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亮65443988

    感冒,祖國醫學稱"傷風",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道常見病,其中30%-50%是由某種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雖多發於初冬,但任何季節,如春天、夏天也可發生,不同季節的感冒的致病病毒並非完全一樣。感冒病例分佈是散發性的,不引起流行,常易合併細菌感染。普通感冒起病較急,早期症狀有咽部幹癢或灼熱感、噴嚏、鼻塞、流涕,開始為清水樣鼻涕,2~3天后變稠;可伴有咽痛;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症狀,或僅有低熱、頭痛。一般經5~7天痊癒。

    感冒也是一種急性傳染性鼻炎,俗稱“傷風”。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冠狀病毒和鼻病毒為主要致病病毒。病毒從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並傳播,當機體抵抗力下降,如受涼、營養不良、過度疲勞、煙灑過度、全身性疾病及鼻部本身的慢性疾病影響呼吸道暢通等,容易誘發感染。感冒發作後繼發細菌感染。感冒起病時鼻內有乾燥感及癢感、打噴嚏、全身不適或有低熱,以後漸有鼻塞、嗅覺減退、流大量清水鼻涕、鼻粘膜充血、水腫、有大量清水樣或膿性分泌物等。若無併發症,病程約為7~10天。

    對感冒應以支援療法及對症治療為主。可大量飲水、通大便、熱水洗腳、飲食應清淡,注意休息。初期時可用發汗法,如有併發細菌感染可用磺胺藥或抗生素。

    【概念】感冒(common cold)又稱傷風、冒風,是風邪侵襲人體所致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表現以鼻塞、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為其特徵。全年均可發病,尤以春季多見。由於感邪之不同、體質強弱不一,證候可表現為風寒、風熱兩大類,並有夾溼、夾暑的兼證,以及體虛感冒的差別。如果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稱為“時行感冒”。

    西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屬中醫的感冒範疇。西醫學認為當人體受涼、淋雨、過度疲勞等誘發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區域性防禦功能降低時,則原已存在於呼吸道的或從外界侵入的病毒、細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症為主要表現。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為鼻病毒。

    【病因病機】感冒的發生主要由於體虛,抗病能力減弱,當氣候劇變時,人體衛外功能不能適應,邪氣乘虛由皮毛、口鼻而人,引起一系列肺衛症狀。偏寒者,則致寒邪束表,肺氣不宣,陽氣:鬱阻,毛竅閉塞;偏熱者,則熱邪灼肺,腠理疏洩,肺失清肅。感冒雖以風邪多見,但隨季節不同,多夾時氣或非時之氣,如夾溼、夾暑等。

    【辨證】主症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脈浮。

    兼見惡寒重,發熱輕或不發熱,無汗,鼻癢噴嚏,鼻塞聲重,咯痰液清稀,肢體酸楚,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感冒;微惡風寒,發熱重,有汗,鼻塞濁涕,咯痰稠或黃,咽喉腫痛,口渴,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感冒;夾溼則頭痛如裹,胸悶納呆;夾暑則汗出不解,心煩口渴。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祛風解表。以手太陰、手陽明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陽風池

    配穴風寒感冒擼?臃緱擰⒎斡幔環縟雀忻罷?加曲池、尺澤、魚際;鼻塞者,加迎香;體虛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夾溼者,加陰陵泉;夾暑者,加委中。

    操作主穴用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風熱感冒,大椎行刺絡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少商、委中用點刺出血法,餘穴用瀉法。

    方義感冒為外邪侵犯肺衛所致,太陰、陽明互為表裡,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脈主一身之陽氣.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既可疏散風邪,又與太陽穴相配可清利頭目。

    2.其他治療

    (1)拔火罐法選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後留罐15分鐘起罐,或用閃罐法。本法適用於風寒感冒。

    (2)刺絡拔罐法選大椎、風門、身柱、肺俞,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顏色轉淡後,加火罐於穴位上,留罐10分鐘後起罐,清潔區域性並再次消毒針眼。本法適用於風熱感冒。

    (3)耳針法選肺、內鼻、下屏尖、額,用中、強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體,毫針刺。

    【按語】

    1.感冒與某些傳染病早期症狀相似,臨床應加以鑑別。

    2.在感冒流行期,針灸足三里(雙),每日1次,連續3天,有預防作用。

    中醫把感冒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和暑溼感冒三個不同的常見型別。

    1.風寒感冒:多見於冬春季節,其主要症狀為惡寒(怕冷)重,發熱輕,鼻塞流涕、頭痛無汗、咳嗽、痰稀白、全身筋骨痠痛、舌苔薄白等。因此,治療時應選用辛溼解表、宣肺散寒的中成藥。如1.午時茶,每日二次,每次一塊,煎服或用沸水沖泡10分鐘後服用。2.感冒清,每次2--4片,1日3次;3.正源丹,每日3次,每次2片;4.傷風感冒沖劑,每日2次,每次1--2包。

    2.風熱感冒:多見於夏秋季節,其主要症狀為惡寒輕、發熱重、咽痛、咳嗽痰黃、尿黃、舌苔薄黃等。治療上宜選用辛涼解表、祛風清熱的中成藥。1.銀翹解毒片,日服2次,每次4--6片,2.銀黃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3.桑菊感冒片,每日2次,每次4--8片;4.羚羊感冒片,每日2次,每次4--6片;5.感冒寧、板蘭根沖劑、四季平安感冒片等均可按說明書或在藥師的指導下服用。

    3.暑溼感冒:多發生於6月--9月暑熱季節。此時的感冒一般都兼挾暑溼之氣。其主要症狀為口渴飲、頭昏、胸悶、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舌苔黃膩。治療應以芳香化濁、清熱化溼的中成藥為主。如霍香正氣丸,每次6克,每日三次;霍香正氣片,每次要片,每日三次;霍香正氣水,每次1支,1日3次,均溫開水送服。另外,還可選用祛暑片、六一散等,效果都比較好。

    綜上所述,病症各異,藥有溫涼。若風寒症用辛涼藥,猶如雪上加霜;風熱症用辛溫藥,猶如火上加薪。所以選用治感冒的中成藥必須對症,才能藥到病除。

    此外,中成藥治療感冒時,要掌握病情的發展時機。一般以體溫在38度以下者為宜,高於此體溫則非中成藥可勝。如果發熱持續3天不退,咳嗽加重,很有可能得了肺炎或氣管炎,應及時找醫師作檢查治療,切勿妄自用藥,以免貽誤病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d列印技術對於金屬而言是不是數控鐳射堆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