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智商與情商的關係,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智商代表了一個人的聰明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自身能力如何;情商代表了一個人的感情豐富與否,體現在各種情感交往中,決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好壞。通常時候IQ與EQ是不可調和的,偏重一方往往意味另一方的缺失,因此才有了大學精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頻頻發生。對於NBA球員,IQ與EQ之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它決定了當事人未來的走向。智商表示一個人學習,理解戰術與籃球技巧的能力,如果選擇了它就不愁得不到一份豐厚的合同;情商代表了與隊友和教練溝通的能力,閱讀比賽的能力以及領導球隊的能力,掌握了它就表示著一個真正偉大的領袖出現在賽場上,這也是聯盟一直著重培養的人才。兩者孰輕孰重?下面我來為大家做一個分析。 智商高的人都擁有出色的個人技術和巨大的利用價值,最直觀的說法是:他們是球隊的核心。有他們在場,獲勝就有了基本的希望。這類人才主要以高中生為多,比如大家熟悉的科比,麥迪,加內特,詹姆斯等人。他們無一例外地擁有出色的個人能力,是各自球隊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對於這些球星來說,高智商令他們學會了高超的籃球技巧,併為此給他們帶來了核心的的地位和豐厚的合同。但看似令人羨慕的風光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麥迪在進入聯盟的第二年就遭遇了表兄卡特的壓制,在2000年離開猛龍之前,麥迪就從來沒有機會超越卡特,最終選擇了奧蘭多去開闢屬於自己的天地。隨後在奧蘭多,身為隊長的他在03-04賽季又遭遇了恥辱的19連敗的戰績,那時的魔術形如散沙,年輕的麥迪卻沒有將球隊變成一支強隊,最後以交易的形式逃離了這片傷心地。在本賽季火箭戰績不佳的時候,麥迪又被指為不能負起領袖責任,尤其是昨天對森林狼的失利更是被歸咎於麥迪無理的單打獨鬥.....太多的事情讓小麥眼中充滿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情緒智力”這個術語的專利權應屬於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薩洛威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科學家約翰·邁爾,而將其縮寫為EQ並將此新觀念引進科學詞典的人是心理學博士丹尼爾·高曼。 據高曼所言,情緒智力發育係數是由一個人的堅定目的性、能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感覺、自我激勵、善於同別人悲喜與共和幫助別人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情緒的能力所組成。善於控制這些情緒的人在別人面前具有優勢。不管在私生活中,還是在社會上和政界,無一例外。高曼還對此舉例說,他有一個朋友,儘管此人智商很高,但老是曠課,整天無所事事,好不容易才熬到大學畢業,到現在也找不到工作。高曼從這個例子就堅信不疑,智力本身並不意味生活中的成功,中學的金牌獲得者有時也會成為平庸的大學生,而有些金牌大學的畢業生也未必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這裡面就有這麼一個問題:大學裡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並不搭界,而整個教育系統只注重獲得理論知識,全然忽視一個人的情緒智力發展,忽視一些素質的積累。這就是為什麼具有同樣智力的人,有人飛黃騰達,有人卻原地踏步的道理。擁有情緒智力的人才會充分利用自己的天分和所受到的教育,其中也包括開發自己的智力。 據心理學家的意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還可以想法補救。因為根據情緒來調整行動的系統是要到十五六歲才會得到充分發育。 科學家一致認為:成功中有20%歸功於IQ 高EQ並不排除高IQ,也有兩者都高的人。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兩者的係數怎麼才能做到互為補充。比如說,在極其異常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做到控制自己的壓抑情緒,來使精力集中起來。 科學家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認為成功中有20%歸功於IQ,其餘的則有賴於人類進化幾百萬年來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的神經系統。 亞歷山德拉·茹科夫認為:原始的情緒反應是生存的必要條件。恐懼增大對肌肉的血液供應,使它們更利於跑動。驚訝迫使眉毛抬起來,結果眼睛睜大,讓我們有更大的視野,可以蒐集到更多的情報。厭惡收縮面部的肌肉,堵住鼻孔,才使我們聞不到臭味。 所有的原始感情都源於大腦稱之為“邊緣系統”的這個部位。幾百萬年前,這個系統又加了一個新大腦皮層———neocortex,正是這個neocortex才使人能訂出規劃、學習、記憶和更細膩去感知。