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馬援是東漢名將,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堪稱一代名臣。馬援在東漢中興事業中,北征匈奴,西征戎羌,南平交趾,戰功卓著。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國家柱石棟樑級的人物,不但身後極其悽慘,而且死後長期蒙冤達二十九年。這是為什麼呢?

    《資治通鑑》對於大將軍馬援的記載可謂是發人深省。馬援作為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功臣勇武剛正,忠心耿耿。不進立下了赫赫戰功,年過六旬還披掛上陣,為國效力。然而在他病死疆場後。劉秀不僅沒收其全部家產,還削奪爵位,令其不得善終。馬援並非有勇無謀的一介武夫,劉秀也不是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暴君,那麼馬援無法善終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光武帝劉秀對於馬援是非常欣賞的《後漢書•馬援傳》中記載“伏波論兵,與我意合”。馬援不僅戰功赫赫,勇猛無敵。而且還是一個非常有性格的人,留下了許多名言,比如有一次他和他的門客們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馬援還有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從這兩句名言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出馬援那種躊躇滿志的大丈夫胸懷。他到了晚年也是如自己所言,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他年過六旬仍征戰疆場,最終以馬革裹屍還。為自己英雄壯志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誠然馬援一生英雄在東漢歷史中留下了極為濃重的一筆,但是我們說,人無完人,今天我們不講馬援的戰功,因為史書的記載已經無需在證明什麼了。那麼我們就來點評一下馬援在為人處世,修身齊家方面的得與失,與我們今天又有什麼啟發?

    從史料記載我們可以發現馬援在為人處世上是非常懂得持靜守虛這一理論的。

    有一次馬援就告誡兩位貴戚,一位叫竇固,一個叫梁松說:“凡人富貴,當使可復賤也,如卿等欲不可復賤,居高豎自持,勉思鄙言。”梁松是開國功臣梁統的兒子,而竇固是另一位開國功臣竇融的侄子,這兩位都做了光武帝劉秀的女婿,所以都是少年得意呀。所以馬援就告誡他們要物忌太盛,要謙虛低調。凡事不要做的太過,以防物極必反。

    從史書中記載來看馬援說的是很有道理的,《後漢書•馬援傳》中講到:松後果以貴滿致災,固亦幾不免。

    馬援雖然在告誡他人的時候頭頭是道,但是到了自己身上卻並沒有給晚輩做好榜樣,這也是我們後人應該借鑑的。

    故事一

    再一次馬援生病的時候,梁松作為晚輩前去探望馬大將軍行至床前行禮,結果馬大將軍沒有給他回禮。這馬援的幾個兒子看了以後就比較憂慮。等到梁松走後對他父親說:梁伯孫帝婿,貴重朝廷,公卿已下莫不憚之,大人奈何獨不為禮。

    果不其然,梁松因為這件事而懷恨在心,因為像梁松這樣的人,心胸是很狹隘的,也不會反省我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故事二

    然而馬援不僅在這件事情上得罪了梁松,還有一件事也讓梁松心裡很是不爽。有次馬援在前線打仗,寫信告誡自己的侄子: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而馬援告誡自己的侄子不要,議論別人的長短,但是他自己字這封信中卻議論了龍伯和杜季良的長與短。

    然而馬援的這封信卻被有心之人拿來做了文章。杜季良有個仇家曾上書控告他,就引用了馬援對杜季良的評價。這個仇人還特意提到:梁松,竇固與之交結,將扇其輕偽,敗亂諸夏。於是光武帝就把梁松竇固叫來臭罵了一通。所以梁松就把這個仇記在了馬援的身上。

    故事三

    在建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48年在軍事位置非常重要的武陵地區(今天河南省境內)發生了一場叛亂,光武帝一開始只是派官兵去圍剿,但是不是很理想,所以他就想另外派遣名將掛帥出征。然年過六旬的馬援又主動請纓。

    於是光武帝就派遣馬援和另外一位將軍耿舒,雲臺二十八將耿弇的弟弟。但是在進攻路線上兩人發生了分歧,一條近而險,一條平而遠。馬援主張第一條路線,而耿舒則更傾向於第二條路線。但馬援畢竟是主帥,有更多的話語權。所以軍隊走了一天近而險的道路。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了是,道路險阻而敵軍頑強,久攻不下。軍中將士由於都是北方人疏與在南方作戰,不幸在軍中疾病蔓延,馬援自己也染上了疾病。

    耿舒於是就寫了一封書信給自己的哥哥,抱怨馬援計策失算,貽誤戰機。而耿弇就將這封信上交給了光武帝,光武帝一看非常生氣則派梁松去軍中審問馬援。而這時馬援已病入膏肓,待梁松到了將中以後馬援已經因病去世。

    這時梁松一看死無對證,就像光武帝控告馬援,而這時候朝中有不少人都對馬援落井下石像馬武,候昱。

    光武帝一聽一氣之下就收回了馬援的侯爵,沒收其家產。所以馬援到死都沒有想到為了國家戎馬一生,到頭來卻不得善終。

    分析以上馬援的三個故事,我總結了馬援不得善終的兩個原因:

    一、馬援自視甚高,卻低估了人言可畏。得罪了不少人,以至於在他落難時,不少人落井下石。

    二、沒有做到知行合一,馬援在教育後輩子侄時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卻沒有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到了。

    三、孔子有一句話講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晚年的馬援沒有“戒得”他不貪財,不貪色,卻唯獨貪功。這也是他不能善終的原因。

    一代將星落於小人之手,悲夫!敬君子更須敬小人!

    有小人作祟,危害是很大的,特別在封建官場,小人常是君子的“剋星”,他們給君子造成了無盡的傷害。不能制服小人,一個人便升遷無望;不會利用小人,一個人就不懂謀略。小人重在駕馭,和他們一味死打硬拼,最終只能是兩敗俱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利他思維是團隊建設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