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晨帶你看
-
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事件回顧
民國初期的大洋有很多種,而且每一種它們所對別代表的價值都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最為廉價、最為便宜的就是袁大頭,我們稱之為袁世凱時期所鑄造的絕大多數大洋。
袁世凱這個人可能對內對外都沒有問題,只不過因為他好面子做了一些讓歷史倒流的問題,最終讓自己背了罵名,而且這個罵名還非常嚴重。
當然這些問題咱們暫且不探討,單純的來說一說袁世凱時期為什麼大洋這麼便宜,因為袁世凱本身好面子,所以對於鑄造大洋這一件事情來說,也是大刀闊斧的去做的,在袁世凱時期各種各樣的大洋五花八門,而且數量多,分量足,品質也比較好。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袁大頭這樣的一個物件必然會越來越少,如果家中有數量可觀的源大頭的話,不妨先進行短暫的儲存,待20年之後或者30年之後,在進行買賣生意。
沒錯,這就是事實任何一個古代的銀兩或者說是能夠購買的物件,除了它本身所能夠擁有的價值之外,還有收藏價值所給它的附加價值,如果我們單純的來探討它的購買力的話,把附加價值算進來,明顯有些不切實際。
我們按照國內的購買力來看,古代一枚大洋基本上能夠買到30斤的麵粉,而通過等價兌換我們就能夠知道,現今階段一斤的麵粉是兩元錢,通過對等摺疊以及中間的差價等系列交換的話,就能夠發現一枚大洋能夠等價於現在的200元到300元不等。
當然,如果我們用大米來進行等價購買的話則更為合適,因為從古至今大米仍然是物價流通當中的第一要素,絕大多數物件通過大米能夠折扣出當時的購買力來,只不過因為缺少具體的資料,我們只能通過麵粉來進行等價交換,誤差率應該不會超過50%。
-
3 # 薩沙
我們用工資來比比看,這樣比較準確。
民國初期,普通工人月收入大概10塊大洋,工頭不過20元。
這種收入,靠男工人一個人養家,還是有些困難。
1917年上海聖約翰大學在對曹家渡的調查中發現“工人支援五口之家每月需要15元”。
也就是說,如果夫妻生育了2個孩子,上面還有1個老人,就不能只靠男人自己出去做工,婦女也必須出門打工。
而今天,普通工人月薪主要在3000到4500元。
其實,這個薪水和當年也是差不多。
夫妻如果有2個孩子和1個沒有養老金的老人,單靠三四千也是難以支援的。
尤其是在外租房的工人,大城市的房子都要一二千租金起步。
由此,我們類推,以前10塊大洋,大約相當於今天3000元人民幣,1塊大洋就是300元人民幣。
那個年代,6個北京小夥去東來順吃了一頓火鍋,也就支付1塊大洋。
要換成今天,恐怕至少要花費500元以上。
30年代,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之後,一百多斤重的肥豬隻要5塊大洋,2塊大洋就能買1只肥羊或者10只雞。
可見,民國那個時期,由於房價較低,大洋實際購買力比今天還高。
《白銀時代生活史》中,作者小時候生活在富人家庭,有個長輩過節給壓歲錢竟然給了1塊大洋。即便是少爺,他也高興的不行,拿著這塊大洋向小朋友們炫耀。
平時,這也就是十幾個銅板可以搞定的。
-
4 # 策神歷史
提到大洋,一些愛好文玩的朋友肯定不陌生。我們今天經常說的“大洋”大部分指的都是民國時期市面上使用的一種金屬貨幣,官方稱銀元。
別說他們,就連我小時候也喜歡這種貨幣,因為它圓圓的,在有光的地方能反光發亮,最有趣的就是上面有一個胖乎乎的人頭,怎麼看怎麼有趣,而這個人頭就是袁世凱。
因此這種銀元也稱“袁大頭”。最近有朋友對這個東西產生了興趣,因為在民國時期大洋的購買力是很強的,當時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也就5,6個大洋。所以問題就來了,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力能抵多少人民幣呢?
