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記得一戰時,還基本是農業國,窮人帝國主義。德國秘密支援了,還是主義效率高?
8
回覆列表
  • 1 # 米粒閒聊

    一戰後,到二戰前蘇聯成為了工業大國,國民產值僅次於美國。這與沙俄時期,工業生產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了,當然還無法與美國、德國及英、法相比較。而在一戰後,蘇聯的工業生產的發展,與德國有較大的關係,還與美國有較大的關係。前期主要是德國(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前)與蘇聯在工業生產,進行了行而有效的合作,而美國與蘇聯的合作時間更長和更持續。

    德國與蘇聯的合作的原因,是一戰後的政治格局造成的。德國因為戰敗,而受到了懲罰,也就是《凡爾賽和約》。其中有禁止其生產和擁有大炮、戰機、坦克和潛艇及大型水面戰艦等。而在歐洲政治中,德國受到了冷落、孤立。而新成立的蘇俄,則受到了西方國家及曰本的武裝入侵,並且,對於蘇俄政府採取了不予承認的政策。而新成立的、又身在德國與蘇聯之間的波蘭,對德、蘇兩國的部分領土,有要求,這又造成了波蘭與德、蘇關係的緊張,並引發了波蘇戰爭。一戰後,歐洲政治中的這些變化,使德蘇兩國,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難兄難弟,使一戰時的敵人走到了一起。1920年8月,雙方開始了接觸。在1922年4月,德蘇兩國簽署了《拉巴洛條約》,兩國的合作真正開始了。合作主要涉及到軍備生產及有關的工業生產,軍事人員的訓練等。具體實施上,德國向蘇聯提供有關的技術、裝置及裝備,而蘇聯為德國企業提供生產廠房、測試場地,軍事人員學習、訓練場所等。蘇聯因此,獲得了大量的新的技術、裝置和武器。僅在武器裝備方面,就有戰機、坦克、高炮,潛艇等。這極大的加強了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至少也同時,甚至更早的提升了蘇聯,其它工業生產的能力。在此,說句局外話,在此期間,在蘇聯學習、訓練的軍事人員有戈林、古德里安、凱特爾、曼施泰因、莫德爾和德國空降兵之父的斯圖登特等。這些在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軍人,有幾位後來在東線,指揮著數百萬德軍與蘇軍都殺紅了眼。德蘇的合作,因希特勒上臺而停止了。後來在1939年8月23曰《蘇德友好條約》的簽訂,雙方又開始了合作,但僅合作了不到兩年,德國就發動了入侵蘇聯的戰爭。

    美國對蘇聯在一戰後的工業發展,所做的在時間更為長久和持續。在192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些企業就參與了蘇聯的工業化生產。這其中就有”紅色資本家“之稱的哈默先生。而美國企業涉及到了,蘇聯的汽車、冶金、飛機、化工及拖拉機(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哈爾科夫拖拉機廠、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都是由美國企業協助下建成的)等。這些美國企業中,僅現在還被人們熟知的有,福特汽車公司、杜邦化工公司和通用電氣等。美國與蘇聯在工業方面的合作,持續到了二戰期間。

  • 2 # 燕趙節度使

    蘇聯能夠實現工業化,完全靠美國支援!

    一戰後,蘇聯又經歷了內戰,國家千瘡百孔,幾乎一片廢墟。

    列寧和斯大林針對這種情況,先手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和五年計劃。

    而此時,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西方的危機,就是蘇聯的轉機!

    20年代末期,美國進入了史上最為嚴重的大蕭條,國內的各行各業都開展了大裁員,失業率激增,國家一片混亂。

    與之相反,蘇聯開始不惜一切代價吸引美國的技術和資金來發展自己,而美國瀕臨破產的企業急需大量的外部訂單來續命。

    雙方一拍即合,蘇聯工業化開始突飛猛進。

    美國向蘇聯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技術轉讓,包括投資聯營設廠、駐派工程師、互派留學生等等,範圍則幾乎涉及到蘇聯所有重工業部門,例如汽車製造、軍用卡車與裝甲車、化工、能源、飛機制造等等。

    客觀地說,蘇聯在二戰前的幾十年的工業化程序,基本上是美國支援的。

    斯大林就說:“在我們所有重工業工廠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在美國的技術援助下建成的。”

    另外三分之一是引進了德國、英國、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等工業國家的資助建成的,尤其是德國。當然這些歐洲公司很多都是美國在歐洲的子公司。

    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福特公司在1929年與蘇聯簽下價值約1300萬美元的合同。福特公司的到來不僅僅是援助建廠,它實際上帶來了整個美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包括了底盤裝配、聯動裝置、齒輪、車軸、自動化的生產線等等。

    高爾基廠從福特公司完成合同協議撤走工程師後,立馬就開始“轉行”生產軍用卡車,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更多功能的軍用裝置,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喀秋莎”火箭炮車。

    除了汽車工業外, 1932年,美國杜邦公司與蘇聯達成價值高達2700萬美元的協議,雙方約定杜邦將為蘇聯建設一座年產35萬噸的硝酸工廠,並向相關化工廠駐派工程師與化學家,為蘇聯培養技術專員。

    蘇聯自美以及西方引進的化工行業的所有制成品,幾乎都對製造炮彈的原料——炸藥的生產起重大作用。

    類似的過程也發生在拖拉機制造、裝甲車、造船業、飛機制造業、電子半導體行業等其他重工或軍工領域。

    就這樣,蘇聯依靠數十年的技術引進,為自己的重工業與軍工體系打下基礎。

    可以說,蘇聯是靠喝美國的奶水長大的,沒有美國,蘇聯將是一個技術薄弱的工業國。

    有一本書,叫《悄悄的自殺》說的就是這件事。

    本書是一部關於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對蘇聯進行軍事和技術援助的專著,比較系統地介紹了蘇聯自從十月革命以來從西方,特別是美國引進工藝技術,建立和發展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工體系的情況。

    作者從調查蘇聯工業生產的主要工藝流程和裝置型號入手,引用大量美國政府的解密檔案、國會證詞和蘇聯資料,來論證“今天蘇聯百分之九十的工藝技術來自西方”,武器、彈藥、車輛、坦克、艦艇、飛機、導彈等工業概莫能外。

    書中還對西方多年來推行的綏靖主義政策及其後果進行了揭露和剖析,進而指出:正是西方“用自己的工藝技術武裝了一個敵人,它今天正以其強大的武裝來反對我們”,“西方將會對自身的毀滅做出貢獻——這就是悄悄自殺的可悲事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人如何做好亞馬遜,如何選品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