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虎禪易學

    佛經說:‘悟者,覺悟本性;本性不動,是名自己。’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屬於自己、完全隨環境在團團轉,為了別人的錯誤而自我折磨。

    我們不要把錯誤當作是一種罪惡,如果錯誤是一種罪惡,那麼一個成功者,就是一個累積滿身汙穢的人。

    有人很容易起煩惱,碰到一點小事就很敏感;一件事情,今天跟別人說過也就算了,但在他的潛意識裡,卻隱藏一股力量,很不甘願,到後來小事變大事,也使信心喪失。

    假如你有心學佛,首先要學習的,就是找尋自己的生命的‘寧靜’。當你找回自己真實的內在,就可以體會到,其實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樂。

    在現今人際關係日趨複雜的社會里,人們常因狹隘的心態,引發利害衝突,產生種種煩惱。原因,不外乎是以自我為中心,由於處處為自己設想,產生分別與對立的心態。更因個人的主觀,漠視客觀環境的存在,於是,障蔽了自己的心性,導致將心態陷於不平衡,進而造成人我之間的不和諧,導致無謂的紛爭與憂擾。

    一個人透過體驗瞭解人生的種種變化。事實上,生活是一個過程的生住異滅,有時雖很美好但是不能持久;有時雖然痛苦,但時間總是會過去的。

    我們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升起智慧的觀照。對已經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要勇敢的接受它。我們要了解真理,唯有用智慧去體悟,才能透徹。

    “世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給你痛苦,唯有你自己!”智慧之言,的確值得我們深省。

    如果想追求內心真正的寧靜,一定要把慾望降到最低點。不要用抗拒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

  • 2 # 周大琴

    內心的寧靜就是反思自己,心煩意亂時,去開啟一本書去學習閱讀,有時-篇好文章就會使你瞬間茅塞頓開,有一種人生的境界是“有我”與“無我。”有一種智慧叫“理智。”做事要留有餘地。

    放縱是人的本能,理智是辨別是非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遇到煩惱覺得身陷困境時,不如去思考開闊視野和胸懷。

    有的人嫌棄自己不夠美麗,有的人覺得世界都虧欠自己,有的人嫌自己付出得多,得到的愛少,有的人嫌自己擁有的財富不夠豐富,想盡一切辦法投機取巧……俗話說:“凡事都有個度,知足者常樂。”不知足的人,腰纏萬貫,身在天堂亦會覺得不舒服。

    所以我們要學習,寧靜中會帶給我們輕鬆和愉快,讀書時會給我們帶來思維和智慧,閒暇時思考,帶給我們知識與啟迪,品味生活帶給我享受-種人生感悟和哲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吸菸不喝酒的人群為什麼會得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