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樹談史
-
2 # z山海
古代中央政府,丞相是官職,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為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宰相在古代歷史上,只有遼朝是官職。
宰相是指各朝各代類似丞相職務的官職統稱。
一.丞相是官職,古代的皇帝,綜理國家大事,軍民工農財文法,繁瑣雜務,根本忙不過來,於是自春秋戰國始設定丞相一職,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為百官之首,相當於現在的政府首腦,總理、首相職務。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封建帝國的丞相李斯,漢朝助漢高祖劉邦成就帝業的“漢初三傑”之一的丞相蕭何。
二.宰相,只有遼朝設為官職。
宰相是在不設丞相的朝代,對行使丞相職權官職的統稱。
如唐宋,不設丞相一職,唐太宗始設“同中書門下三品”之職,後改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職權,員額不定,由多人充任,以分職權,習稱宰相。
又如,明初設定丞相,不久裁撤,以內閣大學士行使丞相職權,內閣首輔亦稱宰相。
再如,清朝始仿明制,以殿閣大學士行使丞相職權,可以稱為宰相。
但清朝自雍正皇帝設立軍機房,後改軍機處,軍國大事皆經辦理,為清朝最高中樞權力機關,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取代殿閣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殿閣大學士變成皇帝授予文武勳臣的榮譽性加銜職務。
僅供參考。
-
3 # 歷史研習社
有人說中國歷史是“帝王將相”的歷史。即使在今天,“帝王將相”仍然是各種歷史電視劇和通俗歷史中的主角。其中,宰相的地位尤為突出。但對中國歷史稍有了解的人也知道,歷史上的“宰相”只是一種泛泛的稱呼,用來指稱某個或某些身居高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那麼真的有“宰相”這樣一個官職嗎?
秦傳國玉璽的印文就是由丞相李斯親自篆刻
從歷史上看,“宰”是一個比較原始的詞,是商周時期的叫法。而“相”是春秋戰國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官名。儒家極為推崇周代文化,主張復古,由於漢代以後儒家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宰”的稱呼也就保留了下來。所謂“宰”,就是“屠宰”、“宰殺”的意思。在夏商周尤其是在西周之前,華夏先民普遍相信世界上有神鬼,當時的家庭,最重要的事除了耕作和戰爭,就是祭祀鬼神了。
祭祀鬼神其實就是供給鬼神食物,讓鬼神吃好喝好、心滿意足,從而保佑生民。而專門負責宰殺動物、製作祭品、祭祀鬼神的人就被稱為“宰”,後來“宰”的意思擴大,包括了所有負責管理的人員。所謂的“相”,本義就是輔佐。“宰”和“相”合稱出現在戰國,包括了對上輔佐君王、對下管理群臣的人。
唐代名相狄仁傑像
中國政治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經常出現“名”和“實”不符,在“宰相”上也是這樣。從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來看,真正的“宰相”必須擁有兩方面的權力。一是必須擁有議政權,在國家政策和人事安排出謀劃策。二是必須擁有監督百官執行的大權,這包括百官執行後的考察、評判和賞罰等。擁有了這兩方面的權力方才是實際上的宰相。
譬如明代的張居正,原本是內閣學士。內閣學士本來是明朝廢宰相後出現,供皇帝諮詢的秘書。由於明朝經常由六部尚書兼任內閣學士,內閣的地位才提升,但內閣學士並不是真正的宰相。不過在張居正時代,張居正受到年幼的萬曆皇帝的信任,總攬朝政,又設立考成法以總管百官,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
在“名”的層面,很多高官都可以被泛泛地稱為“宰相”,卻不一定擁有宰相的權力。譬如明太祖帝朱元璋廢除宰相後,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因為總攬人事大權,被當時的人稱為“大冢宰”。有比如晚清重臣曾國藩,因軍功封一等侯,又為大學士,當時人都稱為“或“曾相”。這就是無宰相之實而被稱為宰相。由此來看,宰相可以是一種美稱,泛稱地位較高,手握大權的高官。
明張居正像
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宰相”,無論有無宰相之實,其官方的正式稱呼都不是“宰相”。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遼朝。遼朝是由契丹貴族建立的政權,與國情相適應,實行南北官制。南面仿唐制設三省六部,卻無實權。北面則分北南兩樞密院,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把“宰相”作為正式官職名稱的例子。
總而言之,“宰相”是對中國歷史上某種高官的泛泛稱呼,這種高官應該有議政大權和監督總領百官的大權。但是除了遼朝的個例外,“宰相”並非是正式的官職名稱。但“宰相”又可以用來泛指某些地位較高,實權較重的高官,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
參考文獻
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顧炎武:《日知錄》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回覆列表
“宰相”者,宰是指主宰的意思,相是指相輔佐之意。兩者合起來,就是指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君主或者皇帝一人之下,負責統領百官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通俗的稱謂,本身並不代表具體的官職。
那麼,宰相的職責是什麼呢?漢朝的陳平說過,“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簡單的說,宰相就是上輔天子,下安黎庶的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宰相的職能在歷代對應的官職都不同。例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相”,著名的晏子就是齊國相,孫叔敖為楚相。
到了東漢、三國時期,出現了“相國”,例如董卓,後來又出現了“丞相”,出名的有曹操、諸葛亮等人。
即使到了明代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一職後,內閣有了很大權力,內閣首輔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宰相,例如嚴嵩、張居正等人都是一代名相。
清朝內閣權力萎縮,軍機大臣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出名的有阿桂、和珅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