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綜藝不光流行於東南亞,而是流行於整個亞洲
南韓綜藝節目的影響力近年來越來越不容小覷,綜藝節目明星也是越來越多,像劉在石、姜虎東這樣的國民MC完全是透過綜藝節目被國內外觀眾熟知。
不光中國大量引進南韓綜藝,越南也引進了南韓超火爆《running man》,南韓綜藝節目在不經意間“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著亞洲綜藝節目的發展趨勢。南韓綜藝節目究竟有何魔力,備受國內外電視臺和觀眾的青睞呢?
韓流的影響
說起南韓綜藝節目,不可避免的會提起一個詞--“韓流”.在上世紀90年代,以《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等為代表的南韓電視劇、電影及Rain、李貞賢、HOT等為先鋒的韓樂向國內席捲而來,形成了所謂“韓流現象”.對於面積狹小、缺乏歷史文化的南韓而言,“韓流現象”恰恰是一次絕佳的發展契機,南韓政府也透過不同程度的政策傾斜,使得“韓流”現象更多更廣泛地進軍中國文化商品市場。事實上,南韓電影、電視劇、唱片等文化和娛樂服務領域的出口額也的確連年遞增,成為南韓文化產業的助推動力。據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統計,2013年南韓文化創意產業產值達到855億美元,從2008年到2012年連續5年實現了18.5%的出口年均增長率。時至今日,“韓流”依舊顯著的影響著數量不小的群體,他們依託各種渠道的媒介,追蹤著偶像的動態,而南韓綜藝節目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神一樣的編劇和豁出去的藝人
作為綜藝節目內容的執行者,藝人們在錄影過程中能夠嚴格執行編劇的設定就成為節目好看與否的關鍵。幾乎絕大多數觀眾提到鍾愛南韓綜藝節目的原因都會有“大腕明星多,節目中放的開”這樣一條。無論是像Rain這樣貴為亞洲舞王,還是像金秀賢、李敏鎬這樣的當紅炸子雞,只要走進了錄影棚面對攝像機鏡頭,就一定會完全放下偶像包袱配合節目的錄製。加上南韓娛樂市場小(南韓三大廣播公司KBS、MBC和SBS幾乎壟斷了國內電視圈)、競爭壓力大、更新換代非常迅速,藝人在上此類綜藝節目時如果端著架子不努力表現,很有可能下次就被新晉後輩給替代了。相較之下,《奔跑吧兄弟》第一期播出以後,在微博上收到的反響差聲一片,網友最為詬病的便是Anglebaby為代表的幾位藝人在節目中的表現放不開,明顯還帶著的偶像包袱。這樣的情況直到第二期張藍心和謝依霖兩位“女漢子”的加入,尤其是“hold住姐”不計形象的表現後有所改觀。尤其是最後Anglebaby也豁出去躺在地上和對手角力,使得整期節目有了味道。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模仿與追趕南韓綜藝節目的道路上,國內的從業人員需要努力的有很多。
鉅額的成本投入和超高的製作水平
雖然現在國內一檔季播綜藝節目動輒上千萬的製作成本已經是司空見慣,但在《情書》播出的04-06年期間,一集一百萬人民幣的製作費用是相當驚人的,同時期國內一般的綜藝節目製作費用則大約為四五萬元,稍微大型綜藝節目為三四十萬元。加之多數南韓藝人為了曝光量,上綜藝節目基本不計酬勞,故製作費用大部分則是實實在在花費在“製作”上。往往是一檔節目需要同時動用二十多臺攝像機錄製一兩天時間,耗費150-200個節目帶,然後後期製作在浩如煙海的素材帶裡捕捉讓觀眾覺得輕鬆和愉悅的細節,配上字幕、畫面、音效等不同的元素加以填充和詮釋,將節目中的幽默氣息散發得淋漓盡致;用字幕、畫外音等加快觀眾對節目內容的理解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正是南韓綜藝節目不容忽視的成功要素之一。欣慰的是,資本對於不少國內廣電集團而言並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像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就採用了與南韓製作方一樣的配備:全場45個機位,其中活動機位20個,算上導演、攝像、後勤保障,現場的工作人員共有100餘人。拍攝兩天積累1000小時的素材帶,然後由一支10餘人的觀片小分隊對這些素材先行梳理,發現並彙總有趣的情節給到編劇組最後剪輯成一期90分鐘的節目--而這種程度的製作水平,南韓綜藝節目則是要領先國內五年左右的時間。
