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綿光影

    不是這個領域,看到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就勉強答個題吧!

    樓主的意思可能是:秦王乃當世梟雄,長平之戰大勝三晉小強——趙國的四十萬大軍,為何會害怕魏無忌竊符救趙的十萬魏軍呢?

    要是這樣想,通俗易懂,問題就簡單多了。

    先說說長平之戰吧!公元前262年,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這場戰爭爆發。事件起因很簡單,趙王聽信平原君趙勝建議,欣然接受上黨之地,惹怒秦國。為什麼趙孝成王會這麼草率的決定,接受上黨之地呢?原因也很簡單,趙國此時太強大了。

    趙國經過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使趙國軍事力量空前強大。北壓燕國,獨吞“千乘之國”的中山,南迫韓魏,與齊楚爭雄長達三四十年。武靈王甚至便裝出騎,喬裝成使者出使秦國,考察地形,意圖從九原之地繞開函谷關,帶精銳騎兵滅秦。是不是很牛叉!就連梁啟超先生都有文章稱,趙武靈王是黃帝之後的第一位偉大君王。然而,就是這樣的偉大君王晚年死的很憋屈。即便如此,趙武靈王也為後世趙王留下了,方圓千里的土地,還有最重要的二十萬騎兵。這些騎兵和改革的制度才是趙國一直強大的根基。

    別說孝成王有這樣的野心,就是換上任何一個有上進心的人,都會這麼幹。畢竟稱霸中原幾十年都是靠祖宗餘輝,有實力自然也想爭霸奪天下。錯就錯在,趙王沒有認清形勢,天下各國都恨秦,但更畏秦。此時,有實力的大國就只有齊、趙、楚三國而已。楚國自懷王之後基本上算外強中乾了,齊國雖強,但民眾富有,多年沒有戰爭了。並且得益於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人家和秦國還是把兄弟,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齊湣王二人還一度稱帝。形勢就是,抗秦先鋒只有趙國。趙國與強秦之戰,不僅沒有外援,還可能有小人趁火打劫。

    比如,燕國。燕國這個國家才是個奇葩,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就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樂毅伐齊,另一件是燕王喜攻趙。除此之外,基本上沒有存在感。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精銳45萬之眾,家家戶戶披麻戴孝。公元前251年,燕王喜舉全國之力攻趙,認為趁著趙國新喪,男丁大減之際,可以混水摸魚佔點便宜 。不料,卻反被趙將廉頗包圍都城,落得割地求和的下場。同時,燕王喜背後插刀的做法,也給各國提個醒“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趙國確實很強大,趙王膨脹也就情有可原了。無奈,對於虎狼秦國來說,長平之戰同樣是決定生死的戰役,只有贏,不能輸。輸了,東方六國必然西出函谷關瓜分秦國。所以,秦國傾全國精銳,足足六十五萬之眾,如此重視趙國,可以看出,秦國決策者有多麼明智,也足以證明秦昭襄王一代霸主不是白來的。

    長平之戰,已有考古證明趙括並非“紙上談兵”,也是受制於趙王的進攻戰略,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趙國精銳雖然損失殆盡,秦國一樣也好不到哪裡去,死傷也超過25萬之多。連年征戰,國內也普遍厭戰。再者,趙王重金賄賂秦國重臣遊說,趙國滅了,魏國強大,秦魏世仇,肯定比不上趙與秦的關係。比如,邯鄲之戰,魏安僖王命上將軍晉鄙領十萬大軍,解救邯鄲,對外號稱三十萬。名為解救,實則座山觀虎鬥。此時,秦國圍困邯鄲,一時也是無可奈何。況且,春秋時期,“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歷歷在目,其它各國也紛紛興兵救趙。又沒有手機、衛星、雷達,誰也不知道,到底來了多少人馬。滅趙不成,邯鄲之戰開戰之初,就損失2萬多人,萬一精銳全軍覆沒,再被滅國,太不划算了。考慮再三後,秦國最終退兵。

    綜上所述,就算秦王是一代梟雄,但是秦國當時還是沒有單挑六國的實力,邯鄲之戰,最終偃息旗鼓,也就理所應當了。(純粹愛好,見識淺薄,不喜勿噴。)

  • 2 # 妙趣侃歷史

    這個假設很有趣,如果長平之戰後信陵君竊符救趙,個人覺得這10萬援軍能不能抵擋秦軍,要看“竊符救趙”發生的時間。

    秦昭襄王在歷史上肯定是梟雄。

    如果竊符救趙在秦軍援軍到來之後,那援軍根本到不了長平,解不了圍。這還會讓魏國直接成為秦國的眼中釘,滅亡得更快。

    如果“竊符救趙”要提前發生,在趙軍被白起軍隊截斷後路之後秦軍到來後才發生。但這時候白起已經向秦昭襄王彙報了已截斷趙軍主力糧道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秦國曆經“商鞅變法”和“范雎改革”。秦國擴大生產,鼓勵軍功,讓華人都熱衷戰爭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那時候的秦國已經成為類似軍國主義的虎狼之國了。

    在這時候,秦昭襄王親自到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並證調全國15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各路援軍和糧運。一種情況魏軍很有可能會在半路就被秦軍援軍堵截。

    另一種情況,魏國在伊闕之戰後,早已虛弱不堪。因為秦國和趙國之前在外交上關係不錯,所以魏國肯定不會輕易得罪任何一方,所以再仁愛的信陵君也會反覆考慮竊符救趙的意義。

    如果竊符救趙發生在秦援軍到來之前,魏軍到達長平戰場,那秦軍會腹背受敵。秦軍的優勢相對變弱,然後被驅逐出境。

    秦軍截斷趙軍糧道,讓軍隊飢腸轆轆,苦不堪言,如果有援軍到來,必定群起拼死而攻之。雖然白起殺伐果斷,但畢竟兩面受敵,不容易獲勝。

    如果秦國兵敗,退出上黨。那魏國就直接和趙國結成了聯盟,但是魏國大將晉鄙不幸在“竊符救趙”中去世了,善戰的信陵君也逃亡趙國,此時的魏國單打獨鬥已經不可能,只能與趙國永久交好。

    歷史可能會有一點不同,但是秦國優秀年輕將領層出不窮,魏國趙國軍事上的發展相對弱很多。從國家情況來看,秦統一是必然,只是時間的問題。

    秦昭襄王實乃梟雄

    秦昭襄王善用人才,大膽任用范雎、白起等優秀人才。他削弱姻親貴族權利,加強君主集權。他平定內亂,安定蜀地,在其執政的56年裡,常年征戰,很大程度上擴張了秦國當時領土,可見他的野心是不可小覷的。也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實乃梟雄。

    雖為梟雄,也有疏忽的地方,在晚年時聽信應侯范雎之言,錯過滅趙最佳時機,後逼死白起。使得六國統一的時間變得更長,民生更是凋敝,更加民不聊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仔豬拉稀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