮,暗礁隱現,這讓潘氏族人時刻如履薄冰。他一再告誡自己和子孫後代,要謙恭,要忍耐,要謹慎,唯有此,才能使自己立官場於不敗之地。

    3.奉行節儉

    “家無儉不旺”,勤儉節約的家風是潘氏家族崛起興旺的重要法寶之一,儉樸的家風不僅塑造了家中子弟艱苦樸素,頑強奮鬥的精神品格,更成為其在為官之後,關心百姓清正廉潔的思想基礎和動力。

    潘氏家族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嚴格要求族中子弟。其中立身力行,治家敬業,克勤克儉等優良傳統,還是值得後世借鑑。

  • 4 # 五花馬qjq

    1對子弟的教育。既必須刻苦攻讀也就是學而則優仕

    2。既官場不倒翁元則。謹言慎行。察言觀色。

    3勤儉持家。不是不貪,是他們明白官場永恆原則。既。貪財必須枉法。不留把柄給對手才是長久為官之道。

    4無為中庸。。不出頭。不僭越。既老好人。

  • 5 # forever41618

    首先,我想知道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時就廢除了,怎麼在乾隆時期還有宰相啊?潘世恩家族只能說是當晚清重臣,而不是宰相。他的家族既然能夠做四朝重臣,肯定與良好的家風有關。其次, 便是為官之道,晚清官場黑暗,要想一直混下去,沒有一點本事是不可能的。最後就是重視教化,使自己家族人才輩出,不至於衰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狗斷奶會拉肚子嗎,小狗斷奶拉肚子要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