創意的持續性與地緣親近感
近年來對於內地綜藝節目影響同樣巨大的還有歐美系的真人秀節目,諸如《美國偶像》、《英國達人秀》、《TheVoice》等,國內均有版本引進。此類真人秀節目最大的特點便是流水線生產,版權方會提供長達數百頁之多的寶典指導,大到節目規則、導師風格定位,小到轉場VCR、主持人走位都有嚴格的規定,甚至連節目丟包袱、渲染煽情的時間節點都有固定設計。所以歐美系的真人秀節目常常有似曾相識的即視感,觀眾在兩三季之後就會產生審美疲勞,收視率明顯下滑。相較之下,“把創意做到極致”是當前南韓綜藝節目的最大殺手鐧。早期南韓綜藝節目創意和形態不外乎娛樂競技,座談、訪談、遊戲和選秀歌唱,但近幾年的節目創意則已突破傳統束縛,從立意到主題,從動議到細節,全面進入創意時代。譬如08年MBC電視臺製作推出的明星假想結婚節目《我們結婚了》,以藝人的“結婚假想”為賣點,邀請明星扮演夫妻,呈現新婚夫婦的各種狀況。節目想他人之未想,定位別出心裁、特殊新奇,一經播出便獲得極高收視率。又如《花樣爺爺》和《爸爸,我們去哪兒》,則是分別涵蓋了社會老齡化和家庭教育這樣的社會議題。這樣的選題使節目更能引起共鳴,增加了場外受眾的參與,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南韓綜藝節目相較於歐美節目在亞洲更受歡迎的一大要素,正是文化的接近性。諸多業內人士也表示,南韓與東南亞國家在理念上也有一脈相承的地方。地緣上的親近感,文化結構的相通性,也是南韓綜藝能在中國如此接地氣的原因之一。加之南韓綜藝節目對於授權的尺度較為寬鬆,節目引進方對於重新制作擁有較大的自由度,這也意味著製作方能夠根據國情文化對於節目做出更契合本國觀眾口味的調整。這一點,也正是南韓綜藝節目相較於歐美綜藝節目較大的優勢。
南韓綜藝不光流行於東南亞,而是流行於整個亞洲
南韓綜藝節目的影響力近年來越來越不容小覷,綜藝節目明星也是越來越多,像劉在石、姜虎東這樣的國民MC完全是透過綜藝節目被國內外觀眾熟知。
不光中國大量引進南韓綜藝,越南也引進了南韓超火爆《running man》,南韓綜藝節目在不經意間“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著亞洲綜藝節目的發展趨勢。南韓綜藝節目究竟有何魔力,備受國內外電視臺和觀眾的青睞呢?
韓流的影響
說起南韓綜藝節目,不可避免的會提起一個詞--“韓流”.在上世紀90年代,以《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等為代表的南韓電視劇、電影及Rain、李貞賢、HOT等為先鋒的韓樂向國內席捲而來,形成了所謂“韓流現象”.對於面積狹小、缺乏歷史文化的南韓而言,“韓流現象”恰恰是一次絕佳的發展契機,南韓政府也透過不同程度的政策傾斜,使得“韓流”現象更多更廣泛地進軍中國文化商品市場。事實上,南韓電影、電視劇、唱片等文化和娛樂服務領域的出口額也的確連年遞增,成為南韓文化產業的助推動力。據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統計,2013年南韓文化創意產業產值達到855億美元,從2008年到2012年連續5年實現了18.5%的出口年均增長率。時至今日,“韓流”依舊顯著的影響著數量不小的群體,他們依託各種渠道的媒介,追蹤著偶像的動態,而南韓綜藝節目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神一樣的編劇和豁出去的藝人