問題中說的是民國初期,也就是1912年以後。在1911年-1919年這段時間內,相關史料顯示豬肉價格在1角2分,而一塊銀元則可以買八斤豬肉。
由於今年行情特殊,所以我們以去年同期相比,一斤豬肉價格約為8元,因此在1911-1919年間一塊銀元購買力大約相當於現在64元。
今年的米價是平均為3.2元一斤,這樣反推一下民國早期一塊銀元的購買力也符合之前我們推測的64元。從米和肉這兩樣東西來看,在那個時期一塊銀元的還是很有價值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些價格昂貴的物品要說當下什麼東西最貴,我想除了今年飆升的肉價外,應該就是房價了。
在這房屋上,民國和我們現在有一個比較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漲幅。民國前期房屋價格並不是特別高,但是在短短几年之間卻能呈倍數增長,不過與我們今天房價漲的快不同的是當時價格上漲與戰亂的環境有很大關係。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1919年民國時期的名人鬱曼陀曾在阜成門買過一座四合院,花了2200大洋,而到1924年這個地方就已經值五六千大洋了。
假如我們還是按照一塊銀元能換算成60元的購買力來算一下,那麼會發現民國早期成都一座房屋的價格就是現在的4萬多元。
這就很令人吃驚了。在今天幾乎不可能出現一間房子4萬元的情況。
不過,雖然這樣看起來當時房子便宜,但是人們掙得也少,開頭說過一個普通工人月工資只有5塊銀元,所以房子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一件奢侈品。
其實就袁大頭來說,古董界按印發年份能分為好幾版。如民國三年,五年版等。這幾種之間價值相差不大,收購價大概在600-800元之間。
不過還有一種“簽字版”袁大頭,因為數量少所以收購價很高,甚至曾拍出過百萬的價格。
最後說明一點,因為今天在購買力方面並沒有古今兩種錢幣直接對比的資料,所以我也只是在找到一些歷史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自己的推理,如果與各位看法有不同之處,或者有什麼錯誤還請不吝賜教。
-
5 # 淡看天上月
現在缺乏民國時代詳細的經濟資料,所以要想知道一塊大洋兌換多少人民幣也只能估算,下面來講講。
民國初年的貨幣清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銀元,有一種銀元稱為鷹洋,重七錢三分,光緒年間又有“龍洋”。到了民國初年,又有了“袁大頭”,這些銀元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是可以等價使用的。
民國初年的物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交易用銅板居多,比如民國初年上海一個銅板能買到大餅和油條各一件,生梨一兩個等等。吃一碗肉絲麵要四個銅元,那時候的雞蛋很貴,一塊銀元只能買一百五十多個。
當年有人調查過底層人民的生活,很多兒童沒有上學,而是自己販賣東西,一個月下來賺幾塊到十幾塊大洋不等,得看販賣什麼。然後普通工人一個月賺幾塊到十五塊之間,30塊大洋一個月的工人幾乎很少。在當時他們的生活都被當時的人認定為貧窮,只能省吃儉用,很珍惜每一塊大洋,如果不是祖上有房,根本就別想擁有自己的住房,即使祖上有房亦是家徒四壁的居多。反觀民國的大學教授等等,一個月少則300-500大洋,若是來個兼職,一個月上千大洋是隨便的,這些幾百上千大洋一個月的都是豪宅大院,多房姨太太。
正因為民國的收入極其分配不均,所以用單一物價來估算是不能說明什麼,我個人認為,一塊大洋是真的抵不了多少人民幣。隨著後來戰亂的來臨物價飛漲,一塊大洋就更不值錢了。
-
6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左)與孫中山合影
那麼,民初人們的收入情況又是如何呢?
