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上下求索為何?人生百年何為? 環宇又何如,地球生不息!世界觀什麼,人心誰觀誰?
8
回覆列表
  • 1 # 乾清坤寧

    可以先從修善行孝修仁開始,即先從修福開始。善學其實也是儒學的一部分。福報都沒有,挫折一大堆,苦大仇深的人你和他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他不會有什麼感想的,特別是當下這個商業消費時代。地勢坤,坤一段時間改變不了什麼他可能就疲了。所以當務之急是讓他知道福報,功德由善而來,福報真的能夠改變命運。福報是真實存在的至關重要的。

    一,先從行仁開始,仁怎麼仁最能改變命運?那就是行孝和放生。這兩者都是福報來的比較快的,所以堅持行孝放生,周行三善,堅持三月一般就會有明顯感應,挫折少了,工作順了,機會多了,錢多了,再這樣修下去也會有信心許多,還需要告訴他這個實踐理論來源於儒家仁和佛家慈悲,實際上宋時代漢人有初八放生的習俗的。

    二,樹立定期供養三寶,或者救急病苦的習慣,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這個的目的同樣是為了培育福報,放生福報來的快,供養三寶,修建寺院助印佛經福報會很大,不過由於其人不守戒,所以現實生活中業障也不會小。所以精進定期供養三寶,救急病苦即是這個目的。初一十五可以專門普供養菩薩。堅定信心,保持此習慣。

    三,然後修身,減少福報消耗,慢慢消業障,如怎麼修德,仁義禮智信,親親愛眾,愛己及人等,修好德行才能守住福報

    四,一定避免邪淫,不孝,殺生

  • 2 # 王陽明心學智慧

    與其說“學”國學,不如說“體悟”國學,“踐行”國學。但從文字上推究、在邏輯上繞彎、在頭腦中糾纏是沒用的。

    國學是身心之學,必須體悟才行,所謂知行合一。

  • 3 # 國學楊大樹

    首先,我們要知道國學領域各類知識駁雜,也分技術和思想兩大類,而我們通常所說的都是思想類,而思想類又包括世界觀和方法論兩大部分。

    在我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有國學基礎的,這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資訊,已經內化在了每個人的心裡。所以,要深入的學國學、用國學,前提是我們要先把心裡已知的國學思想鞏固一下,知道這些都是國學思想。比如我們尊老愛幼,禮讓謙卑,看似是道德禮儀範疇,指導我們行為規範,但它的根本意義,是我們有了這樣的操守,將來對自己做人做事才有更大的好處,貌似利他實則利己。比如你尊敬父母、師長,你的榜樣作用會影響你周圍的人,特別是你的子女和學生,他們知道你是這樣的人,也會在跟你打交道的時候,表現出對你的尊敬。而謙卑的做人態度,會讓你少樹敵人,獲得更多好感,也能獲得更多支援,減少被暗算的可能。

    當一個人把自己已知的國學鞏固之後,他在遇到新問題的時候,特別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時候,就不至於憑著感覺去行為,反而會更注重這件事的細節,用心去琢磨相關聯的因素,最後制定出準確的策略。在這個期間,可以讀一些注重方法論的國學典籍,例如《鬼谷子》《榮枯鑑》等等。當然,《論語》等儒家典籍也是方法論,只不過基本上我們成年人對這個比較熟悉,也經常會用到,在你鞏固國學思想的階段,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的。

    最後等一個人社會閱歷豐厚、方法論類國學典籍鑽研到一定程度之後,我才建議去深入研究思想類國學典籍,例如《道德經》,這本書我基本上每年閱讀一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其實其他典籍也是這樣的,每年總有精進,只不過我認為《道德經》對普通人來說,早期可以讀,但沒必要去細摳,閱歷不夠的話,有點兒浪費時間,等事業穩定、子女穩定之後,一個人有閒暇時間,可以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慢慢的去推敲《道德經》的內容。

    總之,國學的學習方法,絕對不是報班或者拿本書就閉門造車,一定是邊讀、邊總結過去、邊分析新問題,如此反覆下去。也就是: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印證理論,理論得以昇華再指導實踐……

  • 4 # 和光同塵WZX

    從改變自己開始,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矛盾體,一個向上向善的我,一個自私齷齪的我;一個天使般的我,一個魔鬼般的我!