作為綜藝節目內容的執行者,藝人們在錄影過程中能夠嚴格執行編劇的設定就成為節目好看與否的關鍵。幾乎絕大多數觀眾提到鍾愛南韓綜藝節目的原因都會有“大腕明星多,節目中放的開”這樣一條。無論是像Rain這樣貴為亞洲舞王,還是像金秀賢、李敏鎬這樣的當紅炸子雞,只要走進了錄影棚面對攝像機鏡頭,就一定會完全放下偶像包袱配合節目的錄製。加上南韓娛樂市場小(南韓三大廣播公司KBS、MBC和SBS幾乎壟斷了國內電視圈)、競爭壓力大、更新換代非常迅速,藝人在上此類綜藝節目時如果端著架子不努力表現,很有可能下次就被新晉後輩給替代了。相較之下,《奔跑吧兄弟》第一期播出以後,在微博上收到的反響差聲一片,網友最為詬病的便是Anglebaby為代表的幾位藝人在節目中的表現放不開,明顯還帶著的偶像包袱。這樣的情況直到第二期張藍心和謝依霖兩位“女漢子”的加入,尤其是“hold住姐”不計形象的表現後有所改觀。尤其是最後Anglebaby也豁出去躺在地上和對手角力,使得整期節目有了味道。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模仿與追趕南韓綜藝節目的道路上,國內的從業人員需要努力的有很多。
鉅額的成本投入和超高的製作水平
雖然現在國內一檔季播綜藝節目動輒上千萬的製作成本已經是司空見慣,但在《情書》播出的04-06年期間,一集一百萬人民幣的製作費用是相當驚人的,同時期國內一般的綜藝節目製作費用則大約為四五萬元,稍微大型綜藝節目為三四十萬元。加之多數南韓藝人為了曝光量,上綜藝節目基本不計酬勞,故製作費用大部分則是實實在在花費在“製作”上。往往是一檔節目需要同時動用二十多臺攝像機錄製一兩天時間,耗費150-200個節目帶,然後後期製作在浩如煙海的素材帶裡捕捉讓觀眾覺得輕鬆和愉悅的細節,配上字幕、畫面、音效等不同的元素加以填充和詮釋,將節目中的幽默氣息散發得淋漓盡致;用字幕、畫外音等加快觀眾對節目內容的理解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正是南韓綜藝節目不容忽視的成功要素之一。欣慰的是,資本對於不少國內廣電集團而言並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像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就採用了與南韓製作方一樣的配備:全場45個機位,其中活動機位20個,算上導演、攝像、後勤保障,現場的工作人員共有100餘人。拍攝兩天積累1000小時的素材帶,然後由一支10餘人的觀片小分隊對這些素材先行梳理,發現並彙總有趣的情節給到編劇組最後剪輯成一期90分鐘的節目--而這種程度的製作水平,南韓綜藝節目則是要領先國內五年左右的時間。
創意的持續性與地緣親近感
近年來對於內地綜藝節目影響同樣巨大的還有歐美系的真人秀節目,諸如《美國偶像》、《英國達人秀》、《TheVoice》等,國內均有版本引進。此類真人秀節目最大的特點便是流水線生產,版權方會提供長達數百頁之多的寶典指導,大到節目規則、導師風格定位,小到轉場VCR、主持人走位都有嚴格的規定,甚至連節目丟包袱、渲染煽情的時間節點都有固定設計。所以歐美系的真人秀節目常常有似曾相識的即視感,觀眾在兩三季之後就會產生審美疲勞,收視率明顯下滑。相較之下,“把創意做到極致”是當前南韓綜藝節目的最大殺手鐧。早期南韓綜藝節目創意和形態不外乎娛樂競技,座談、訪談、遊戲和選秀歌唱,但近幾年的節目創意則已突破傳統束縛,從立意到主題,從動議到細節,全面進入創意時代。譬如08年MBC電視臺製作推出的明星假想結婚節目《我們結婚了》,以藝人的“結婚假想”為賣點,邀請明星扮演夫妻,呈現新婚夫婦的各種狀況。節目想他人之未想,定位別出心裁、特殊新奇,一經播出便獲得極高收視率。又如《花樣爺爺》和《爸爸,我們去哪兒》,則是分別涵蓋了社會老齡化和家庭教育這樣的社會議題。這樣的選題使節目更能引起共鳴,增加了場外受眾的參與,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南韓綜藝節目相較於歐美節目在亞洲更受歡迎的一大要素,正是文化的接近性。諸多業內人士也表示,南韓與東南亞國家在理念上也有一脈相承的地方。地緣上的親近感,文化結構的相通性,也是南韓綜藝能在中國如此接地氣的原因之一。加之南韓綜藝節目對於授權的尺度較為寬鬆,節目引進方對於重新制作擁有較大的自由度,這也意味著製作方能夠根據國情文化對於節目做出更契合本國觀眾口味的調整。這一點,也正是南韓綜藝節目相較於歐美綜藝節目較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