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熱點追蹤部
-
2 # 太極熊家庭實驗室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質量守恆定律又叫物質不滅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質量守恆定律是是俄國著名科學家羅蒙諾索夫於1756年首先提出,後來拉瓦錫透過大量的定量實驗予以證實。
質量守恆定律簡單說即是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體系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始終保持不變。
以化學反應為例,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即化學反應僅僅改變了物質原有的形態或結構,而物質原有的原子種類和數量並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在核反應中,同樣總質量是守恆的。以鈾為例,分裂前的鈾原子核是靜止的,它的總質量全部為靜止質量,對應著巨大的靜止能量(無法提取)。分裂為兩個小原子核後,鈾原子核的總質量也轉移到了新的兩個原子核中。
或者說,任何變化包括化學反應和核反應都不能消除物質,只是改變了物質的原有形態或結構,所以也把質量守恆定律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
下面我們以金屬鈉與水發生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為例進行說明。
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顯然上述方程是一個平衡方程。
讓我們看看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數量。
從上面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數量相等,即反應前後的質量守恆。
食鹽的主要組成物質為氯化鈉(NaCl),進入人體後以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形式被人體吸收利用。適量的食鹽是滿足人體生理機能,維持新陳代謝的必備物質。它平衡人體內的水分,實現人體內的滲透壓和鹼度的平衡。
據測定,一個人每天食用食鹽3~10克,就可滿足其生理功能的需要;多餘的即透過排尿、大便和排汗排出體外。所以,當我們在太陽下流汗,汗液幹了後面板上會有一層白色的粉末,那即是透過汗孔排出的食鹽顆粒。
綜上,我們可以回答該問題。食鹽只是改變了它的存在形式和位置(以鈉離子和氯離子的形式存在於人體內迴圈中或汗液、尿液等排洩物內),它的原子數目和種類是不變的,即在封閉系統內總質量不變。
-
3 # 來看世界呀
撒尿、出汗流失了啊,這算是生物學常識性的東西了。生物體內的物理化學反應當然也符合質量守恆,質量不守恆發生在一些劇烈的宇宙現象,比如恆星、中子星、黑洞。
食鹽是氯化鈉組成,食物中加入食鹽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其實各種生物體內都有無機鹽離子,只要人類吃東西就能獲取無機鹽,只是有些時候人類飲食中的無機鹽較少,才採取人工新增的方式,當然鹽也是一種重要的調味品,充分表明人類吃東西還是比較挑剔的。鹽分主要存在於血液等組織液中,作用是維持細胞內外滲透壓,同時無機鹽離子可以結合蛋白質使得蛋白質空間構象發生改變進而發生生物功能。因此,無機鹽和碳水化合物、水、蛋白質、脂質、維生素被稱為人體六大營養素,必須攝入。
而由於人體的新陳代謝,體內的無機鹽的量會有損失,人體代謝鹽類的主要方式就是透過汗液和尿液,由於細胞排出的代謝廢物必須融化在水中,而無機鹽有調節人體各處液體滲透壓的功能,人體要想排出足夠的廢液,廢液中也得有足夠的鹽分,利用液體的滲透性從組織中帶走更多的水,這也是腹瀉等疾病過程中要注重補充無機鹽一樣。夏天運動過量出一身汗,汗幹後會有一層層白色的物質附著在衣服上,那就是無機鹽和尿素尿酸等物質一塊形成的結晶物。
由於無機鹽在人體內和各種生命物質相互作用,發生生物化學反應,這類反應不能破壞無機鹽中的元素,不能發生核聚變,主要靠生物體的攝入和排洩維持體內無機鹽的平衡,各種物質元素的量沒有發生任何破壞,只是化學鍵的形成和破壞帶來了能量的轉移。
回覆列表
食用鹽基本是由氯化鈉組成,進入人體後各離子去哪了
如你所知,大部分Na離子用在了維持細胞的滲透壓作用,Cl離子也是,它也具有維持滲透壓的作用,但是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形成胃酸中的鹽酸幫助消化食物,進入腸道後排除體外,也有部分透過腎臟代謝出去。
氯元素在身體的主要作用:
1、維持電解質平衡。
2、促進二氧化碳排洩。
3、幫助食物消化吸收。
4、殺菌。
質量守恆定律質量守恆只是化學中低級別的驗證說法,但實際上,在物理中,質量是可以不守恆的,一般說能量守恆。
因為愛因斯坦的智慧方程告訴我們,物質可以憑空消失變成能量,也能從能量轉化成物質。比如原子彈的原理就是物質的湮滅產生能量。
真空中虛空會時時刻刻產生正反虛粒子對,然後再相互結合湮滅。
雖然在身體中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但是我們對於科學的嚴謹是需要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