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健全居民參與社群民主議事的各項制度。為進一步增強居民自治意識,保障廣大居民對社群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建議權等基本政治權利,提高社群民主自治水平,應該積極推進社群居委會的直接選舉,完善居務公開、民主評議、事務聽證和社群居民代表會議等各項制度。一、建立健全社群民主選舉的規章制度,堅持社群黨組織和居委會成員依法民主選舉;二、完善民主決策制度,規範民主決策程式;三、靈活運用社群民情懇談會、事務協調會、工作聽證會和成效評議會等載體,鼓勵社群廣大居民和其他群眾性組織積極參與社群公共事務、公益性事業決策,實現“民主促民生”,共謀社群發展。
透過創新社群管理體制、設立社群公共服務工作站,以承擔社群行政事務和其他公共事務為職責,形成社群黨組織、社群居委會、社群公共服務工作站各盡其能、各負其責的社群管理新格局。積極引導駐區各單位、物業管理機構參與和諧社群建設,營造“人人瞭解、人人支援、人人參與”共駐共建的濃厚氛圍。
(二)、建立多渠道民主參與社群自治途徑。強化社群民主監督,以現代資訊科技為手段,結合傳統工作方式,落實“居務、財務、事務、服務”四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逐步完善社群工作督導機制和民意調查機制,形成“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推進工作”的良性工作鏈。
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組織居民有序開展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工作的監督評價活動,並以評價結果為工作績效的重要參考依據,保證民主監督的經常化。以人為本,重要的是暢通渠道,例如上門走訪、開設社群論壇、建立民情資訊站等形式,瞭解民情,掌握社情,為群眾解疑釋難,密切黨和群眾的聯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以人為本”社群建設系列活動,引導居民群眾和轄區單位積極參與。採取開座談會、警民懇談會等有效形式,不斷暢通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居民自治的渠道。透過各種渠道瞭解群眾呼聲,傾聽群眾的意見,對居民群眾的情況做到“知底、知情、知心”,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使居民群眾真正瞭解民主自治、參與民主自治,感受民主自治。
(三)、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社群是我家”的濃厚氛圍。社群是各種人群聚集的密地帶,是社會多種矛盾的沉澱區域,在“四個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又是多種觀念形態相互激盪的場所。社群工作者站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的最前沿,必須做好宣傳工作,要讓社群居民瞭解、熟悉社群服務的各項職能,發揮好黨和政府聯絡群眾的橋樑、紐帶作用,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
透過社群宣傳陣地,宣傳社群的服務宗旨、服務內容、工作性質,特別要抓好居民代表、居民小組長、黨員幹部的宣傳教育工作。結合開展社會法律、道德、科普知識、文化藝術等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社群的一系列好人好事。透過針對性的宣傳教育、群眾性的建立活動,宣傳群眾最關心的事,讓社群居民群眾走進社群,認識社群、信任社群。
(四)、提升社群自我形象,形成“社群是我家”的認同感。以人為本,是社群建設工作最重要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社群工作的特點所決定的。以人為本,必須“有的放矢”,這個“的”就是群眾的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所急,辦人民所需,以群眾呼聲為第一訊號,以為群眾服務為第一職責,以為群眾謀利益為第一追求,以群眾滿意為第一目標。要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群眾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判標準。
社群要以“民心工程”為挈機,為群眾多辦好事多辦實事,改善小區的硬體設施,創造優美的社群環境。社群要積極協助政府職能部門實施的“背街小巷工程”、“危舊房改造工程”、“庭院改善工程”等家門口的民心工程,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全面提升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從而使小區最廣大老百姓得到實惠,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社群要結合本社群固有的特點,聯絡實際,著力解決居民反響強烈、群眾要求迫切、矛盾聚集較深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做到深入走訪群眾,分析查詢原因,及時解決問題,排解糾紛,維護社群穩定,建立和諧的鄰里互助關係,增強居民“社群是我家”的認同感。
(五)、培育社群組織,創新社群活動載體,搭造居民參與平臺,強化“社群是我家”的歸屬感。
透過組建社群志願者服務隊,開展文體活動等,吸引居民參與社群活動。一方面可以整合社群資源,為社群居民提高便民利民服務,另一方面努力實現社群服務模式的多樣化,不斷開拓社群服務新領域,探索社群服務新途徑、新辦法,走社群服務網路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新路子。
開展五好家庭建立活動,透過開展思想教育、倫理道德、科學知識、法律常識、文化娛樂等活動,使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群工作中來。群眾覺得這些活動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能共享。透過評選網路型家庭、學習型家庭、科普型家庭、學法守法家庭等特色家庭和評選五好樓群等活動,提高居民參與建立活動的積極性。
組建社群文體隊伍,讓社群文體骨幹能有機會參與到社群活動中來,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娛樂、休閒。文化是社群的靈魂,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是教育人、培養人的重要載體。透過在重大節假日期間進行各種文藝演出活動、群眾文化沙龍等活動。組織各類文體比賽。如象棋、畫畫比賽、社群群眾運動會、遊園晚會等等,都可以為居民群眾提供參與社群的機會,為有一技之長的居民創造發揮平臺。
總之,在公眾參與意識較低的情況下,應透過完善各種參與的載體來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推動社群從“政府主導型”向“居民自治參與型”發展,逐步實現社群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透過積極培育社群意識,增強了居民和駐區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著重培育社群居民的參與意識和社群居民的自治意識,社群自治是公眾參與的高階形式,也是公眾參與的制度條件之一。公眾參與社群自治是社群發展的內在動力。社群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透過居民積極參與社群自治,幫助居民提高公眾參與的能力與水平。
