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有別”,是說夫主外,婦主內,有不同的分工。夫婦兩個人結合成了一個家,這是家的核心,男主外,負責家庭經濟生活;女主內,相夫教子。夫婦有別,各有各的任務。出自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譯文:聖人又為此而擔憂,派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常關係和道理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擴充套件資料先秦儒家哲人重視維繫人與人的和諧關係,保持各種不同人際關係的穩定,重視每個人在人倫關係中的地位、價值、權利與責任,重視不同社會角色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孟子繼承前人的思想,就“人倫”作了界說,這是對人倫關係的權威性定論,確定了社會的五種人際關係和處理這些關係的五個原則。春秋曾子的《大學》中也有與孟子相近的論:“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華人交,止於信。”這裡講的華人的範圍要大於朋友,而道德準則同是“信”。(譯文:身為國君,要盡力做到施行仁政;身為人臣就要盡力尊敬君王;身為子女,就要盡力孝順父母;身為父親,就要盡力對子女慈愛;與他人交往,就要盡力做到誠實。)漢代以後所講的人倫基本上是繼承和紹述孟子的說法,以“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為社會的五種基本關係,後也稱為“五倫”。對於五倫關係中十種角色所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準則,西漢戴聖《禮記·禮運》有“十義”說:“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譯文: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做兄長的要友善,做弟弟的要尊敬哥哥,做丈夫的要以和為貴,做妻子的要三從四德,做朋友要重情義,做夥伴要講信用,做君王的要禮賢下士,做臣子的要忠心。)這是規定五倫每一方各自應當遵守的準則,強調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婦、長與幼、君與臣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並非像漢代以後那樣要求一方絕對服從另一方。先秦儒家基於等差之愛的思想所提出的“五倫”“十義”,確立了古代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和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並經過權威化、制度化而成為傳統禮教的核心。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網--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
“夫婦有別”,是說夫主外,婦主內,有不同的分工。夫婦兩個人結合成了一個家,這是家的核心,男主外,負責家庭經濟生活;女主內,相夫教子。夫婦有別,各有各的任務。出自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譯文:聖人又為此而擔憂,派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常關係和道理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擴充套件資料先秦儒家哲人重視維繫人與人的和諧關係,保持各種不同人際關係的穩定,重視每個人在人倫關係中的地位、價值、權利與責任,重視不同社會角色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孟子繼承前人的思想,就“人倫”作了界說,這是對人倫關係的權威性定論,確定了社會的五種人際關係和處理這些關係的五個原則。春秋曾子的《大學》中也有與孟子相近的論:“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華人交,止於信。”這裡講的華人的範圍要大於朋友,而道德準則同是“信”。(譯文:身為國君,要盡力做到施行仁政;身為人臣就要盡力尊敬君王;身為子女,就要盡力孝順父母;身為父親,就要盡力對子女慈愛;與他人交往,就要盡力做到誠實。)漢代以後所講的人倫基本上是繼承和紹述孟子的說法,以“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為社會的五種基本關係,後也稱為“五倫”。對於五倫關係中十種角色所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準則,西漢戴聖《禮記·禮運》有“十義”說:“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譯文: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做兄長的要友善,做弟弟的要尊敬哥哥,做丈夫的要以和為貴,做妻子的要三從四德,做朋友要重情義,做夥伴要講信用,做君王的要禮賢下士,做臣子的要忠心。)這是規定五倫每一方各自應當遵守的準則,強調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婦、長與幼、君與臣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並非像漢代以後那樣要求一方絕對服從另一方。先秦儒家基於等差之愛的思想所提出的“五倫”“十義”,確立了古代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和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並經過權威化、制度化而成為傳統禮教的核心。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網--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