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
范陽唐方鎮名。亦名范陽鎮、幽州。開元二年(714)設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742)更名為范陽節度使,為玄宗時十節度使之一。以臨制東北奚、契丹。兵額九萬一千人,馬匹六千五百。後為河朔三鎮之一,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轄境屢變,久領幽、薊、平、檀、媯、燕六州,約當今河北懷安、新城以東,撫寧、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地區。為安祿山反唐基地之一。寶應元年(762)李懷仙降唐,復為幽州節度使,兼制盧龍。後歷為朱滔、劉濟、張促武、李全忠等父於兄弟割據,元和時曾聽命朝廷,但內部爭奪最為激烈。乾寧二年(895)為劉仁恭所據。
唐開元七年(719年)置鎮,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安史之亂期間,平盧反正。上元二年(761年),節度使侯希逸為史朝義部所迫,南遷淄青(青州),從此淄青有平盧之號。
河東
代指山西。因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則山西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河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傳說中“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這塊土地上。上古時代女媧氏煉石補天、神農氏嘗百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舜耕歷山等均發生於此。
河東地區歷代名臣良將輩出。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名將李牧、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霍光、關羽、張遼、唐代名將尉遲恭、薛仁貴、宋代宰相司馬光、名將狄青、明代重臣王瓊、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龍……均誕生於此。
河東地區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中國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法顯、隋代大儒王通、唐代詩人王勃、王翰、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盧綸、宋之問、溫庭筠、柳宗元、白居易、司空圖、金代大文豪元好問、元代雜劇家白樸、鄭光祖、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初文學家傅山、近代文學家趙樹理等,為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斗轉星移幾度秋,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河東文明,經歷了蓬勃的發展時期,並將繼續著它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河東兒女也在期待著中華另一個盛世的來臨。
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
范陽唐方鎮名。亦名范陽鎮、幽州。開元二年(714)設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742)更名為范陽節度使,為玄宗時十節度使之一。以臨制東北奚、契丹。兵額九萬一千人,馬匹六千五百。後為河朔三鎮之一,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轄境屢變,久領幽、薊、平、檀、媯、燕六州,約當今河北懷安、新城以東,撫寧、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地區。為安祿山反唐基地之一。寶應元年(762)李懷仙降唐,復為幽州節度使,兼制盧龍。後歷為朱滔、劉濟、張促武、李全忠等父於兄弟割據,元和時曾聽命朝廷,但內部爭奪最為激烈。乾寧二年(895)為劉仁恭所據。
唐開元七年(719年)置鎮,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安史之亂期間,平盧反正。上元二年(761年),節度使侯希逸為史朝義部所迫,南遷淄青(青州),從此淄青有平盧之號。
河東
代指山西。因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則山西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河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傳說中“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這塊土地上。上古時代女媧氏煉石補天、神農氏嘗百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舜耕歷山等均發生於此。
河東地區歷代名臣良將輩出。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名將李牧、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霍光、關羽、張遼、唐代名將尉遲恭、薛仁貴、宋代宰相司馬光、名將狄青、明代重臣王瓊、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龍……均誕生於此。
河東地區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中國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法顯、隋代大儒王通、唐代詩人王勃、王翰、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盧綸、宋之問、溫庭筠、柳宗元、白居易、司空圖、金代大文豪元好問、元代雜劇家白樸、鄭光祖、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初文學家傅山、近代文學家趙樹理等,為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斗轉星移幾度秋,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河東文明,經歷了蓬勃的發展時期,並將繼續著它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河東兒女也在期待著中華另一個盛世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