    傳統文化讓我們先從一個人獨處時,把動輒從心底竄出來的那個自私的邪惡的我壓制下去,控制在不能萌發的狀態,然後讓那個Sunny的善良的天使般的我主宰自己!僅此而已!很難很痛苦,但痛苦艱難之後是人生的甜蜜!

  • 5 # 紅9九

    唯一的辦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能這句話誰都會這麼說。但怎麼結合?看看古人是怎麼結合的,好好學一下。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氏,伏羲怎麼開創中華文明的呢?伏羲演八卦。接下來是周文王姬昌,在八卦的基礎上創立六十四卦,他是怎麼研究呢?一個字"演"。再接下來是孔子,孔子給易經寫了註解和總結,孔子怎麼研究他認為的群經之首,還是一個字"演"。到以後宋朝,朱熹,紹雍這些夫子們也在演易經,而且演的花樣越來越多。總之一個字"演",演算的演,演可的演。

    前一陣有個性曾的港仔到處講易經,講的天花亂墜,雲裡霧裡,但他演易經了沒有?聽他的講座是看不到的,只是在忽悠觀眾。數學家陳景潤為了一個歌特巴赫猜想演算了兩麻袋演草紙,西學都要演算,國學家們不會演算或演算不出成果叫什麼國學家?

    很想問問王國維,陳寅卻,胡適……這些國學大家們會不會演算,演算出什麼?

    現在數學已行發達,各種數學模型,國學家們懂不懂,用了沒有,尤其是二進位制,中國的獨特發明,被外華人拿走做成了計算機,中國國學家用二進位制做了些什麼?國學不定量,只定性的說說可能用於實際生活與工作當中?

    終後,想說老祖宗的法寶――計算,別忘了。華人認識世界從計算開始。

  • 6 # ceit

    國學就是道學,道學就是國學。道學孕育出唯道論,唯道論論證天下萬物的歷史就是道與不道的鬥爭史。道生無,無生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無就是利用,利用就是利他,利他之謂道,利他之為道,利他即得道,利己不道。道乃久,不道早已。學道學就是學利他,學道學就是反利己。分工即利他,無償奉獻即利他。學道學的現實意義和作用就是要練出真本領練出大本領去為道去為大道。

  • 7 # 讀書聲

    現實的,意義的,作用的。帶這麼多要求,目的,學習國學,恐怕會失望。因為所謂的國學,範圍很大,很深,又產生於古遠經驗,要在現實的生活,工作,社會中產生意義,作用,不是很容易。

  • 8 # 線上靈童

    謝邀!因為我不擅長記憶,所以學習國學我很少理會經書的文字。比如《道德經》,我只記住‘’無為‘’,又如《佛經》,我只記住‘’明心見性‘’,又如《西方哲學》,我只記住‘’認識你自己‘’。就以‘’無為‘’為例,為了實現‘’無為‘’,我不斷向煩惱和不可能挑戰。接著我向自己下達指令:每天減少一個煩惱。為此透過生活,我開始研究煩惱。經過不斷努力,我對煩惱慢慢有點認識。事實,對煩惱認識即是對自我的剖析。可以說研究煩惱與認識自己相得益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這樣經過十五左右的努力,我掌握聖人們的思想方法和認識方法。後再經過十五一通百通,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要挖掘創新。說做就做,結果我成功墨就其超越性手稿。

  • 9 # 乘風而為

    想要學習國學,首先得明確瞭解國學的精華與糟粕是什麼。知道國學的精華部分後,還必須清楚這部分內容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正確選擇之後再努力學習,後續才可能找到現實中應用的方法。

