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牛157

    這個問題簡直簡單到不能更簡單了。最直接的原因是,吳軍打敗了蜀後即將面臨更強大的魏國的軍事威脅,以吳國的實力來說不可能同時與魏蜀同時敵對。即便此時蜀漢已經被打到破頭爛腚,實力大損。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利益權衡,只要孫權的智力發育達到幼稚園的水平,就不難做出正確的決斷。其次,孫權能夠主動向劉備伸出橄欖枝,也是符合心理學原理的,因為孫權是獲勝者,而獲勝者總是比被暴者更容易做出和解姿態,他因為具有對對方的心理優勢而不必擔心因主動求和而承擔“軟弱”的名聲。很難想象,剛在戰場上被毆到頭破血流的劉備會在當時的情況下主動伸出手向施暴者孫權示好,臉皮再厚也不可能。

    所以,內外因素決定了孫權會主動向劉備示好,這非常合情合理,再正常不過。

  • 2 # 大飛熊騎士

    因為一場三國中,被容易忽略的大戰,而正是這場戰爭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定了格局,真正的收了尾,這個格局一直僵持到蜀漢滅亡。當時,孫權為了拿下南郡和隨後的夷陵之戰,假裝投靠了曹魏。夷陵之戰後,剛上臺的曹丕就準備派辛毗,桓階出使吳國,和孫權盟誓,並讓孫權的太子登入朝為質。孫權的歸順本來就是假裝的,當然不願意。於是,曹魏爆發大戰,孫權又聽說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害怕劉備繼續報復東吳,雖然夷陵之戰劉備傷亡慘重,但是趙雲的禁軍,陳到的中軍都在永安,依然還有實力趁“魏吳大戰”攻入東吳。所以,孫權自然要求和,專心對付曹魏軍。

    (三路伐吳進軍態勢)

    就在夷陵之戰後,同年九月,曹丕精銳盡出,三路大軍討伐東吳。東路軍曹休,張遼,藏霸出洞口(此洞口非湖南洞口,根據《寰宇記》而是在歷城一帶。)中路軍曹仁率領兒子曹泰,王雙,常雕等攻打濡須口。西路軍曹真,夏侯尚,徐晃,張郃進圍南郡。孫權也相應作為部署,派元老級重臣,丹陽太守呂範督五軍水軍,對抗東路軍曹休。濡須督朱桓對抗中路軍曹仁。又派諸葛瑾,潘璋,楊粲等急援南郡。所以,此時的孫權被這三路大軍被攪得“焦頭爛額”,再加上孫權境內,楊,越蠻作亂,還沒有平息乾淨。當時,這些南蠻,是不可小視的。比如,夷陵之戰,還有馬良聯絡的五溪蠻相助劉備。還有黃蓋,後期主要的戰鬥以平叛南蠻為主。所以,南蠻也是讓東吳頭疼的因素之一。

    於是,孫權又開始打“太極拳”,卑辭上書,以自改厲。但是曹丕也不傻,回覆孫權,一定要送質子入朝,大不了先讓諸軍先停止進攻,但是撤軍想都別想。所以,孫權只能不了了之了,只有一條路可走,利用長江天塹,抗衡曹軍。當時,最讓孫權“膽戰心驚”的曹魏大將張遼,雖然是帶病出徵,孫權還是告誡諸將要“慎之”。結果很不幸,大風把呂範的戰船吹翻,傷亡慘重。這時候,局勢對孫權更為不利,孫權於是派鄭泉去白帝城求和。就是這樣,蜀吳又開始互通,不過善於“打太極”的孫權並沒有斷絕和曹丕的聯絡,典型的“腳踩兩隻船”。

    (三路伐吳的中路軍進軍態勢)

