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互聯商理學
-
2 # 工業網際網路研習社
#工業網際網路# 知識沙龍現場,在談及為何以“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處於‘雷聲大、雨點小’”為沙龍主題時,研習社發起人劉成軍指出:
“設定這個主題,一方面是基於造奇新媒體對於2018年發展狀況的深度全景考察,另一方面,期待透過這個話題引發大家的思考,回顧2018年得與失,展望2019年新景象。
我們把整個工業網際網路生態圈分為供給側、需求側及服務側,造奇新媒體和研習社是第三方定位,會持續從全行業、立體觀察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程序。”
“從整個年度觀察來看,‘雷聲大’主要是指政府政策密集釋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有二十多個省市出臺了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甚至深圳、佛山、鄭州等地級市也推出了自己的計劃(詳情:獨家 | 自上而下的強力工業網際網路政策,製造業能否迎來“春天”?);同時新平臺不斷推出,此起彼伏。國內各方主導的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也是高潮迭起,給業界人士一種感覺‘雷聲很大’。”
所謂“雨點小”,就是除了大型企業和機構成為國家或省市工業網際網路創新工程試點示範之外,更多中小企業還沒能順利踏上這艘航船。具體表現在,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AII)在今年開展了針對中小企業“上雲、上平臺”的場景應用調研,反饋出在需求側和供給側都有明顯痛點,以中小企業需求側為例,表現在“上雲意向、上雲黏性不強”、“上雲後的投入回報不清晰”、“擔心上雲安全問題”等;
同時,另外一組調研資料也可以佐證:10月22日,由江蘇省發改委、江蘇省資訊中心聯合開展的2018年四季度江蘇工業景氣調查最新出爐。調查涉及江蘇全省12個設區市的機械、電子、紡織、化工、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節能環保以及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等新興產業在內的41個行業。
對於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問題,受訪企業的反饋意見大致分為三類:“活在當下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謀求生存活下來的階段)、“有心無力型”(集中於中小企業與部分傳統行業,處於生存與發展的兩難之間)、“有意願有行動型”(大企業,新興產業,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和智慧製造皆集中於此)。
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用許平總的話來講“聞著香,吃不著”)狀況需要引起業界各方人士的關注。
用一句話概括對工業網際網路當前及未來的看法時,研習社發起人劉成軍說: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需要建立新的思想、新的理論,以及新的增長邏輯。
-
3 # 國企職工
個人覺得有以下方面:
1.格局。為什麼這麼說呢?作為中小企業,在一個起步快速發展的行業,他處於落後地位或者在曾熱度,迎頭趕上呢,因為他首先沒有認識到這個領域或者這個行業有商機,沒有把握經濟局勢,在市場佔有份額中可以忽略不計的。也許比領先者慢了許多,但比大部分人能迅速的反應過來,所以就是沒有更好,更高效更前衛實用的一些規劃,所以主要就是學習。
2壓力。落後了領先者,怎麼迎頭趕上或者超越呢?中小企業付出的要更多,科技領域的發展不是勤勞換來的,主要就是科研公關這方面是否能走在同行前面,另一個就是規劃了,怎麼去把握這個趨勢走向的問題,如果你是老闆你的決策是正確的,看的更遠,規劃合理正確,那企業發展的效率是很快的,就可以實現螞蟻吞大象。
3資金。俗話說沒錢難倒英雄漢。沒有雄厚的資金怎麼和行業巨頭去比拼呢?這不是談理想的年代了。如果理想和現實並不遙遠,並可以施試,那融資,尋找合夥人都不是困難的,企業本來就屬於第二,三梯隊,這些方面都是比較困難,500萬1個億的事就做不了啊。
4人才。人才才是發展的前提,根本,大型企業不論薪資待遇,企業發展規劃,員工晉升成長都能給人才給予更好的舞臺。一流的企業當然都是頂尖的人才,二三流企業在這方面是沒得比的。
5隱形資源。社會能量,人脈關係都不是在一個數量級。
6效率。效率是有制度,員工的情懷,歸屬感和智商決定的,這個也是不用細說了.
7國家政策。企業在對國家任可,扶持,期盼的路上,能認真貫徹學習這些要求的企業就能快速發展。當然中小企業不能影響經濟局勢,所以就不能很好的執行這個方面。
-
4 # 智慧雲科iSESOL
一是對上雲上平臺理解不全面。很多企業主做了一輩子工業,對生產過程、倉儲管理可能瞭如指掌,但工業網際網路是一個虛擬的概念,且誕生時間並不算久,所以企業主對工業網際網路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對上雲上平臺會帶來哪些革新也不盡知曉,企業主一知半解,自然上雲意願就不高。另外,目前國內人人都在談工業互聯,家家都在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各平臺服務有何差異?哪家平臺最適配我的企業?對於企業主來說,在這麼多平臺中要選擇最適合自家企業的平臺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上雲的積極性。
二是資金緊張。受經濟下行影響,目前中小企業生存狀況並不好,本身利潤就不樂觀,數字化轉型是需要花錢的,錢從哪裡來?貸款對於中小企業向來不友好,政策補貼也只是靠天吃飯,沒有資金,即便是有上雲意願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回覆列表
工業網際網路熱背後:為何中小企業態度積極卻不買單?
答:
1、中小型企業買不起單,特別是智慧工廠,智慧製造的重構與改造,需要企業自掏大筆資金投入;
2、不應該中小型企業買單,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是一個生產服務性平臺,應該提供公共雲系統服務及市場需求匹配與交易服務,供應鏈服務,大資料服務,金融服務等。考慮實體經濟境況和培育應用,前期最好由政府採購服務;
3、中小型企業家的互聯化思想和認知還不到位。雖然來自成本和效率,招工用工難,市場競爭飽和與低迷的壓力,企業如何藉助網際網路開拓市場,打通供應鏈,改造產線裝置及生產工藝,這些方面企業家還是互聯小白。他們大多數還是以消費網際網路看工業網際網路,以及還有很多以營銷和流量思維培訓傳播工業網際網路的所謂專家學者,自媒體,誤導中小型企業家。
4、我還沒有看見一個真正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案例,大多數所謂工業網際網路都是基於企業自身利益導向或自身為中心的私有化應用和業務架構,具有很大的侷限性,而不是社會化服務的基礎服務設施。中小型企業不願意,也不應該加入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工業網際網路服務。