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六義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指《詩經》的“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合稱為六義。 2、當代說法 指《詩經》的“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 這些名稱在先秦時就已經出現。《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毛詩序》明確提出“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對於“六義”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在唐以前,並沒有把“風”、“雅”、“頌”作為《詩經》的三種體裁,“賦”、“比”、“興”作為《詩經》的三種表現方法。 3、風雅頌簡介 一般認為風、雅、頌是按不同樂調的分類; “風”本是樂曲的統稱。 對於“雅”的認識現在有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即中央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詩經“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 “頌”,即祭祀和頌聖的樂曲,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 4、賦比興簡介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1、詩六義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指《詩經》的“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合稱為六義。 2、當代說法 指《詩經》的“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 這些名稱在先秦時就已經出現。《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毛詩序》明確提出“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對於“六義”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在唐以前,並沒有把“風”、“雅”、“頌”作為《詩經》的三種體裁,“賦”、“比”、“興”作為《詩經》的三種表現方法。 3、風雅頌簡介 一般認為風、雅、頌是按不同樂調的分類; “風”本是樂曲的統稱。 對於“雅”的認識現在有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即中央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詩經“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 “頌”,即祭祀和頌聖的樂曲,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 4、賦比興簡介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