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南讀
-
2 # 詳侃歷史
唐朝節度使氾濫,以至於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我認為,其重要原因在於兩個方面:
一、節度使本身權力過於集中,且長期任職不調換
唐朝最初設定節度使的時候,節度使掌握軍事權,但同時設定有觀察使、支度使、營田使等職務,分別掌握人事、財務等各項權力。但是,後來,特別是進入唐玄宗天寶年間以後,往往出現節度使兼任觀察使、支度使、營田使的情況,這樣,節度使就把轄區的軍事、財政、人事等各種權力集中了起來。
此外,從玄宗開始,邊境各節度使長期不調換,任職既久,權力又集中,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自己龐大的關係網,其部下多為自己的親信,更加造成了節度使的尾大不掉。
更加嚴重的是,在玄宗時期,還出現了一人兼任多個節度使的情況(從王忠嗣開始),安祿山就兼任了范陽、平盧和河東三個節度使(實際掌控范陽和平盧兩個節度使),造成了權力的更加集中。
二、募兵制的出現,導致地方軍人集團的形成
唐朝自玄宗開始,徹底取消了府兵制,開始推行募兵制。後世對此往往痛心疾首,對募兵制恨之入骨。實際上,募兵制在初唐就已經存在了,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就用過募兵制,但是,那是臨時性的,戰時招募,戰爭結束後就遣散了。
而玄宗時期推行的募兵制則完全不同,是一種長期的、甚至可以說是世襲的募兵制。據《唐六典》記載,在開元二十五年(737),玄宗正式下達命令:
自今已後,諸軍鎮量閒劇、利害,置兵防健兒,於諸色徵行人內及客戶中召募,取丁壯情願充健兒長住邊軍者,每年加常例給賜,兼給永年優復;其家口情願同去者,聽至軍州,各給田地、屋宅。
意思是說,招募丁壯長期擔任邊兵,而且可以將家眷一併帶去,常駐當地。
從後來的實際情況來看,還出現了父親去世後,兒子接替父親繼續當兵的情況。
也就是說,玄宗推行的是世襲兵制。舉家住居於此,長期當兵,父死子繼,由此出現了盤根錯節的地方世襲軍人集團。我認為,這是唐朝藩鎮割據的最根本的土壤。
綜合以上分析,節度使本身權力過大,又長期不調換,再加上地方世襲軍人集團的形成,共同導致了唐朝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
而清朝的大部分時期,地方總督的權力,無法與唐朝的節度使相比。根據清朝制度,總督和巡撫只是合署辦公,並沒有嚴格的上下級關係。在太平天國運動以前,地方的財政、人事等權力也多由中央掌控,且總督經常調整,因此,清朝的總督整體權力受限,很少有人造反。
但是,太平天國運動以後,由於清廷自己無力鎮壓起義,不得不讓地方自行籌措錢糧,自己招募軍隊鎮壓,由此導致了在清朝晚期,軍事、財政等權力逐漸集中到了地方督撫手中,出現了一批手握重權的總督,例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但是,他們的權力,仍然沒有唐朝節度使那麼大,也沒有地方世襲軍人集團,再加上這些人多是讀書人,信奉忠君思想,另外,晚清的時間畢竟不是很長,因此,他們也沒有出現造反的情況。但是,庚子年(1900)東南互保的出現,仍然說明,這時候的地方督撫的權力,已然是非常大了。
-
3 # 四川達州人
其實,清代總督權力很小。
以兩江總督為例。
兩江總督掌江西江蘇安徽三省,通常加從一品尚書或者右都御史。對三省軍政有管轄權,對三省民政有監督彈劾權,但實際上,兩江總督只能控制江蘇省的一半,大體就是徐州南京一線地區,管理江北提督。江蘇省剩下的其餘一半,包括江南提督、江南水師提督、江蘇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歸江蘇巡撫控制。此外江寧城內的江寧將軍、江寧織造等均非兩江總督管轄,反而是監督兩江總督的。
同時,安徽江西巡撫在非戰時期不受兩江總督管轄。而且清政權一般採取雙線體系,總督是漢族,則巡撫多安插滿蒙官員作為平衡。
所以,兩江總督看起來風光,實際只能管轄江北提督及控制半個江蘇省約5000綠營軍隊。
因此,清代總督與唐代節度使完全不同。
-
4 # 午夜夢醒18
唐節使在安史之亂后皇帝已失去控制權,所以反判自立者眾。滿清表面還維持著大一統,總督滿人居多,離心者少,反判自立者少。
回覆列表
清朝的總督和唐朝的節度使有很多共同點,包括都是有調兵權,而且還是地方的最好軍事長官和行政長官,手握軍政大權,那為何唐朝的節度使成尾大不掉之勢?甚至能直接跟中央造反,而清朝的總督卻很少有造反的?
其實問題也不是多複雜,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創開元盛世之時,過度寵幸安祿山,導致安祿山身兼無數要職,安祿山也透過這些職位發展壯大最後造反,在此之前,唐朝的節度使確實是地方軍事和行政的最高長官,但對於節度使也是有相應地限制的,比如節度使無權利任命地方官員,對地方官員也無監察之權,而且節度使無權利參與排程糧草財帛。
好死不死,安祿山身任三鎮節度使,還兼任了河北採訪使,使得他對地方官員有了監察權,後面玄宗還允他自行造錢,這樣一來,安祿山在三鎮之中就與真實皇帝無異了。
最後安祿山攻進長安,唐玄宗逃離長安,驚慌失措之下,唐玄宗下了一道命令,讓天下節度使平叛,可自行籌措糧餉,便宜行事,這樣也開啟了唐中後期藩鎮割據的歷史。
而清朝的總督限制更甚於唐的節度使,總督雖是一地最高軍事行政長官,但其有調兵權卻無統兵之權,各地稅收需要收歸中央再由兵部調配分發與士兵,且總督有薦人之權卻無任命之權,就這幾點,就直接使得總督沒有了造反的可能。
當然,在清末太平天國之亂爆發後,總督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了最後甚至是明面上直接不聽從中央的命令,也儼然成了類似諸侯國的存在,但由於清末慈禧的手段,很好地利用各地總督之間的矛盾進行相互牽制,總督們聯合造反基本不可能,單獨造反又要被其他總督收拾,這也是清末的總督沒有造反的原因,當然這也導致了清滅亡之後各地軍閥混戰的情形。
揪其根本,不是說節度使就會叛亂或者總督就不會叛亂。這兩者性質上不會相差太多,但二者權力被釋放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兵制的變化。節度使開始擁兵自重在於府兵制的消亡,募兵制的崛起,而清末總督擁兵自重的開始是在於八旗制度的衰落,募兵制的崛起,八旗兵滅不了太平天國,清政府只能透過募兵的方式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