比如說,淫慾源自邊緣系統,而情愛源自neocortex。邊緣系統和neocortex之間的聯絡越多,一個人的感情才會越豐富。古希臘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曾意識到這種聯絡,他在著作中曾經寫道:“每個人都能把憤怒表露出來,這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但是向誰表露,掌握什麼分寸,什麼時間表露,就什麼事,在什麼場合,這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了。” 在亞歷山德拉·茹科娃看來,學校應該到考慮修改教學大綱和考試製度的時候了,以保證在學校裡能傳授情緒智力,而不是由著那些幼年羅蒙諾索夫們自己去打拼。 懷疑論者的聲音 據說透過堅持不懈的訓練,甚至IQ還可望有所提高。俄羅斯人健康中心精神病學教授阿列克謝·格里戈裡耶夫卻認為,“訓練”EQ有一定的危險,因為這會導致孩子在不同的境況下只會有單一“正確”的情緒反應,在音樂晚會上就會笑,在葬禮上就會哭,課堂上老老實實聽講。可以教他們做事不出格,比如說發怒時最好只大聲喊,不訴諸武力。但是,如果一個高EQ的人凡事都附和領導會是好事嗎? EQ是建立在IQ的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IQ不夠高,他就不會擁有足夠的EQ,像上面那位老兄說的一樣“沒有IQ,EQ再高也是個笨蛋”,也就是說,如果你就是個笨蛋,IQ為零,你的EQ從哪來呢?? EQ確實是在社會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EQ很低的人可能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處處碰壁,但是有一點,EQ是後天培養的,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可能擁有很高的EQ(看出矛盾來了嗎?其實怎麼可能所有人都擁有很高的EQ),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人即使經過訓練,也不可能都能擁有很高的EQ,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努力嗎?因為他不勤奮嗎?那如果勤奮了還是不夠高呢?說來說去,還是因為他IQ不夠高,因為他“笨”,IQ是EQ的前提,沒有IQ,你註定也就是一個“笨蛋”,愛因斯坦如果是個低能兒,他能有這麼高的成就嗎?沃金呢?別的不說,拿眾所周知的比爾·蓋茨來說,他肯定EQ夠高的,不然也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成就,但是(!),如果比爾·蓋茨是個笨蛋,他能做什麼?他會有今天的成就?.......
說起智商與情商的關係,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智商代表了一個人的聰明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自身能力如何;情商代表了一個人的感情豐富與否,體現在各種情感交往中,決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好壞。通常時候IQ與EQ是不可調和的,偏重一方往往意味另一方的缺失,因此才有了大學精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頻頻發生。對於NBA球員,IQ與EQ之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它決定了當事人未來的走向。智商表示一個人學習,理解戰術與籃球技巧的能力,如果選擇了它就不愁得不到一份豐厚的合同;情商代表了與隊友和教練溝通的能力,閱讀比賽的能力以及領導球隊的能力,掌握了它就表示著一個真正偉大的領袖出現在賽場上,這也是聯盟一直著重培養的人才。兩者孰輕孰重?下面我來為大家做一個分析。 智商高的人都擁有出色的個人技術和巨大的利用價值,最直觀的說法是:他們是球隊的核心。有他們在場,獲勝就有了基本的希望。這類人才主要以高中生為多,比如大家熟悉的科比,麥迪,加內特,詹姆斯等人。他們無一例外地擁有出色的個人能力,是各自球隊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對於這些球星來說,高智商令他們學會了高超的籃球技巧,併為此給他們帶來了核心的的地位和豐厚的合同。但看似令人羨慕的風光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麥迪在進入聯盟的第二年就遭遇了表兄卡特的壓制,在2000年離開猛龍之前,麥迪就從來沒有機會超越卡特,最終選擇了奧蘭多去開闢屬於自己的天地。隨後在奧蘭多,身為隊長的他在03-04賽季又遭遇了恥辱的19連敗的戰績,那時的魔術形如散沙,年輕的麥迪卻沒有將球隊變成一支強隊,最後以交易的形式逃離了這片傷心地。在本賽季火箭戰績不佳的時候,麥迪又被指為不能負起領袖責任,尤其是昨天對森林狼的失利更是被歸咎於麥迪無理的單打獨鬥.....太多的事情讓小麥眼中充滿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情緒智力”這個術語的專利權應屬於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薩洛威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科學家約翰·邁爾,而將其縮寫為EQ並將此新觀念引進科學詞典的人是心理學博士丹尼爾·高曼。 