當時中小學教員和政府職員每月收入大概在30—50元之間,工人、巡警大概10——20元左右,北京的手工業者、人力車伕和小生意人月收入也是此數。
今天北京的大學教師月薪大概10000多元(工資,不包括其他收入),中小學教師和政府公務員也在10000元左右,普通工人5000元左右,一般市民每人每月生活費至少1500元左右——由此可見,民國初年的1元銀元大體相當於今天的500元左右。
-
7 # 搞笑小探員
在當時的北京下魯迅當了教育部的老師,這時候的月薪在350塊大洋左右,而胡適當了北大的教授月薪是240塊大洋,而那時候的毛主席只有8枚銀元,普通老百姓過生活一塊銀元足以溫飽。
那時候的袁大頭是含銀的,一塊大洋裡面含銀23.9克,按照當時的消費水平和購買力來看一塊大洋是能買到20斤米和8斤豬肉的,今時今日的比較來看這兩樣加起來需要200塊的。
不過光這樣判定就太簡單了,因為袁大頭有好幾種,最初發行的袁大頭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還有蘇維埃簽字版,英文簽字版,最後一個是甘肅省的,等等還有很多。
據我去愛藏網搜了一下,最貴的袁大頭應該是大s版,估價是10000-14000之間,大s版的袁大頭存世少,所以比較貴。
第二貴的就是小s版了價格在8000-11500之間。
第三個就是O版實心O了價格在6500-7200。
其他也在幾百到幾千了,由於種類繁多,也沒用實物去對比就說到這樣了。
至於袁大頭到底價值多少,還需要內行人士來講解,這些價格不可全信,需要驗出真假才行。
-
8 # 小姐姐講史
謝邀!
說起大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大洋即銀元,中華民國時期貨幣的別稱,為圓形,價值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主要有袁大頭等。除了壹圓的銀幣,還有角幣。補充:一元等於十角等於一百分等於1000釐,一文錢等於一個銅板。
要說一塊大洋等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就得對比下民國初期和現在的生活水平了。(民國初期物價起伏不大)
一般情況下,民國初期是指公元1912年——1927年間(即民國元年——民國十六年間),為民國成立到蔣氏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期間。
首先,介紹下當時的工資水準。1914年北京警察局劃定的貧困標準則是,“維持一個兩口之家一年生活的費用是65元,四口之家一年的費用是93元”,處於這一標準之下的則被視為貧困。
此外,工人階級在當時的環境中收入較低。1917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學生在對曹家渡的調查中發現“工人支援五口之家月須15元”,而針對普通工人10元左右的月收入,他們得出“非有一人以上在外謀生不可”的結論。也就是說工人家庭中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外出打工。
其次,便是物價咱們以主要食物價格計算:1911-1920年間,大米每斤三點四分錢;豬肉每斤一角二分錢,白糖每斤六分錢,食鹽每斤一到二分錢,植物油每斤七到九分錢;出入乘坐“洋車”人力車,費用在城裡每次只有一角錢左右;包車每月十元。據記載,北京城內一座八至十間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僅二十元左右;一間二十平米的單身宿舍,月租金四至五元。
(1914年的照片)
魯迅在1923年一度租用的磚塔衚衕六十一號,三間正房月租金八元。他的女傭除了全包食宿以外月工資僅三元(見《魯迅日記》)。
而今天,超市散大米一般均價2.8~4塊一斤,一般普通人家吃的是2.2元~3元一斤。雖然,各種品牌的價格差異都比較大,但一般都在兩塊至三塊之間,2018年9月,生豬的價格是14元/公斤。至於房子,就拿北京四合院來說吧,每平方米的價格都要在8萬至30萬之間,而且如果要買獨門獨院的話,按照最低標準是300平方米左右,8萬的話,至少也得需要2400萬。根據調查顯示,2014年北京最大四合院成交價為11億8000萬,況且那還只是2014年的價格。
再者,2019年5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8年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資料,其中,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82461元,城鎮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49575元。此外,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職工工資為6000-7000區間。再對比當時普通工人10左右月收入,可以推測出一塊銀元大約等同於現在600—700元。
回覆列表
若按今天的對比就100元左右。若是按當時的國情和民生問題來說1000元都不止。我曾祖父當年外出務工 他娘給了他一個銀元作為保命錢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用的。那年河南鬧饑荒曾祖父硬靠那枚銀元作為路費沒捱餓回來 不過當然吃的不好。回來時還順帶了一個河南女子。上世紀30年代,乾果糕點一個銀元可以買十幾斤。窩頭,雜糧餅可以買100多斤。當時的窮人只要不捱餓就很幸福了。後來臨近解放時曾祖父投靠一大地主發了財。曾一天消費過十幾個銀元。對比當時的鎮上可以說是數一數二了。可是對比今天的物價大概就2000塊。只能說是今天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消費越來越高了。現在農村也有人均消費不足5元一天的。他們的日用品要用很久而且能不買就不買。糧食菜自己種。隔天吃一頓肉 上街割肉的2斤20來塊錢 足夠五口之家吃上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