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灰灰灰的輝

    我覺得他們面對的人群不一樣。眾籌更大眾化一些,跟適合有專案還沒有起步的人,或者已經起步,但是需要更多人支援才能走下去的專案。

    天使和VC面向的人群比較小眾,被大眾認可,利潤看的見。

  • 2 # 隨風求索

    股權眾籌平臺,嚴格地說還只是行走在法律的邊緣,搞的好是股權眾籌,利益共享。搞不好就是非法集資。和天使生活在不同空間,在誠信還需法律維護的人類社會,不具有互相替代性,但有互補性。

  • 3 # Z博士講BP

    不可能,頂多成為天使和風投的一種補充。個人覺得現在炒作火熱的眾籌網站在許多地方比不上專業的天使和風投基金。天使/風投基金集中了財務、法律、財經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在投前會有一整套盡職調查的流程(至少是形式上有),對擬投資的初創企業會有全面詳盡的考察和篩選。有些專注於某個行業的天使/風投基金甚至可以做到接近完全掌握所投行業的動向。投資前還會有term sheet乃至對賭協議來保障自己和出資人的權益。除了投前,它們對出資形式、股權架構、企業治理、退出路徑、利益分成這些方面也有一套流程,力求做到滴水不漏。但是即便如此,各家天使和風投基金還是積攢了許多失敗專案的血淚史。如果讓發育還不是很健全的眾籌網站上呢?所以就現狀來看,說眾籌取代天使和風投,還為時過早。

    股權眾籌平臺,如現在的天使客,只是一種從事股權眾籌的機構,專門為投資者和創業提供服務,從中獲得收益的平臺。就目前對於天使與VC的定義來看,在性質上與天使和VC有很大的相似,但實際上確實大不相同的。

    首先,天使投資人往往是個人進行,而一般的天使投資也是個人行為或者小的投資公司進行的。而VC投資雖然是企業行為,但在投資物件上一般只是針對處於成長期,具有比較成熟盈利模式的企業。股權眾籌雖然也可以針對不同階段的企業進行融資,但是有一點一定要明確,這些資金並不是股權眾籌平臺提供,而是透過其他投資者或者其他企業的幫助,這與天使投資人有著很大的不同。

    其次,天使投資往往會參與到所投資物件的管理中,並會做密切的監督,融資商業計劃書定製,詢zboshi007。而VC投資一般都不參與公司的管理,完全依靠公司的團隊。股權眾籌平臺,雖然能為企業募集資金,但參與公司進行管理的並非股權眾籌平臺,而是提供資金的投資人。

    假如,股權眾籌自己提供資金,又自己參與融資資公司的管理,那麼這樣的平臺已經算是一種天使,而非股權眾籌平臺,因此,股權眾籌平臺並不能完全替代天使或VC。

  • 4 # 春澗資本

    不會。

    2011年股權眾籌進入國內,一度被資本追捧,4年多的時間發展到將近200家,但是依然找不到突破口,沒有一家跑出來。其中的原因不禁讓人深思。

    先不說政府怎麼管理,金融牌照的問題。至少這幾年政府對這個領域還是放得很開的,這個方向能不能成,還是要回歸到眾籌的業務邏輯。

    一開始大家設想,機構的錢都是來自有錢人、母基金、企業等,那麼是不是可以繞過這些機構,直接讓有錢人把錢投到專案上,分享股權升值的回報。所以提出“人人都是投資人”的口號。有些機構很害怕,擔心未來會受到衝擊,於是提前佈局。

    股權眾籌有那麼可怕嗎?根據相關的行業報告顯示:國內將近200多家股權眾籌平臺,成功幫助一個專案融資的不超過80家,更多平臺只有一個殼,掛著一個官網,在上面刷幾條假資料。

    對於那些佔坑的機構,他們只是透過這個平臺,把自己手上覺得比較好的專案拿出來,然後拉上週邊比較熟的朋友一起來投。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基金盤子不夠大,藉助這個槓桿撬動更多的資金,可以投到需要更多資金的好專案。說不定作為領投方和專案挖掘方,還可以拿到比其他投資人更低的價格。但是這並沒有實現我們當初的設想。

    那些背後沒有依託投資機構的股權眾籌平臺怎麼走呢?他們成立自己的投資基金,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機構。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怕他們。因為大家還是在同一個維度上競爭,而不是我們跑步他們開蘭博基尼。

    這些眾籌平臺為了發展起來,只有努力地去挖掘好專案,再把那些我們機構看不上的,看不懂的,他們最先接觸到的專案拉上來讓其他投資人投。這種玩法和兇悍的機構根本就沒辦法比。原因如下:

    第一,核心優勢不明顯。投資機構在行業沉浸多年,都有自己的打法,收集專案的能力和渠道,比這些新興的股權眾籌強10、100倍,分分鐘鍾秒殺他們。很容易出現好專案早就被投資機構投了,差專案死纏爛打要上平臺融資。

    第二,撮合的效率存疑。好不容易把有點質量的專案拉上這些平臺來融資,能不能成功還得看平臺上的投資人。網站好像成了一個擺設,都得線下把投資人拉過去聽路演。

    它是一個三方平臺,達到撮合交易的目的。這種平臺在運營的時候要同時解決專案和投資人的問題。一出生就面臨著先有雞才有蛋,還是先有蛋才有雞的問題。

    而機構是甲方。它把最繁瑣的募資工作放前期在完成,看到好的專案可以直接投資。誰更簡單?股權眾籌平臺貌似很簡單,但是不是一般的團隊能搞定的。

    第三,使用者流失率大。社會上高淨值人群很少,平臺獲取使用者的成本很高。對於一些不成熟的投資人,投第一個失敗了可以接受,投第二個、第三個都失敗了,他們還會來嗎?如果一個平臺不能保證專案的成功率,沒有讓這些投資人享受到退出的成果,那麼很快就會流失掉。

    後來出現了2.0的版本,設立領投人機制,讓專業的機構把自己好的專案放上來,大家一起投。但這對於一些屌絲搞的平臺,誰理睬他們?再說市場根本就不缺錢,缺少的是優質的資產。

    第四,投後管理不到位。想做好投後管理一看有投資人有沒有能力;二看投資人有沒有幫忙的意願。眾籌背後看似很多投資人,但是每個投資人獲益太少,缺乏動力。如果是機構通常會非常主動幫專案對接媒體、客戶和資本。

    這些平臺忙活一場,啥也沒撈到。如果這幫人去做FA,估計他們賺一千、幾百萬。最可笑的是這些平臺打著股權眾籌的概念幹著FA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德市水邊鎮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