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何在幫韓國復國的過程中小有成就?
9
回覆列表
  • 1 # 劉一千五

    張良一家受南韓的恩賜不少。一個五世相韓的家族,對故國是怎樣一種感恩的心情,不言自明。

    所以,國破家亡後。張良散盡家財,尋求俠客,找到滄海君,充分準備後,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不果。才在逃亡中明白單打獨鬥成不了事。憑一腔熱血報不了仇。這才隱忍下來,再把好鋼煉。

    張良的一生,都是在為"復辟"南韓而奮鬥。

    他聽說景駒在陳留,自立為假楚王,就要去投奔他,不想半路上碰上劉邦,就跟劉邦去了薛郡找項梁。此時,劉邦借了兵回去了。張良受命回南韓立橫陽君韓成為韓王,自己作了南韓申徒。就在南韓開展游擊戰爭,力圖光復南韓的所有地盤。

    章邯擊敗項梁後,去趙國支援王離。趙王派人求救於楚懷王。懷王分兩路軍攻秦。劉邦走南路,在洛南遇到張良。劉邦命韓王成守陽翟,自己與張良一路西進。在嶢關碰上秦軍。劉邦用張良計謀破敗秦兵。直指咸陽。

    項羽入關後,在鴻門宴前後出謀劃策,讓劉邦能轉危為安。劉邦做漢中王,劉邦讓張良透過關係,求得巴蜀兩地。這樣漢中巴蜀連成一塊,成了劉邦的根據地。劉邦去就職,他讓劉邦燒掉棧道,一防諸侯追擊,二讓項羽放心。效果顯著。

    項羽殺了韓王成,派鄭昌作韓王。張良從彭城逃往關中。歸了劉邦,從此沒離開過。

    劉邦吞併關中,是張良騙了項羽,說田榮在齊地造反。你去打田榮吧,保證劉邦不會出關。結果項羽前腳走,劉邦後腳就帶了五十六萬人馬搶了楚國新都彭城,把所有的金銀寶貝,美女宮娥運回關中。項羽大怒,用三萬人馬擊破劉邦聯軍。楚漢對峙開始形成。

    張良讓劉邦策反了鯨布,斷了項羽一膀臂。後又求得韓太尉信為大將,劉邦承諾戰勝項王后封其為韓王。

    韓信破齊後要求作代理齊王。劉邦破口大罵。是張良陳平提醒他冷靜。劉邦派張良去齊國立韓信為齊王。

    劉邦追擊項羽於固陵,項羽反戈一擊打趴劉邦。劉邦召韓信,彭越等人來支援。兩人不見土地好處,都沒來。張良建議"割地換兵"兩個傢伙立馬領了大軍前來。把項羽包圍在垓下。

    項羽死後,張良就多病了。劉邦把南韓從大漢地圖上抹去,張良已"臥病在床”了。

    張良用"商山四皓"澆滅了劉邦廢長立幼的雄心。挽救了一場潛在的動亂髮生。

    張良就是留侯。他的老師是黃石公。他們一塊兒(還有項羽),死後都葬在谷城。

  • 2 # 君山話史

    張良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

    張良先祖是南韓人,祖父、父親都曾擔任過南韓丞相,是貴族世家。南韓被秦滅後,張良開始醞釀艱鉅的復仇計劃,他散盡家財,尋找勇士,密謀刺殺秦始皇。經過充分的準備後,他僱用一名力士,打造了重達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這次驚天大刺殺行動並沒有成功,大鐵椎沒有擊中秦始皇的坐車。刺殺失敗後,秦始皇詔令天下捉拿刺客,張良被迫隱姓埋名,逃匿於下邳。

    在逃亡過程中,張良有一次偶遇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將鞋子扔到橋下,讓張良幫他撿回來,張良剛開始很生氣,後見老人年紀大,於心不忍,就取回鞋子,幫老人穿上。不想這竟然使張良意外地得到老人的贈書,這本書名為《太公兵法》,估計是老者的著作,他見張良有反秦之志,特以此書相贈。

    張良為人俠肝義膽,助人為樂,在江湖上頗有名氣。有一回,項伯殺人犯法,逃到張良那裡,張良設法所他藏起來,救了項伯一命。此時的張良不會想到,若干年後,項伯知恩圖報,在鴻門宴上,報答他的救命之恩。

    浪跡江湖十年後,因秦始皇之死,秦帝國開始岌岌可危。陳勝起兵後,張良也聚眾百餘人,起兵反秦。此時劉邦也在沛縣起兵,率數千人,攻掠下邳西部,張良得知訊息後,便帶著自己這支小部隊前去投奔劉邦。

    張良很快就發現劉邦身上的非凡天賦。在起兵之前,劉邦沒帶過兵,沒打過仗,對行軍作戰也一竅不通,而張良卻熟諳《太公兵法》,熱衷於軍事理論研究。張良向劉邦講授兵法,劉邦只聽一遍就掌握了,並經常採納張良的計謀。可是張良跟其他人說兵法時,誰也沒有弄明白,他不禁感嘆說:“沛公的才能大概是上天授予的。”

    從秦末戰爭與楚漢戰爭,張良多次在關鍵時刻立下奇功。尤其是在險象環生、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如果不是張良的機謹與從容,劉邦恐怕難逃一死的命運。張良雖然不是一名武將,沒有在前線衝殺,但他是非常傑出的戰略家。在劉邦遭遇彭城大敗後,張良便一針見血地指出,要擊敗項羽,就必須要聯合英布、彭越,並讓韓信獨當一面,後來的歷史也證明張良的分析是非常正確的。彭越與韓信後來抗命拒不出兵時,又是張良提醒劉邦裂土封王,以穩住二人,並最終贏得了垓下會戰的勝利。

    對於張良的諸多貢獻,劉邦心裡有數。楚漢戰爭結束後,張良與蕭何一樣,成為第一批受封的功臣,被封為留侯。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這個評價十分中肯。

    晚年的張良行事十分低調,不願意捲入過多的政治旋渦中,他自己說:“我家歷代為南韓丞相,南韓滅亡後,我蕩盡萬金家產,就是想為亡韓報仇雪恨,誅殺強秦。如今我受封為萬戶侯,作為一介布衣,到今天能位極人臣,我已經滿足了。”張良為人慷慨富有俠義精神,不過他的外表並不魁武碩壯,而是清秀柔弱,但並不影響他內心的堅強。

    功成身退後的張良身體越發虛弱,他熱衷於道家仙學,學習避谷術、引導術,杜門不出。他是個很明智的人,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因此他學道學仙,未必不是一個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於權力鬥爭之外,無慾無求。在漢初劉邦屠戮功臣時,張良並沒有受到任何的懷疑與衝擊。

    但是他的聰明才智,又使得他很難真正遠離政治旋渦。晚年的漢高帝劉邦寵愛戚夫人,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之子),改立戚夫人所生子趙王如意。呂后雖然動員不少大臣諫爭,但無法改變劉邦的決心。百般無奈下,呂后想起了智慧過人的張良。張良原本無意捲入爭立太子的政治瓜葛,在呂后的強求下,他提出重聘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作為太子劉盈的老師。這四位老者又稱為“商山四皓”,是劉邦一直想得卻未能得到的四位賢人。呂后依張良之計,厚禮請商山四皓出山。太子有這四位賢人之助,使劉邦最後放棄了更立繼承人的念頭。

    張良於公元前189年病逝,得以善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述酶的固定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