據高曼所言,情緒智力發育係數是由一個人的堅定目的性、能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感覺、自我激勵、善於同別人悲喜與共和幫助別人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情緒的能力所組成。善於控制這些情緒的人在別人面前具有優勢。不管在私生活中,還是在社會上和政界,無一例外。高曼還對此舉例說,他有一個朋友,儘管此人智商很高,但老是曠課,整天無所事事,好不容易才熬到大學畢業,到現在也找不到工作。高曼從這個例子就堅信不疑,智力本身並不意味生活中的成功,中學的金牌獲得者有時也會成為平庸的大學生,而有些金牌大學的畢業生也未必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這裡面就有這麼一個問題:大學裡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並不搭界,而整個教育系統只注重獲得理論知識,全然忽視一個人的情緒智力發展,忽視一些素質的積累。這就是為什麼具有同樣智力的人,有人飛黃騰達,有人卻原地踏步的道理。擁有情緒智力的人才會充分利用自己的天分和所受到的教育,其中也包括開發自己的智力。 據心理學家的意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還可以想法補救。因為根據情緒來調整行動的系統是要到十五六歲才會得到充分發育。 科學家一致認為:成功中有20%歸功於IQ 高EQ並不排除高IQ,也有兩者都高的人。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兩者的係數怎麼才能做到互為補充。比如說,在極其異常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做到控制自己的壓抑情緒,來使精力集中起來。 科學家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認為成功中有20%歸功於IQ,其餘的則有賴於人類進化幾百萬年來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的神經系統。 亞歷山德拉·茹科夫認為:原始的情緒反應是生存的必要條件。恐懼增大對肌肉的血液供應,使它們更利於跑動。驚訝迫使眉毛抬起來,結果眼睛睜大,讓我們有更大的視野,可以蒐集到更多的情報。厭惡收縮面部的肌肉,堵住鼻孔,才使我們聞不到臭味。 所有的原始感情都源於大腦稱之為“邊緣系統”的這個部位。幾百萬年前,這個系統又加了一個新大腦皮層———neocortex,正是這個neocortex才使人能訂出規劃、學習、記憶和更細膩去感知。比如說,淫慾源自邊緣系統,而情愛源自neocortex。邊緣系統和neocortex之間的聯絡越多,一個人的感情才會越豐富。古希臘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曾意識到這種聯絡,他在著作中曾經寫道:“每個人都能把憤怒表露出來,這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但是向誰表露,掌握什麼分寸,什麼時間表露,就什麼事,在什麼場合,這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了。” 在亞歷山德拉·茹科娃看來,學校應該到考慮修改教學大綱和考試製度的時候了,以保證在學校裡能傳授情緒智力,而不是由著那些幼年羅蒙諾索夫們自己去打拼。 懷疑論者的聲音 據說透過堅持不懈的訓練,甚至IQ還可望有所提高。俄羅斯人健康中心精神病學教授阿列克謝·格里戈裡耶夫卻認為,“訓練”EQ有一定的危險,因為這會導致孩子在不同的境況下只會有單一“正確”的情緒反應,在音樂晚會上就會笑,在葬禮上就會哭,課堂上老老實實聽講。可以教他們做事不出格,比如說發怒時最好只大聲喊,不訴諸武力。但是,如果一個高EQ的人凡事都附和領導會是好事嗎? EQ是建立在IQ的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IQ不夠高,他就不會擁有足夠的EQ,像上面那位老兄說的一樣“沒有IQ,EQ再高也是個笨蛋”,也就是說,如果你就是個笨蛋,IQ為零,你的EQ從哪來呢?? EQ確實是在社會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EQ很低的人可能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處處碰壁,但是有一點,EQ是後天培養的,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可能擁有很高的EQ(看出矛盾來了嗎?其實怎麼可能所有人都擁有很高的EQ),但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人即使經過訓練,也不可能都能擁有很高的EQ,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努力嗎?因為他不勤奮嗎?那如果勤奮了還是不夠高呢?說來說去,還是因為他IQ不夠高,因為他“笨”,IQ是EQ的前提,沒有IQ,你註定也就是一個“笨蛋”,愛因斯坦如果是個低能兒,他能有這麼高的成就嗎?沃金呢?別的不說,拿眾所周知的比爾·蓋茨來說,他肯定EQ夠高的,不然也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成就,但是(!),如果比爾·蓋茨是個笨蛋,他能做什麼?他會有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