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楊談大理
-
2 # 原諒帽浦東區負責人
南詔在六個部落裡地處最南,所以稱南詔,在唐的支援下統一六部,勢力範圍在雲貴地區,其實因為貴州的地理特殊,直到明朝才對貴州進行有效控制。幾次反叛歸順唐王朝,所以漢化比較深刻,和越南一樣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一般認為是傣族白族的祖先,不過雲南那邊民族混雜,深究沒啥意義,搞不清誰是誰。唐末大亂於是在宋朝之前立大理國,和西夏很像,不過統治者沒有延續性,所以大理和南詔還是不一樣的,到了元朝你們懂的。。。地方政權沒什麼價值的史料,西夏最出名的大概就是某王妃咬斷大汗的龍根,大理沒驚天動地就被滅了,蒙古駐紮十萬大軍控制了該地區
作為一個地道的大理人,我覺得大理的歷史文獻記載本身就很少,一些重要文獻也只有在大理市圖書館有封存,不外借。
就是因為文獻記載太少,大理這個曾經的西南“小國”愈發顯得神秘,充滿傳奇。雖然沒有記載,在結合歷史、野史、民間的情況,簡單說一下這場戰爭。
首先,當時六詔的統一,是有唐朝在背後支援的。六詔當中,屬蒙舍詔實力最強,在洱海南部。唐朝為了減輕與吐蕃的邊患,支援蒙舍詔的首領皮邏閣,兼併其他五詔。在強大的背景支援下統一了六詔,唐朝給他加官進爵封為雲南王。
到了748年,皮邏閣去世,唐朝冊封其子閣羅鳳為雲南王。公元750年,閣羅鳳攜王妃白姑參見姚州都督張虔佗,張都督乃好色之徒,酒席上百般非禮白姑,逼反閣羅鳳。遂起兵攻克姚州,張都督兵敗自殺。
次年,唐朝派李宓大將軍,率十萬大軍征討南詔。但結果是十萬大軍有去無回,葬身大理。(當然吐蕃軍也協助大理,抵抗唐軍,功勞不小)。降兵也無力回原籍,閣羅鳳沒有滅之,降兵被安置在龍尾關一帶(今西洱河一帶)。現在的將軍洞至今還有李宓大將軍的塑像供後人敬奉。
這場戰爭,沒有進入到歷史記載。其實站在現在的角度,再結合當時吐蕃、南詔、唐朝之間複雜的三角關係(南詔幾次離土歸唐、聯土抗唐)分析來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唐朝十萬大軍大敗,作為盛世唐朝,這可是恥辱,掉面子的。南詔當時和唐朝也只是君臣關係,你覺得這恥辱一戰會被載入史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