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營三千
-
2 # 季我努學社
一、史料與史料學
史料是歷史學者探究歷史的重要依據,正如傅斯年先生曾說過:“史學就是史料學。”,再如中國當代史學大家沈志華教授所說:“檔案就相當於歷史學家的糧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沒有糧食,怎麼做飯?”這裡的檔案就是史料。目前,對於史料大致分為一手史料與二手史料。中國史學界比較認可的是史學大家榮孟源教授的分類歸納法,即將史料分為如下四種:書報、檔案、實物、口碑。這四類裡面還可以繼續細化,比如口碑這裡還可以分化出當今史學界十分流行的口述史,口述史學可以說是當下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但無論如何劃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史學工作者構建歷史,研究歷史所服務的。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二、明代歷史概述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有漢民族建立起來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其歷史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明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至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上,大明王朝共享國277年,近三百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史料,為我們研究那段歷史,解構與建構那段歷史留下豐富的材料與寶貴的財富。大明王朝前後共歷十六位皇帝,明朝歷史前期鼎盛,國力十分強大。後期出現嚴重的天災人禍加之邊患危機與土地兼併嚴重,一時民怨四起,農民起義揭竿而起。而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就出現在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似乎如同魔咒一般,成為大明王朝一段揮之不去的夢魘。
明朝疆域圖示
明朝歷史無論是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對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明朝強大之時可以說是“八方開化,九土來王。”,一派盛唐之景象,中國周邊國家無不對這個東方巨人產生欽慕。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改進,已經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當然這只是江南一隅並沒有在全國形成普遍現象,但這已經證明,古老的東方依然可以在舊有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上產生近代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
三、史料的特點與影響(一)史料豐富,浩如煙海。
明代史料十分豐富,以至於一個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夠把所有明代史料全部讀完。可見有明一代,史學之發達。比如明代從朱元璋開始就十分鐘官方修史的傳統,各種公文件案,皇帝個人言行的記錄等等累加起來多達三千餘卷,而且這僅僅屬於官方記錄的一部分,此外還有地方上的地方誌等等,載入在一起更是卷帙浩繁,蔚為大觀。
明實錄圖示
(二)國內國外記述可以互相印證。
由於明朝是中國強大的統一王朝之一,加之此時東西方往來頻繁,除去華人自己的修史撰述以外,還有大量西方傳教士或周邊國家來華訪問時所作的記錄,如此時的北韓就多次牌官員來明朝首都覲見參拜中國明朝皇帝,大量學者、官員將他們所見所聞都一一記錄,使我們今天也可以透過周邊國家的角度審視那段恢弘的歲月。
(三)官方與民間修史。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史學傳統的國家,先秦就有“左祝右史”的記載,隨著時代變遷,華人對於自身歷史的發展從未改變過,隨著印刷術與造紙術的發明與發展,著史修史更成為文人墨客所極力推崇,這樣在官方修史的刺激下,明朝時期民間修史也十分發達,代表人物就有王世貞、胡應麟等人。
(四)文學藝術的史學承載。
文學藝術的創造從來都不是憑空的,而是對現實生活的昇華提煉。無論是稗官野史的技術,還是街頭巷尾的民間戲曲傳唱,都是對研究這段歷史的補充。
參考文獻:
1) 趙軼峰:明史以外看明史:明史研究正規化的四個問題,學術月刊,2010。
2) 李良玉:史料學的內容與研究史料的方法,安徽大學學報,2001。
3) 喬治忠:對“史料學”、歷史文獻學與史學史關係的探析,學術研究,2009。
-
3 # 中國歷史探索者
一個字“假”,所有國內材料基本都被乾隆改了一遍。絕大部分明朝中央官方檔案都被滿清燒了。最重要的 《明實錄》,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一千六百萬字,被乾隆燒了原稿,只留下了所謂重新“抄錄”後的版本。甚至就連地方府縣誌也沒放過,在修明史後,要求各地嚴格檢查修改,保持與滿清版明史一致。
還有清朝出現大量抹黑明朝的野史故事小說,被各種引用。
回覆列表
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巨多,浩如煙海,幾輩子都看不完的那種。當然,沒有清朝多,清朝的史料是最多的,不過明代史料之多也是僅次於清朝。這個“多”,不僅指的是歷史著作的多,還包括原始史料的多,各種檔案、地契、黃冊、外國國書等等物品,都有遺留。如果你想找關於秦朝的原始史料,可能還要麻煩考古學家去挖掘、去清理,還不一定能找到簡牘,但明清兩朝的原始史料就很多了,皇宮裡就收藏了一大批,雖然後來也有散佚,但是總體而言,還是很豐富很豐富的。這不得不感謝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的留檔狂魔傳統,那個南京玄武湖中的黃冊庫,假如留存至今,又該能多出多少原始檔案啊……
第二個特點:八卦的非常狠,而且野史滿天飛。應該說編寫野史或者說發明歷史也算是中國文人的一大愛好了,歷朝文人寫野史都非常熱情,而明朝,因為出版業的發展,以及民間通俗文學的潮流,導致明朝人對野史的熱情更是高漲。明朝人的野史八卦,基本上是誰都不放過,就連本朝的皇帝都能拿來八卦一番。比如明朝人竟然一本正經的考證朱元璋是不是搞外遇(真的是外遇,原文就寫的是外遇),而這位八卦大神正是明朝的內閣大臣朱國禎……連內閣大臣都這麼寫了,其他人的節操還能有嗎……比如說《雜事秘辛》,就是一本關於漢朝的風流野史。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說這本書是他自己發掘出來的,不過明朝人都認為,不要狡辯了,就是楊慎你自己寫的!!
第三個特點,額,也不能說是獨立的特點吧,就是書寫角度的豐富。官方角度、民間角度、山林文人的角度、廟堂大臣的角度,支持者的角度,反對者的角度……只要你用心找,基本上都能找到,這也得益於明朝史料“多”的特點。你可以看到更多人對同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觀點和記錄,從而從多方面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