(一)、建立健全居民參與社群民主議事的各項制度。為進一步增強居民自治意識,保障廣大居民對社群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建議權等基本政治權利,提高社群民主自治水平,應該積極推進社群居委會的直接選舉,完善居務公開、民主評議、事務聽證和社群居民代表會議等各項制度。一、建立健全社群民主選舉的規章制度,堅持社群黨組織和居委會成員依法民主選舉;二、完善民主決策制度,規範民主決策程式;三、靈活運用社群民情懇談會、事務協調會、工作聽證會和成效評議會等載體,鼓勵社群廣大居民和其他群眾性組織積極參與社群公共事務、公益性事業決策,實現“民主促民生”,共謀社群發展。
透過創新社群管理體制、設立社群公共服務工作站,以承擔社群行政事務和其他公共事務為職責,形成社群黨組織、社群居委會、社群公共服務工作站各盡其能、各負其責的社群管理新格局。積極引導駐區各單位、物業管理機構參與和諧社群建設,營造“人人瞭解、人人支援、人人參與”共駐共建的濃厚氛圍。
(二)、建立多渠道民主參與社群自治途徑。強化社群民主監督,以現代資訊科技為手段,結合傳統工作方式,落實“居務、財務、事務、服務”四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逐步完善社群工作督導機制和民意調查機制,形成“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推進工作”的良性工作鏈。
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組織居民有序開展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工作的監督評價活動,並以評價結果為工作績效的重要參考依據,保證民主監督的經常化。以人為本,重要的是暢通渠道,例如上門走訪、開設社群論壇、建立民情資訊站等形式,瞭解民情,掌握社情,為群眾解疑釋難,密切黨和群眾的聯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以人為本”社群建設系列活動,引導居民群眾和轄區單位積極參與。採取開座談會、警民懇談會等有效形式,不斷暢通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居民自治的渠道。透過各種渠道瞭解群眾呼聲,傾聽群眾的意見,對居民群眾的情況做到“知底、知情、知心”,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使居民群眾真正瞭解民主自治、參與民主自治,感受民主自治。
(三)、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社群是我家”的濃厚氛圍。社群是各種人群聚集的密地帶,是社會多種矛盾的沉澱區域,在“四個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又是多種觀念形態相互激盪的場所。社群工作者站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的最前沿,必須做好宣傳工作,要讓社群居民瞭解、熟悉社群服務的各項職能,發揮好黨和政府聯絡群眾的橋樑、紐帶作用,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
透過社群宣傳陣地,宣傳社群的服務宗旨、服務內容、工作性質,特別要抓好居民代表、居民小組長、黨員幹部的宣傳教育工作。結合開展社會法律、道德、科普知識、文化藝術等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社群的一系列好人好事。透過針對性的宣傳教育、群眾性的建立活動,宣傳群眾最關心的事,讓社群居民群眾走進社群,認識社群、信任社群。
(四)、提升社群自我形象,形成“社群是我家”的認同感。以人為本,是社群建設工作最重要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社群工作的特點所決定的。以人為本,必須“有的放矢”,這個“的”就是群眾的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所急,辦人民所需,以群眾呼聲為第一訊號,以為群眾服務為第一職責,以為群眾謀利益為第一追求,以群眾滿意為第一目標。要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群眾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判標準。
社群要以“民心工程”為挈機,為群眾多辦好事多辦實事,改善小區的硬體設施,創造優美的社群環境。社群要積極協助政府職能部門實施的“背街小巷工程”、“危舊房改造工程”、“庭院改善工程”等家門口的民心工程,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全面提升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從而使小區最廣大老百姓得到實惠,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社群要結合本社群固有的特點,聯絡實際,著力解決居民反響強烈、群眾要求迫切、矛盾聚集較深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做到深入走訪群眾,分析查詢原因,及時解決問題,排解糾紛,維護社群穩定,建立和諧的鄰里互助關係,增強居民“社群是我家”的認同感。
(五)、培育社群組織,創新社群活動載體,搭造居民參與平臺,強化“社群是我家”的歸屬感。
透過組建社群志願者服務隊,開展文體活動等,吸引居民參與社群活動。一方面可以整合社群資源,為社群居民提高便民利民服務,另一方面努力實現社群服務模式的多樣化,不斷開拓社群服務新領域,探索社群服務新途徑、新辦法,走社群服務網路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新路子。
開展五好家庭建立活動,透過開展思想教育、倫理道德、科學知識、法律常識、文化娛樂等活動,使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群工作中來。群眾覺得這些活動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能共享。透過評選網路型家庭、學習型家庭、科普型家庭、學法守法家庭等特色家庭和評選五好樓群等活動,提高居民參與建立活動的積極性。
組建社群文體隊伍,讓社群文體骨幹能有機會參與到社群活動中來,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娛樂、休閒。文化是社群的靈魂,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是教育人、培養人的重要載體。透過在重大節假日期間進行各種文藝演出活動、群眾文化沙龍等活動。組織各類文體比賽。如象棋、畫畫比賽、社群群眾運動會、遊園晚會等等,都可以為居民群眾提供參與社群的機會,為有一技之長的居民創造發揮平臺。
總之,在公眾參與意識較低的情況下,應透過完善各種參與的載體來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推動社群從“政府主導型”向“居民自治參與型”發展,逐步實現社群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透過積極培育社群意識,增強了居民和駐區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著重培育社群居民的參與意識和社群居民的自治意識,社群自治是公眾參與的高階形式,也是公眾參與的制度條件之一。公眾參與社群自治是社群發展的內在動力。社群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透過居民積極參與社群自治,幫助居民提高公眾參與的能力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