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福讀史

    河南進攻關中必經之路,淆函要道

    函谷關,古人常說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的確如此!

    戰國七雄時代,浩瀚的史家記載裡面充滿了秦華人與山東六國的慘烈征戰,函谷關的大名也讓山東六國如雷貫耳!

    為什麼到了漢代以後幾乎很少聽到函谷關的大名?一座聞名數百年的險關要隘為什麼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了呢?

    上圖黑色線是河南方向進犯關中必經之路—淆函要道。

    淆涵要道,中間黃河奔騰呼嘯,北岸是險峻的中條山,南岸聳立著秦嶺山脈。兩山夾持著黃河一直延伸到黃河拐彎的潼關區域。

    秦函谷關就處在這條通道的東頭,西頭那邊當然是後來的潼關(先秦時潼關還未修建)啦!

    二者之間僅有一條長達140裡的狹長通道可以穿梭過往。

    圖中黑線圈起是秦函谷關所處的塬體

    “塬”是黃土高原常見的一種地貌,是由於水流沖刷而形成的高地。這種高地頂部平坦,面積大,因為黃土附著力小當它受到雨水沖刷,慢慢的四周就會形成峭壁陡立的樣子。

    而秦函谷關所處的這個塬,正好北鄰黃河,南邊直接連線著秦嶺,赫然一個攔路虎!阻斷了淆涵通道的交通往來!

    高大的塬體間有一條被雨水沖刷的裂縫,形成了通透東西的淆函道!

    淆涵道長15米,寬5米,可以供車馬行人通行!秦函谷關就矗立在這條窄道的東頭,監視著通往關中的一切可疑人員!

    秦函谷關模型,兩邊高地即為塬體,中間裂縫即函谷關

    今天的函穀道缺少維護,早已塌方淤積

    路嘛?還不是人走多了就成了路啦!我找個路爬上塬頂過去不就結了嘛!

    的確如你所言!你有飛簷走壁的本事就不說了!沒有?就老老實實的穿梭過關吧!

    秦函谷關這裡所在的“塬”體,先秦時代又被稱作稠桑原!一個‘稠’字寫盡了塬上密密麻麻布滿樹木的模樣!連小巧靈活的獨行人員都很難穿行,更不用說先秦時代開著笨重戰車的浩蕩大軍了!

    不單單是這裡森林密不透風,從函谷關到潼關長達140里路也密密麻麻的佈滿森林。武王滅商,馬放南山於此,此地又被稱作‘桃林塞’!

    更重要的另一個優勢是在函谷關前,關前流淌著一條叫弘農河的。雖然現在的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這條河水充沛的弘農河是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

    大軍攻打函谷關第一件事就是得渡過弘農河!

    渡河之後,由於河水緊緊的貼著稠桑原東邊流淌而過,河岸和城牆之間地方狹小,來敵兵馬根本無法發揮人數優勢。

    函谷關示意圖,入口處遺蹟在今天的靈寶縣王垛村

    西漢武帝年間,天下一統多年了。瞅瞅關裡關外,兩邊都是自己人。

    要說戰略意義還是有的,但是重要性就差了。所以漢朝把函谷關推出了淆涵古道,推出了三門峽,一直推到崤山北道的新安縣,沿著淆涵南道的宜陽經過淆涵北道的新安一直通到了黃河,建立了新的漢函谷關防線。

    原來的秦函谷關就被廢棄了!

    新函谷關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新關,舊關,潼關對應位置

    新建立的漢函谷關防線,正面防禦面很寬廣,山川形勝也遠遠不如故關。大軍雖然難以通行但是對於小股部隊來說,能夠滲透防線的地方太多!

    西漢末年,赤眉打進關中,就是繞過了漢函谷關,輕鬆抵達三門峽,大軍直接通過了防守微薄的秦函谷關,攻破了長安城!

    三國時期,行人慢慢的取消了這條淆涵通道上的秦代函谷關通道路線。

    因為黃河水位下降,露出了河灘。人們再也不用透過狹窄的淆函道出入塬體,而是直接從河灘上走過。曹操有鑑於此,命令許褚在河灘裸漏處又建造了一座新函谷關,稱為魏函谷關。

    三個時期的函谷關示意圖

    再後來,原來塬體上面密密麻麻的森林漸漸的被砍伐一空,弘農河水也日漸稀少。行人們可以輕鬆的選取是走河道的魏函谷關?還是爬上塬體透過這座高臺?

    秦函谷關的所依靠雙重天險優勢蕩然無存!

    魏函谷關再也不能和秦函谷關互相搭配地構成完整的防線了。於是曹操在西邊的黃河拐彎處的南岸險要之地修建了潼關。

    雖然後來唐代時潼關也遇到黃河水位下降的問題,也和魏函谷關一樣在河灘處修建了新潼關。但是潼關與函谷關不同的是,潼關位於塬體之上,同時潼關所在的塬體沒有類似函谷關的東西向的通行裂縫。

    潼關從此代替了函谷關,函谷關漸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退出了金戈鐵馬的歷史舞臺!

    漢潼關為曹操所修,河岸潼關為唐代潼關。漢代時關中過潼關只能走偏師之路,唐代可走兩條路

  • 2 # 津城沐雨

    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函谷關是溝通關內關外的險關要隘,函谷關以內是秦地,函谷關以外是山東六國的土地,函谷關是秦東出六國的必經之地,也是山東六國進攻秦必經之地,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

    而秦統一六國後,函谷關成為“國內”,主要威脅是邊疆,尤其是北部邊疆,而函谷關內外都是自己的國土,因此不再重要。

  • 3 # 三維觀時空

    兩個原因,一是軍事政治方面,秦朝以前秦國屬四塞之國,函谷關是東出中原、閉守關內的天然孔道,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之稱,而到秦朝己是山河一統,東方的山海關都是大秦的,函谷關如同割據的諸侯一起逐漸淡出中原王朝的視野。始皇大帝已把防線推到北部陰山至燕山一線。

    第二個原因是秦以後由於黃河的物理切割,函谷關己逐漸失去關隘作用,到東漢未年由往西一百餘里的潼關取而代之。曹操與馬超、韓遂之戰就在潼關。潼關躍升華中第二雄關。與函谷關並稱為百二重關。

    其實在老秦人的眼裡,從魏國手裡收復河西地函谷關已不是關隘了,上黨高地己成為東出中原的第二戰略臺地。所以才有了秦趙不惜血本的長平大戰。之後遵循遠交近攻之策岀函谷關第一個滅了南韓,從此之後函谷關由秦東疆邊塞逐步演變為戰略後方。所以之後函谷關淡出人們的視線是情理之中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跳槽的行為道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