  • 10 # 自然流進我的心

    所謂國學,一是將公平公正放在首位,二是由此而來的應變能力,三是向著天下一家這個目標而努力!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盡人事以聽天命就行

  • 11 # 小數點9464

    國學有沒有現實意義?就要看國學的主題,有沒有消失;傳統的價值,是否適合今天情況。

    所有國學關心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人”。

    儒家重人倫、人道,固然是“人”。

    道家重天法自然,但《道德經》實際在“治”與“政”,離開“人”不能談。莊子逍遙之遊,不過“人慾”。

    墨家博愛,不能無“人”。

    法家重刑,不過“治人”。

    中國讀書人由身而家而國而天下,不過“人類社會”,除了幾個問天之人,對自然之問少之又少。這也是中國不得不學習希臘科學、哲學,因為我們不會而社會發展需要。

    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在孔子之後核心是“人本主義”的,中國幾乎沒有宗教,兩千年來本質是世俗的。唐貞觀年間全國有一千幾百個縣,分由十個道管。中央——地方的三級管理,在結構上與目前政府沒有太大區別。蘇東坡當政府官員救災,向中央政府要財物、要政策;被貶仍建立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的最早的孤兒院,這個行為不是蘇東坡自主產生的,而是文化的產物。千年後的疫情,也是政府救災保民。而這樣的行為在歐美卻沒有實際出現。“達爾文主義”是把人放在天平山比較,哪些人“值得救”,醫生決定生死。這號稱擁有最高人權標準的歐美,在華人看來“無法想象”。特朗普說“這就是人生”。而馬廄失火,孔子問“傷人乎?”不問馬。建築在對待“人”的問題上是“天上人間!”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在今天可能還有價值。

    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華人是“充滿想象的藝術家”,滿足於傳統,滿足於講得通,而不追究事實,缺少求真的精神。

    崑崙傳說、大禹九州、《山海經》的鬼怪靈異,是唐朝皇子必須記憶的知識,天地之祭以至清代。但是黃河、長江之源在國學典籍中從來沒有搞清楚。最近還有許多人熱衷於《山海經》,產生許多奇思妙想,這不應是今天的思考力。

    華人沒有宗教,學習些國學,對現實生活會有好處,或許不會有抑鬱症什麼的。范進即使發狂而終究平靜下來。

    我是近兩年,才開始認真讀古書的(不敢說是國學),剛開始讀簡體今注版本四書和《詩經》。讀了之後,覺得以前的印象不對了。於是把目光投入民國學者和港臺學者。之後清代學者。現略談一些自己感受。

    從一開始,在讀書時,我就認為不應讀《三字經》《弟子規》,而且南懷瑾的一個字也不讀。《千字文》可以作為學習毛筆字的資料,而《百家姓》作為常識可以背一下。幾十年後我的觀點不變。

    我認為如果只讀一本國學經典,就選《論語》目前我已經通讀四五遍,精讀主要有以下幾種:

    錢穆《論語新解》

    朱子《四書章句集解》

    辜鴻銘《論語》中英文

    越讀越有味,欲罷不能。孔子詼諧智慧,不復食古不化印象。

    讀中學的座右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及常常告誡自己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如此正確呀。

    學習國學,要讀一本中國通史,最好選民國的版本,呂思勉《中國通史》有文化史和政治史,有參考價值但不好讀。

    如果只讀一部史書當讀《史記》,這基本就可知道中華文化的由來。如果可以多讀一部,選《公羊傳》。如果沒有經歷,讀《古文觀止》可以瞭解中華文化的片段直到明末。

    文學經典,只讀一本《詩經》,兩本加上《楚辭》,有這兩本,“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桃之夭夭”“執子之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離騷》《橘頌》《九歌》《九天》等足以理解今天中國文化的含義。周文化和楚文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源頭就在此。

    但學習國學最大的困難是古文基礎,有志於瞭解國學,建議大家學習王力的《古代漢語》。學完這一套書(四本),古漢語基礎應該差不多了。

    兩千年的文化典籍,如果還沒有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那麼到哪裡去找文化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古神器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