    曹魏由曹休率領的東路軍,本來挺順利,可惜張遼病倒,曹休和臧霸趁呂範被大風吹得東倒西歪渡江,但是被全琮和徐盛以少量的兵力擋住了,並斬殺魏軍將領尹盧,賀齊等人又率領軍來援,東路軍最終無功而返。主要是東路軍一旦突破天險,建業就危險了,孫權和眾將不得不重視。由曹仁率領的中路軍則中了朱桓的“誘敵深入”之計,朱桓讓周泰守濡須,對抗曹仁父子,自領一軍別攻常雕,王雙部,並斬殺了王雕,抓了王雙,中路軍以失敗告終。西路軍圍攻接替呂蒙,鎮守江陵的朱然部,來支援的潘璋等人被曹軍擋住,沒能入城。不過,由於此時瘟疫開始在江陵內外橫行,再加上中路軍曹仁部的失利,夏侯尚等人最終還是撤軍了。

    這次魏國三路伐吳,雖然是失敗了,但是孫權也是慘勝。孫權也明白了,曹魏的強大,不是東吳一地可以抗衡,最終還是要走聯合蜀漢,鉗制曹魏,這也是孫權主動向蜀漢求和的根本原因。在三國鼎立成熟時期,蜀漢和吳國進行了深入的合作,不但在軍事上合作,甚至雙方發生重要的人事變動和事件,都會派出使者互相通報。

  • 3 # 寅哥解惑

    夷陵之戰東吳大獲全勝,蜀漢政權元氣大傷,這時孫權提出了議和,是議和,不是求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蜀漢和東吳矛盾的節點就在荊州,這也是夷陵之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戰後東吳佔據荊州的目的已達,沒有必要和蜀漢魚死網破,借戰勝之機修復兩國的關係是最重要最迫切的最實際的問題!

    2孫權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先不論東吳有沒有能力吞掉蜀漢,曹魏政權在旁邊虎視眈眈,一不小心就會造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境況!這是孫權作為一代英主最擔心的,為了東吳的國家利益,議和也是上策。

    3孫權面對的諸葛亮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兩國實際上已經形成了默契,孫權有把握說服蜀漢政權和自己二次結盟,兩國只有合作才能對抗曹魏,這是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議和,這實際上是一次郎有情妾有意的議和。

    4最後還是實力不夠強大,如果有機會滅掉蜀漢,孫權絕不會議和!一切的一切都是從自身實力出發的,能夠認清自己,不被勝利衝昏頭腦,這也是孫權能夠成為江東之主,帶領吳國壯大的最大原因。

  • 4 # 君彈天下

    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在夷陵,劉備潰不成軍,遺恨而亡。雖然如此,蜀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況且還有神人諸葛亮鎮國。孫權本是迎戰,是守勢,殺死關羽後,一直不安。這次劉備伐吳,不聽孔明和趙雲規勸,才智不濟,遭此大敗,國力消盡,已對東吳造不成威脅。那邊魏國,乘機出兵,必須應對。蜀吳是聯盟之友,沒有吳國連手,剛敗的蜀國,也扛不住魏國的攻擊,孫權是聰明人,他知道更聰明的諸葛亮此時也需罷戰議和。只要蜀吳聯盟,魏國就不敢輕舉妄動,孫權也不是簡單啊,‘’生子當如孫仲謀‘’!

  • 5 # 目淵

    因為孫權的東吳有先天不足的毛病,這也是呂蒙陸遜無法北伐的原因。相對於東晉,孫權不擁有揚州江淮之地,荊襄只有一半,幾乎與曹魏從東到西全線相對。

    劉備雖敗,但是尚有戰力,仗著地勢拖個幾年沒問題,如果吳軍在蜀地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勢必會被曹魏趁虛而入。鄧芝出使東吳時便說到其中利害。

    因此陸遜選擇的是在白帝以東設東吳益州,作為與蜀國的緩衝,陸遜退兵後曹魏果然發兵攻打東吳。東吳退兵,不是不願攻打蜀國,而是不能,既然不能打,孫權只能求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清照點降唇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